王 欢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理论与方法探索
简议高校体育社团发展
王 欢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高年级脱离体育社团、经费和专业指导匮乏以及社团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因此,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在物质上给予社团开展活动的必要支持,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体育社团特色建设,从而形成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
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管理制度
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2014年初,全国高校范围内启动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平台和长效机制。
1.1 高校体育社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大学生在课业之余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掌握运动技能,并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高校体育教育除了学校体育课教学之外,课外体育活动也是重要的环节,体育社团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与自主性,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和选择余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参与体育活动还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健全的性格。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群体的价值观,以及在对抗竞赛中锻炼的意志品质,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1.2 高校体育社团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有严谨的学术氛围,还需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社团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内容上既包括传统项目如田径、足篮排等球类,也包括民族特色项目如武术、龙舟等,还包括新兴运动如跑酷、定向越野等;形式上有常规的竞技比赛、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2.1 在人员结构方面
高年级脱离体育社团的现象普遍存在。通常参与社团活动的以大一新生为主,大二为辅,而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减少,而往往高年级学生没有体育必修课,在没有强制性的运动要求约束下,他们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积极性不足。在这方面,体育社团活动也并没有起到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应加以合理引导和宣传。
2.2 在社团支持方面
无论是经费支持还是专业支持,都明显匮乏,具体表现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团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高校社团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缴纳的会费,社团从学校或者社会渠道筹集的经费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社团开展活动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社团发展。此外,体育社团大多是爱好该项运动的同学,但是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因此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使得社团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上,在竞技水平上难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在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社团重要性的基础上,应给予社团开展活动必要的支持。
2.3 在社团管理方面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社团相比,在活动质量和管理的规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社团的运作机制、管理制度以及发展规划等相关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或缺乏完善性。而这方面单单依靠学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指导教师指导社团进行长远规划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体育社团的可持续性和传承性。
高校体育社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外,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相当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制度方面,他们也有一整套从申请注册、社团管理到登记退出的完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国外高校体育社团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专业队输送了不少人才,无论是群众基础还是竞技水平都很强大。而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和活动开展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及引导。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社团,有利于保障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质量,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还要在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为社团发展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及场地场馆支持,满足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多层次需求。高度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推动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体育社团特色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建设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体育社团,这也是展现和宣扬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
[ 1 ] 何维民. 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 (5):39-41.
[ 2 ] 贺昭泽,马勇. 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 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06,21(4):71-73.
[ 3 ] 姜科, 冯艳. 借鉴国外经验探究中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 J ].运动,2011(15):131-133.
[ 4 ] 李小莉. 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研究[ J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6):107-109.
G807.4
A
1674-151X(2017)02-07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4.041
投稿日期:2017-01-09
王欢(1979—),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