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锐
火炬村:看脱贫“三变化”
文 / 图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锐
刺梨成为火炬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图为村民正在给刺梨苗木喷药除虫。
6月,青色的刺梨果缀满火炬村的山头,丰收在望。
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一年的粮食只够吃半年……这是2008年前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情的关键词。
被列为刺梨专业种植村,刺梨树成为村民致富“摇钱树”,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从“空壳村”行列成功退出。这是2014年来,火炬村新貌的真实写照。
在火炬村的蜕变故事里,有三个变化不得不提。
空口袋变得鼓起来。这一点对于搬进新家的村民孙荣华来说感触颇深。2012年,贫困户孙荣华在村支两委的引导帮助下开始种植刺梨,4年来,孙荣华摘掉了穷帽子,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现在啥都不愁了,日子越过越好喽!”
通过种植刺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火炬村,像孙荣华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2014年,火炬村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大力发展刺梨种植产业,通过刺梨鲜果及苗木销售获得收入,成立贵定县火炬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村集体、村民入股共同种植刺梨,共同受益。目前,全村刺梨种植面积有32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万元。
贫困村变成产业村。连日来,由国电贵州煤业投资有限公司、贵定县国税局、贵州鑫轩钢构有限公司等驻村单位企业,捐款修建的火炬村通组路正式动工,建成后,解决的不仅仅是村民出行问题,更是村里发展产业的融通路。
火炬村从无产业村蜕变为刺梨专业种植村,路是关键。
2013年,贵定县依托通村路硬化工程,将进村的5公里泥巴路硬化成水泥路,摩托车、汽车开进了村,改写了全村“肩挑马驮”的历史。
路通则百业兴。依托便捷交通,火炬村刺梨产业越做越大,种植率达98%,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刺梨逐渐走出山门,销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种植刺梨,26岁的张研就是村里众多创业青年中的一个典型,仅2016年,他种植刺梨收入就达近20万元,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刺梨种植大户。
“现在进出村都很方便,运送刺梨的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张研说。
村民变得积极有为。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火炬村用实际行动作了最好的诠释。
邓中富和妻子是村里因残致贫的典型,两个儿子尚年幼。家里只有邓中富一个劳动力。在发展刺梨产业过程中,邓中富不甘落后,种了4亩刺梨,还养了几十只鸡。
“今年我的刺梨应该能收入1万多元,有了钱我想扩大养鸡场的规模,虽然一个人很辛苦,但我不想只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要自力更生。”邓中富说。
“人穷志不穷,扶贫先扶志。”村党支部书记张杨旭说,他和村班子成员经常走村串户,认真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家打消“等靠要”念头,鼓励、引导贫困户积极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子,自力更生走脱贫致富路。
“火炬村脱贫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一直坚持物质扶贫精神扶贫同抓,思想扶贫产业扶贫齐干。”张杨旭说。
(责任编辑 /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