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电影一路向南的纽带

2017-07-18 11:47刘宇清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倡议影视

刘宇清

香港:中国电影一路向南的纽带

刘宇清

从体量来看,电影产业只是“一带一路”经济海洋中的“沧海一粟”,或者是发展道路上的一抔筑路土,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绝不能小看或者遗忘了电影,因为这“沧海一粟”或者“筑路之土”,正如“米粒之珠,也放光华”,甚至可能光芒万丈,影响深远。

从关于香港(电影)的两次经验谈起

去年暑假,为稍解伏案之苦,到越南芽庄盘桓数日。某天夜里,看电影的“瘾”又犯了,但珍珠岛上没有影院,只好在酒店看电视。浏览完几个国际频道之后,我的目光完全被地方台的“电影频道”攫住了,因为它正在播放一部不知名的香港电影:古装、功夫、男才女貌、情深意长、打打杀杀、铲邪锄奸、善恶分明……所谓的“香港电影”元素,应有尽有,但是字幕潦草错误,配音对不上口型。若按平时的标准,我是绝不会看这种“烂片”的(尽管它曾是我幼时心中最妙不可言的奇幻世界)。也许是因为身在异乡吧,我居然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这部“中国味儿”特浓的“传统题材”电影。最后竟然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在越南,应该不只有我一个人在看这部电影吧?几十年过去了,港片还能这么牛?还可以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频道扎根落户?还能陪伴人们度过不眠之夜?

今年春天,我随重庆市文联的代表团去香港考察,向香港国际影视展取经问道。其间,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影展上的宣传手册),请教过很多业界人士(管理、企划、创作和技术),观摩了不少影片(包括“片花”和成片),还特意花了两天时间到电影资料馆去感触香港电影的文化与历史。香港国际影视展是亚洲最大的影视展,囊括了电影、电视、动画、数码娱乐、数码效果、影带及光碟制作、发行及租赁公司、电影与卫星广播、电台与网上广播、制作与后期制作服务、影视技术及器材、电影节主办机构、电影保险与融资等不同部门,几乎构成了电影、电视与广播的全产业链。即便是走马观花,只要置身其中,也会被很多东西会吸引、打动、驻足流连。

香港影视展的国际化程度颇高,参展单位来自35个国家及地区超过800家公司,包括中国内地、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韩国、日本等,既有庞大的影视传媒集团,也有新兴、独立的小型影视机构。展会为每一个参展商提供周到的宣传机会、试映机会,还有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就像一个中小型影视企业的孵化器,广纳影视信息,并向全世界的影视从业者敞开;新媒体对影视产业的渗透,形成一种主导性趋势。VR技术注重观影体验,同时将电影进一步游戏化,全方位满足年轻人的心理与爱好,是整个影视展场中最活跃的部分。 从某种角度来看,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资本的融合渗透,推动电影与商业的结合,凸显电影的娱乐属性,形成了香港影视展的重要基调。

香港影视展作为一个商业平台,热烈而喧嚣,充满了活力与机遇。内地的参展机构众多,几乎占据整个展场的半壁空间,足见内地和香港电影产业呈现更加紧密的合作。但是,内地影视机构在香港影展上推销(宣传)的影片,要么是“主旋律”(似乎应者寥寥,门可罗雀),要么是“神怪片”(有点不伦不类,不说也罢),缺乏真正“雅俗共赏”的“中间地带”。占据展台主体的内地影视机构,真正有价值的“卖点”并不多。欧美日韩的参展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小型单位,鲜少叱咤风云的“大鳄”。香港本土的电影似乎陷入了“一念无明”式的窘迫,湮灭了乘风破浪的锋芒。面对这种状况,难免心生疑问:内地影视机构急切地把香港视为内地电影的一个消费市场,会不会是一种错觉?香港,这座曾经因为电影而风云际会的城市,对于内地的影视产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香港电影或者电影中的香港,是不是正在褪去神秘的面纱?香港电影人北上,内地影视机构南下,各自的诉求何在?会不会造成一种错位?或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电影《一念无明》

让“一带一路”的倡议成为电影界的共识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3日,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以及中国各地方的开放态势、中国的积极行动与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景。“一带一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俄-蒙、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推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合作与发展。

据统计,在“一带一路”的宏观框架下,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全国30个省市建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31个省市出台了战略对接方案,22个省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署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议》,16个省市与国外相关州市签署了合作协议,10个省市设立了“一带一路”专项资金,2315个城市与海外重要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各省市在海外联合办学1023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有5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得到了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认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一带一路”倡议都在形成一种共识:互尊互信、文明互鉴、互惠互利,就能合作共赢。

从体量来看,电影产业只是“一带一路”经济海洋中的“沧海一粟”,或者发展道路上的一抔筑路土,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绝不能小看或者遗忘了电影,因为这“沧海一粟”或者“筑路之土”,正如“米粒之珠,也放光华”,甚至可能光芒万丈,影响深远。同时,电影也要对“一带一路”倡议展开深入的学习、研究和阐释,争取在这一新兴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获得繁荣发展。近年来,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全国各地前赴后继地举办了各种电影论坛和峰会。这其中,也许不乏投机者,卖力地鼓吹,只希望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倡议添加注脚。而更多务实的人们,可能真的受到“一带一路”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历史所启发和鼓舞,想借机为自己的事业开辟一条新路径,闯出一片新天地。电影界对“一带一路”的探索,和“中国梦”一样如火如荼,因为它严丝合缝地满足了中国电影既希望“请进来”更渴望“走出去”的夙愿。据媒体报道,2015年,“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影展成为上海电影节的新亮点;2016年,“一带一路”成为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贯穿始终的主题,沿线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一带一路”开创电影新天地,北京电影节专门设立了“一带一路”展映单元,“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和电影机构希望参加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申报参展的影片多达1016部。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香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条纽带、一座港湾和一颗明珠。从“一带一路”的视角来审视香港和香港电影,会有什么新颖的发现呢?

“一带一路”与香港和香港电影

自中央政府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香港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从特区政府到研究团队再到商界,也都高度关注。梁振英曾在2016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是难得的机遇,将给香港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并且表示要成立由特首主持的“一带一路”督导委员会和办公室,前者负责制订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的策略和政策,后者则负责推动研究工作,统筹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及本地机构,与中央部委、各省市政府联络。2016年5月18日,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办的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以“全新机遇香港领航”为主题,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香港为企业带来的国际商机和香港所担当的独特角色。

电影《树大招风》

“一带一路”倡议给亚洲电影合作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2015年3月,“亚洲电影的丝绸之路:挑战、机遇与合作”论坛在港召开,与会者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亚洲电影制造业将进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全盛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给亚洲电影带来了大市场、大资源、大产业和大资金,同时也给电影投资者提出了高要求,比如:要克服不同文化、传统和语言之间的障碍;要面对年龄和口味各不相同的观影人群,要解决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电影专业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从内地公司寻求合作的角度,香港是内地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桥头堡,香港公司在东南亚及国际市场有丰富的资源、经验和技术,内地电影可以从香港开始,再逐步扩大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举办了近20届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也被纳入了“一带一路”的框架中。由香港贸发局出面邀请,大批内地影视机构和业内人士积极参与了香港影视展。事实证明:特区政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与中央政府是步调一致、不遗余力的;内地影视机构对香港的窗口功能和纽带作用的认识是清晰的,对“一带一路”上的影视产业合作前景是满怀热情的。换言之,从宏观的角度看官方对“一带一路”倡议在香港电影中的推进,确实顺风顺水、一往无前。不过,如果站在香港的位置,用“民间”的视角,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宏观的国家战略,也是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让这样宏大的战略切实落地,光靠国家行政和大型企业的推动是不够的,还要让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和普通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香港贸发局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关家明看来,国家战略推动的项目都是大项目,动辄上亿甚至百亿千亿,对中小企业和普通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做的小生意根本沾不到边。国家的宏观战略要切实落地,就必须要考虑到惠及最广大的人群,战略项目的分配和层层分包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思考或者追问几个问题:在“一带一路”构想中,中央政府给特区政府的定位是什么?特区政府的自我期许是什么?他们的目标是否一致?在项目的分配中,电影及其相关产业处于什么位置?在涉及电影的项目中,有多少意在政治文化?有多少意在产业经济?将香港纳入“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让内地影视产业“借港出海”?还是要让香港影视产业再扬风帆?香港影人融入“一带一路”,除了“北上创业”,还能不能“一路向南”?

国家战略必须要尽可能地惠及全民。民众在享受国家战略优惠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有反馈?个体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或者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一带一路”中的香港和香港电影,也非常有意思。也许,在内地看来,善于利用市场规律,善于遵循国际准则来解决问题是香港所长,但是还没有把这种所长变成实实在在的优势,还不会更加理性和务实地了解国家所需。前几年,内地的宣传中非常流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句话。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经济搭台”得到了落实,“文化唱戏”就有点言不由衷了。在电影领域,内地和香港都善于“搭台”,而不会齐心协力地“唱戏”;都热衷于筹办影视展或者电影节,却难以就“什么是好电影”或者“好电影应该做什么”等问题达成共识。 2017年4月9日,在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香港人)把最重要的奖项——最佳影片奖——颁给了《树大招风》,而在内地媒体报道的“完整获奖名单”中,却偏偏不见“最佳影片”和《树大招风》的名字。显然,这绝不是内地媒体的“无心之失”,而是一种集体性选择。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审美分歧?还是政见不合?但不管怎样,如果心想不到一起,那么钱也就很难一块儿赚了;如果“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成了一句空话,“一带一路”恐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从“一带一路”的宏观视角来看,围绕《树大招风》的这段小插曲,实在是无伤大雅,但是站在地方和个体的立场,又何尝不是一个深深的遗憾或者浅浅的伤害呢!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原本有的路,如果没有人走,也就断了。香港电影曾经拥有一条辉煌的海上之路,既不要忘了,更不要断了。“商战之世,非商无以裕国,非特别之商更不足以致远”。“一带一路”建成了,我们可以拿什么商品上路呢?丝绸?瓷器?茶叶?上世纪20年代,威尔.海斯在向国会游说,要求商务部支持美国电影时,提出了“Trade Follows the Films”已经取代“Trade Followed the Flag”的口号。无论就电影本身还是其它商务活动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电影而不是浸染政治诉求的电影),一定能够助推中国与世界的商务和交往。世界所期待的中国电影,绝不会而不是欧化或者好莱坞化的“中国制造”。用好莱坞来比附中国的电影产业,或者直接生造出“华莱坞”这样的概念,这是值得商榷的做法。真正具有典范作用的,恰好是百年邵氏电影帝国,采用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业制度,拍出了港式中国电影,因为他们在上世纪的“天一”时代,就确定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创作主张,在面对“六合围剿”而退避南洋时,也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曾几何时,香港是内地联系世界的窗口,是中国与世界握手的超级联系人。香港电影是“东方的好莱坞”,是华语电影风靡南洋的渊薮。而这一切现在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香港和许多朋友交谈,发现有的年轻人很独立,一部分长者却变得失落、敏感、封闭,不太愿意接受内地的变化以及内地给香港带来的变化。这种心态也就是一部分人对待“一带一路”倡议的心态。正如曾志伟在《一念无明》中扮演的父亲,是香港普通人真实心态的写照,值得设身处地的体会。内地与香港,不仅是“一带一路”,更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内地要不因发展而霸道,不因高度而盛气凌人;香港要不因失落而小器,不因特区而特立独行。“一带一路”期望的,不是“消失的香港”,而是强大、自由的香港。香港,是中国电影一路向南的纽带,而香港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于是,我们就可以让“Trade Follows the Flag of the Films”了。

作者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倡议影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