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二勇 李廷洲
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总量达387万人,占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支队伍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力军。为加强和保障我国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保障措施不足、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亟须加以深人研究。
一、我国班主任制度的政策体系
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源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的班主任制。此后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具有鲜明本土化特征的制度设计。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发展变迁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2005年,我国建立起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教计字〔1979〕489号),设立普通中小学班主任津贴项目,明确了津贴标准,依据班额大小,小学每月4-6元,中学每月5-7元。同时,文件还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总体性要求。1988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提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要求,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和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制度的实施办法》(人薪发〔1988〕23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班主任津贴标准。班主任津贴制度的建立,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具体的调整幅度、经费分担机制没有作出规范,各地的调整力度差别很大,部分地区津贴标准过低,对班主任工作的补偿作用很有限。
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至今,形成了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对班主任的重要意义、岗位职业、选聘培训、工作保障等作出系统规范。时隔三年,2009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工作作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班主任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性文件,逐步构建起自上而下的班主任制度体系,推动班主任制度发展进人新时期。在宏观政策导向下,各地出现了多种实践模式,包括全员班主任制、专职班主任制、AB班主任制、学生助理班主任制、多人轮流班主任制等。
二、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我国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班主任制度体系,对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中小学每个班级基本都配备了班主任,班主任任期的稳定性有一定保障。班主任队伍成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第二,班主任职前培养、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培计划到地方性培训项目均日益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班主任培养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三,班主任职责得到比较好的履行,在关爱学生、班级管理、组织班级和团队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职员工沟通、家校合作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工作表现。第四,学校管理中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得到了较好体现,班主任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评价、班级管理等作用,班主任的意见得到了尊重。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供給滞后、缺乏相关保障性措施等原因,班主任制度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难以吸引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成为制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第一,班主任津贴制度过于陈旧、标准过低。如前文所述,班主任津贴制度于1979年建立,1988年有所调整,至今已29年未更新,过于陈旧,总体水平较低。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滞后,导致有些地区即使有增加班主任津贴的动机和财政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政策依据。相关调查发现,班主任津贴的平均水平目前约为244.57元/月,约为新人职教师工资的10.81%,而班主任群体的期望值为740.18元。现行标准过低,与班主任群体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与班主任的实际工作量不相匹配。第二,班主任工作评价政策难以执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班主任工作量按课时工作量的一半核算,使班主任工作成为教师“主业”的政策目标,但实践中难以执行。编制总量约束下,教师数量普遍不充足,开足开齐课程的压力都比较大,多数班主任在满课时工作量的基础上,“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负担繁重,“一半工作量”难以执行。班主任岗位尚未形成独立的考评机制,仍然以学科教学业绩考核为主,班主任工作难以成为“主业”。第三,班主任工作边界模糊,安全责任巨大。班主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基层工作者,归口执行学校对班级的德育、教学、安全、文化、宣传、卫生等各项工作要求,工作边界模糊,工作量大。多数班主任在满课时工作量的基础上,“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负担繁重。尤其是工作中班主任成为学生安全责任的承担者,但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承担安全责任、应承担哪些安全责任、应以何种形式承担安全责任等关键问题很少有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导致在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时,班主任往往难辞其咎,所承担的责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调查中,75.95%的班主任将其作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最大困难。第四,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不够,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班主任职前培养力度不够,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体现不足,职后培训系统性不足,导致班主任的专业知识不足。班主任教研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多数班主任依靠经验和常识从事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当前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单亲子女、特殊儿童等群体逐渐增多,更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班主任专业化程度亟待进一步加强。第五,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意愿很低。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安全责任过重,物质待遇低,岗位吸引力很低。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迫于职称评聘或管理压力服从学校分配做班主任工作。如果有选择,一半以上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做班主任。多数校长认为,动员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占班主任总人数的82.57%,很少有高级职称教师主动当班主任。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我国班主任制度需要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和教师供给政策,为班主任工作划定责任边界,提供岗位支撑,实现源头治理,保障教师将班主任作为主业,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参照“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方式,在不改变国家工资政策的前提下,教育部直接会同财政部,逐步将班主任津贴调整为新人职教师工资的30%左右。班主任津贴标准过低是制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各地区的教师工资标准并不一致,国家层面也很难从绝对水平上提出指导性意见。当前教师群体对班主任津贴的预期约为新人职教师工资的32.7%。2010年以后,山东、吉林、辽宁、甘肃、黑龙江等地区的县市区先后提高了班主任津贴标准,取得了良好效果。参考教师群体的预期和各地政策实践,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逐步将班主任津贴标准提高到基本工资的30%左右。由于该做法涉及事业单位整体工资结构调整,按照一般程序实施存在很大困难。建议参照“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方式,由教育部门直接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在不改变整体工资政策的前提下,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分担,分担比例根据各地财政支付能力确定。
第二,考虑班额、寄宿生数量等因素,合理调整班主任津贴的具体标准。班额越大,意味着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和责任越大,应等比增加津贴额度;班额越小,则等比减少津贴额度,但津贴标准不应低于新人职教师工资的10%。同时,寄宿生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班主任津贴应乘以1.2的系数,寄宿制学校计算班主任津贴应将班级内每个寄宿生按照1.2个非寄宿生的方法确定班额。
第三,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采用政府购买岗位方式解决教师短缺,从源头治理班主任工作超量和评价政策难以落实问题。当前班主任工作量核定政策难以落实,班主任工作无法成为教师“主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数量短缺,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也难以减轻教学工作量。在编制总量控制下,调整教职工编制难以实现。建议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采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新机制”解决教师短缺问题,逐步使“新机制”教师与在编教师在岗位待遇、专业发展前景和工作预期等方面享受相同待遇,保证同工同酬,从根源上解决班主任工作超量、工作量核定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第四,在职前培养、资格认定、岗位发展等环节加强班主任支持系统建设。首先,在教师职前培养环节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为未来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奠定知识和实践基础。其次,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加强班主任相关知识、理论的考察,并尝试将具有半年以上班主任实习经历,且实习结论为良好以上作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弥补非师范生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时的认识和实践鸿沟。再次,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班主任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将其纳人继续教育规范性培训。培训内容应包含班主任工作理论基础模块、实践技能模块和人文素养模块等。最后,使班主任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明确教研时间,逐步培养各级班主任工作专职教研员。通过教研发现和讨论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提供制度支撑。
第五,明确班主任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在《班主任工作规定》基础上提出合理的班主任工作和责任边界,尤其应明确安全义务和责任边界,并以岗位聘任合同的形式明确下来。班主任在尽到观察义务、告知义务、监管义务、积极施救义务等的基础上,对于安全事故应承担有限责任或不承担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维护班主任的正当权益,在必要的时候积极诉诸法律程序,为班主任、家长和社会树立合理的预期。逐步纠正班主任无限责任的错误认识,降低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和安全压力。
第六,加强班主任荣誉制度建设,使其常态化、系统化。在定期表彰奖励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班主任荣誉制度。在各级名师认定中增设“名班主任”称号;在各级“学科带头人”序列中增设“班主任工作带头人”。国家、省(区、市)、县(市、区、旗)分别对从事班主任工作20年以上、10年以上、5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并给予物质鼓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方面向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班主任制”缘起一俄国班主任制要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66-68.
[2]黄正平.我国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0,(03):84-87.
[3]汪丞.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2,(09) : 60-64.
[4]熊丙奇.班主任工作要多点岗位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16-9-27.
[5]马玉芳.基于职级管理的班主任激励机制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 49-51.
[6]刘科,覃琚,曹璇等.他们为何不愿当班主任[N].中国教育报.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