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了解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的生存环境基础上,对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梳理并进行思考,提出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国;油画;民族化
一、民国油画发展过程
上世纪20世纪早期的现代艺术思潮,姿态最开放、接受得最完整的是上海的美术界。如陈丹青所言,民国油画史就是民国年间的上海油画史。作为最大最繁忙的交通口岸,上海不仅在商业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文化与艺术的对外交流上也占尽风头。东西学成的艺术家们归国之后,迅速汇入上海现代艺术的进程中。除绘画作品外,艺术家们同时也成立了美术学院与艺术社团,进而掀起现代艺术的新思潮。他们或是在学校里教授学生,比如李叔同、陈抱一就是美术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或是在社会上成立艺术社团,如30年代早期由倪贻德和庞薰等10位现代派画家们成立的“决澜社”,就喊出了“我们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的口号。这个口号,与当时欧洲未来主义学派所发表的《未来主义画家宣言》里“开创绘画新时代”的精神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从民国初年到30年代末中日战争爆发前的这短短30年内,民国新油画的气象实在是生动又活泼,在全国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热潮。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徐悲鸿创办的国立北平艺专和林风眠创办的杭州国立艺专三大美院,在20世纪末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培养出大批或学院或前卫的新美术学子。在这三大院校中,最具前卫意识的无疑是林风眠的杭州艺专,这所艺专被称为“地道的法国派”,因为校长林风眠的艺术主张与教学态度是完全开放的,他鼓励学生们质疑传统,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个人的方式去思考艺术的问题,并包容他们自然流露的天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觉精神。有了这样一片思想的肥沃净土,学生中最后才终于产生出如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享誉世界的大师级的绘画人物。民国时期的油画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包括在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也是越发的深入。如徐悲鸿在他的作品中就十分重视将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如他的油画名作《愚公移山》,其创作素材无疑来源于中国古代故事愚公移山,油画中愚公的形象不正是几千年中国人民坚韧毅力的代表吗?而《放下你的鞭子》则是1939年创作的抗日题材画作,在这幅作品中,徐悲鸿以诚挚的画笔,把女主角手持红绸、翩翩起舞的姿态,以及群众围观看戏的心态都细腻地描绘出来,无疑体现了当时抗战大背景下,全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战的时代精神。因此,可以说,中国油画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已经自觉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融入到了画作中,甚至是在用笔的技法上,画家都已经在尝试汲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在完成写实的前提下,寄予作品更深的意蕴,渗透更多的民族色彩。
二、对油画民族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首先,油画民族化同时也要兼容并蓄。在开放的时代下,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同时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在提倡“油画民族化”的同时也必须做到“油画兼容并蓄”,既要吸收我国传统艺术中的有益成分,同时也要吸收借鉴西方油画创作的先进经验。事实上,兼容并蓄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那种将“民族化”视作割断中西方油画关系的做法恰恰是“伪民族化”的做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油画创作理应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加强中外油画创作交流,吸收传统艺术以及西方艺术的一切有益成果,把真正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高质量油画作品展现给世人。
其次,以民族化为基础推进油画创作的和谐发展。“油画民族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分解读,更不应该对此进行曲解。我们应倡导科学合理的油画创作发展路径。而所谓的以民族化为基础推进油画创作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求油画作品回归到自身应具有的感情要素和精神内核,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时代、歌頌生活、歌颂民族旋律,充分表达画作者对民族精神的积极领悟,并通过油画作品的艺术张力将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油画民族化也不是要达到“整齐划一”,而是以民族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在展现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结合不同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意蕴丰富的作品来,从而达到中国油画创作百花齐放的目的。
最后,“油画民族化”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任何艺术形式都极少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才形式今天多种多样但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世界。这一点对于我国的油画创作发展来说也同样如此。如前所述,我国的油画起源与西方油画有着密切联系,与此同时,油画在我国的创作和发展又同时融入了相当多的民族风格。因此,从传承上说,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并非是一个要割断与前面的联系而独立发展的过程,相反,它应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和薪火相传的过程。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油画民族化更应把这种传承继续发扬下去。
三、结语
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民族化”仍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油画这门源自西方的艺术能否被我们吸收和借鉴,能否被中国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关系着这门艺术能否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发扬和丰富,成为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载体。我们应坚持以学习西方油画各流派精华与中国民族艺术相融合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道路,这也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唯一出路。
作者简介:徐泽(1973.11-),男,汉族,四川邛崃人。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水彩、美术教育。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