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饮茶情结

2017-07-17 08:10汤姆·斯丹迪奇吴平葛文聪满海霞
中外书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东印度饮品饮茶

汤姆·斯丹迪奇++吴平+葛文聪+满海霞+郑坚

毫不夸张地说,18世纪初的英国几乎没有人喝茶,可到了18世纪末几乎全国上下人人皆在饮茶。1699年,英国官方的茶叶进口量大约是6吨,一个世纪之后就达11000吨,每磅茶叶的价钱降到了100年前的二十分之一。这个数字在1784年茶叶进口税大幅下调之前,如果算上走私茶的话,大概还得再翻上一番。另一个因素就是普遍掺假,从进口的茶叶开封到最终售出,商家在每个环节上几乎都有掺假行为:他们在茶叶里掺上经化学着色剂伪装的柳树叶、锯末、花瓣,还有更荒唐的,据记载有一次竟掺入了羊粪。所以,实际消耗量比进口量要多出很多。一方面,经过数月漫长的海上运输,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鲜;另一方面,基于掺假的原因,红茶越来越受欢迎,因为许多做假绿茶的化学药剂有毒,而假红茶即使掺假也还相对安全。于是红茶开始取代口味清淡、苦味较轻的绿茶,红茶加上糖和奶,品起来则更加齿颊留香。

不管当时走私茶和掺假茶的比例有多大,到18世纪末,英国上下无论贫富贵贱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喝上一两杯茶。有人在1757年注意到,“夏日里,经常可以在(泰晤士河畔)里士满的某个胡同看到乞丐端着杯子在喝茶,修路工人在喝茶,赶灰渣车的车夫在喝茶,还可以看到晒干草的工人在买茶”。怎样解释英国人如此钟爱饮茶呢?原因有多个,且相互关联。

1662年,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结婚。凯瑟琳的嫁妆包括了丹吉尔和孟买的贸易站,即与葡萄牙的海外贸易权,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买到茶叶,从而赚取更多的黃金。凯瑟琳酷爱饮茶,她将用小杯啜饮的习惯带到了英国皇室(据史料记载,那杯子“不到顶针那么大”),迅速成为贵族间流行的一种时尚,饮茶之风席卷英国朝廷。

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印度公司。它垄断了从东印度到英国的商品进口权,尽管它起初没有直接从中国进口货物的权力,但该公司的账目显示,17世纪60年代它通过荷兰开始进口少量的“好茶”,进贡给国王来博取国王的欢心。查理国王很喜欢茶和其他的贡品,逐渐给予东印度公司越来越大的权力,包括确认领土权、货币发行权、保有军队权、营建联盟权、对外宣战或求和的权力,以及司法豁免权等。在18世纪,一家普通的贸易公司竟逐步发展成为英国在东方的代言人,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商业组织。正如苏格兰经济学家、作家威廉·普莱费尔1799年所写:“东印度公司从一个有限的商业小团体摇身变成了东方的仲裁人。”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的培育和壮大,并获利于茶叶市场。

从17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东印度公司伦敦总部的董事们就以茶作为会议饮品。茶是一种理想的走私货,稀有而珍贵;1吨茶所能获取的利润抵得上数年的工资,而一个船长私运十来吨货并不稀奇。私运茶叶可能刺激了最初的茶叶消费,但1686年公司怕影响到自身微薄但仍在攀升的利润,一纸禁令中止了个人茶叶交易。

1669年,东印度公司首次以公司名义从东印度(爪哇万丹,即今印度尼西亚)进口了一批茶叶。此后,茶叶才逐渐在较大范围内开始供应。起初公司从亚洲进口的主要是辣椒,其次是低廉的纺织品,茶叶只是附带的商品用作搭配。由于英国不生产茶叶,所以茶叶进口也就不会冒犯国内商家的利益,国内厂商都极力反对进口纺织品,要求公司多进口茶叶。茶叶的零售价格由于供货不稳定变化很大,最昂贵时在1660年是每磅6至10英镑,到1700年降到了4英镑左右,质量较差的也要1英镑。不过,那时一个贫民家庭的年收入也才20英镑,所以喝茶对很多人来说仍很奢侈,暂不能普及。到17世纪末,受到廉价咖啡的冲击,茶叶价格才有所下滑,但一杯茶的价格仍是一杯咖啡的5倍。

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建立了贸易站,可以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于是英国茶叶进口量直线攀升,价格一路下跌,为茶叶走近更广大的民众创造了必要条件。1718年,茶叶取代丝绸成为英国从中国进口的支柱商品;仅1721年一年进口量就达到5000吨。1744年一位英国作家写道:“加强与东印度的贸易交流,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茶叶价格空前走低,低到连最拮据的劳动者都买得起。”茶叶进口量最大的时候曾占到公司贸易总额的60%,茶税占到政府收入的10%左右。对茶叶贸易的控制使东印度公司在政治上能够有很大的影响力,使政府颁布的法令有利于公司的利益:政府曾禁止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茶叶,降低茶叶关税以增加茶叶销量,扩大国内市场。茶叶掺假一经发现,会予以重罚。尽管如此,茶叶走私掺假现象相当普遍,这恰恰说明国内茶叶市场的巨大需求。此外,到1784年,在一系列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后,一直以来挡在英国与亚洲贸易之间的荷兰,其所属的东印度公司于1795年破产。这样一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完全掌握了全球的茶叶贸易。

凯瑟琳公主给茶叶以名分,东印度公司给茶叶以入场券,而新的茶饮之法(包括家庭和公共场合)使茶叶成了社交的一部分。1717年,伦敦一家咖啡店的老板托马斯·唐宁在他的咖啡店旁开了一家茶叶专卖店,专门向妇女出售茶叶。妇女不能去咖啡店买茶,那里是唯有男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可她们又不想让仆人去买昂贵的茶叶和其他日用品,因为这样等于把一大笔钱交给下人(从茶罐有盖上锁、由女主人保管钥匙可以看出,当时茶叶相当昂贵)。在唐宁的店里,妇女不但可以买到时尚流行的茶叶,还可像在家里一样立即一饱口福。有人曾说:“雍容的女士们涌向唐宁的茶店,只为花很少费用就可用小杯品尝这种令人愉悦的饮品。”唐宁还会根据女顾客的嗜好特别调配茶的口味。

熟谙茶饮之道,在家营造出文雅的饮茶环境能体现出个人的内涵与品位。英国精致的茶会与中国的茶宴、日本的茶道堪称异曲同工;当初的运茶之船又从中国运来了大量瓷器,使英国人可以手持瓷杯一品茶叶之妙。许多作家出书讲解如何煮茶,如何为不同身份的客人敬茶,饮茶食品如何搭配,以及客人又该如何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等等。茶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它成了一种新兴的午后餐。

饮茶在英国的另一个创新是伦敦大大小小的茶园。第一个茶园沃克斯豪尔于1732年开业:里面有彩灯点缀的甬道、四处可见的乐队、做各种表演的艺人,还有卖食品(主要是可以就茶吃的黄油面包)的小摊。之后大小茶园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茶园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雅场所,也是接触异性的好地方。根据《绅士杂志》上刊登文章的讲述,在白管屋茶园,有男士“不小心”踩到了年轻女士的裙摆,于是主动邀请女士喝茶赔礼道歉;在另一家帕台农茶园,女士则先手出击,要求中意的男士请她喝茶。相比之下,咖啡馆在社会上的地位每况愈下。过去被咖啡馆排斥在外的女士们,更对茶园尤其青睐。越来越多高档的咖啡馆主动转型,成为私人的男士俱乐部或商业机构。剩下那些档次低的,大多转向卖酒勉强支撑,与酒馆的差别越来越小。正如丹尼尔·笛福所写,这些机构“就是啤酒店,唯一不同的是咖啡馆里面的空气好些”。

对于穷人来说,茶逐渐成为一种买得起的奢侈品和必需品,他们也许会在沏茶的时候做点儿手脚,少放茶叶多加水,重复沏泡茶叶,但无论如何,最后是每个人都有了茶喝。18世纪中叶,佣人的工资中还会附加有特殊的茶叶补贴。1755年,一位游访英伦的意大利人曾说:“就连一般的女佣每天都要喝两次茶。”虽然茶叶漂洋过海,来自世界另一端,它却最终成了除水之外最低廉的饮品。19世纪初一个苏格兰人说:“我真为我们的商业和金融制度感到骄傲,从世界东方运来的茶叶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糖遇到一起,竟然形成了一种比啤酒更便宜的饮品。”而且用热茶配凉食,感觉就像在吃热乎乎的一顿饭。有些人诋毁穷人喝茶,说穷人不该东施效颦,模仿富人,他们应该将钱花在更有营养的食物上。一位立法委员甚至建议禁止年收入在50英镑以下的人买茶。但正如18世纪的一位作家所言,事实是:“一旦穷人没有了茶喝,那么他们就只能喝清水、吃面包了。喝茶不是他们贫困的原因,而是极度贫困的必然结果。”凯瑟琳公主的饮品现在已经成为他们最后的选择。

在英国社会的上上下下,人人皆在饮茶。时尚、商业和社会风俗的变化在英国人对茶叶的认可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在18世纪末之前就有许多外国人已经注意到了。1784年,一位访问英国的法国人说:“喝茶在整个英国相当普遍……最卑微的农民也和富人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叶在此的消费量真是大得惊人。”一个瑞典游客发现,“若水是英国人生命的第一大组成成分,茶则屈居第二。所有阶层的人都喝茶。清晨,如果你漫步伦敦街头,就会看见车夫和工人围坐在一张张露天支起的小桌旁,享用那醇香的饮品。”茶叶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国度款款而来,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并生长在新的帝国。

1750年左右的一次英国茶会。文雅的饮茶礼仪成为内涵与品位的象征。

猜你喜欢
东印度饮品饮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高颜值饮品高颜
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们的发家史
四季饮茶与健康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