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婧倩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新媒体平台对于足球赛事转播权的争夺,足球赛事直播在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同时,球迷观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电视直播,并且对于观赛过程中的互动行为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互动性的增强导致了球迷参与程度的增加,逐渐在球迷群体中形成了全民狂欢的趋势。
关键词 足球解说;狂欢理论;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162-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成为了相较于电视来说的“新媒介”,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成为了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平台的足球赛事解说也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解说风格和特征。
“西甲欢乐多”组合为PPTV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两组解说中的一组,解说员主要为唐晖和李翔。由于PPTV买断了“西甲”五年的赛事转播权,因此对于西甲的解说PPTV分为两场,一场是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解说风格,针对绝大多数球迷的,解说立场中立;另一场就是“西甲欢乐多”,受众相对来说较少,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立场并不完全中立,解说的内容和语言也更契合互联网环境,风格比较活泼,其调侃式的解说方式与另一组相对传统的解说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交化成为了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从社交用户的年龄结构来看,19岁及以下的社交網民占26.3%,20~29岁的社交网民占32.9%,这一数据表明,30岁以下的社交网民所占比例占到了全部网民的59.2%,社交网民出现了青少年化的特点。“在本次调查的社交用户中,82.7%的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在5年以上,61.7%的人接触移动互联网的年限也在5年以上,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社交用户善于接受新事物。”[1]由网络社交化所带来的互动性也就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同样适用于新媒体平台的足球解说节目。
多屏时代使得球迷在观看比赛时可以选择PC端或者移动端来观看球赛。解说员在解说的过程中往往会怂恿大家去相应的微博或者微信账号中留言或评论来参与互动。移动设备的增多使得观众参与互动的时候更加便利。不少球迷会选择PC端看比赛直播,同时在移动端与解说员或球迷互动。
“西甲欢乐多”的互动平台有三个,第一个是由唐晖负责的新浪微博,球迷可以在看球的同时在唐晖的直播微博底下留言评论进行互动;第二个是由李翔负责的微信公众号后台,球迷可以直接在后台留言与解说进行互动;第三个是PPTV平台自带的弹幕和评论区。总的来说,比较常用的是前两个平台。唐晖和李翔在解说的过程中往往会选取一部分比较有趣的言论念出来,或者回答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这种互动极大地调动了球迷的参与程度和关注程度,为了能让自己的留言被解说员选中,球迷在评论时也会斟酌自己的话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言的质量。
同时为了增加参与讨论的热情,解说员往往会在两个平台中分别选择一位赠送球队的周边礼品。球迷们最为球队忠实的粉丝,他们不仅忠诚于球队,也忠诚于任何带有代表球队符号的物品。赵毅衡教授曾在其著作《趣味符号学》中指出,“球迷们认同的,只是一个指示符号。然而这个指示符号给了他们人生在世一个最重要的东西:身份。”显然这一符号有助于球迷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建构,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球迷身份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球迷群体中还可以细分为是某一球队的球迷,从而找到更强烈的认同感。而这种赠送球队周边礼品的行为,也在极大程度上激起了球迷参与的兴趣和欲望。
2 全民狂欢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在其独创的“狂欢理论”中曾提出了两种生活的划分,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2],即官方世界和民间世界。在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理论中,其中有个重要的场景——广场。民众在狂欢过程中“通过‘广场这个空间重新揭示了被人们的日常空间所遮蔽的一种曾经有过的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颠倒的世界中重新认识他们之间的毗邻关系,重新享受到自由的感觉。”[3]
对于足球这项运动而言,其本身就是具有狂欢性质的,尤其是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几乎可以谈得上是“全民狂欢”,无数酒吧、餐厅等大众聚集的地方几乎都在通宵播放球赛。相对于现实的“官方世界”,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世界成为了人们日常的“民间世界”,对于足球直播而言,其“广场”就是各新媒体转播平台了,由“广场”这一场景带来的颠覆性的平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去中心化。在传统媒体平台,一方面,足球赛事解说为了避免发生球迷争执的现象以及由解说员所代表平台的立场问题,往往要求解说员立场中立。另一方面,除了赛事本身,解说员自身在直播过程中也是作为一个核心的存在,他们针对球场上的形势和局面进行相应的分析,这种中心化给予了解说员很高的权威性。
而在新媒体平台,解说员们渐渐退出了中心舞台,将更多的关注给予了参与互动的球迷们,他们的立场也不再是一个完全中立的情况。以“西甲”的两只球队——“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为例,球迷一般都默认了PPTV西甲欢乐多的立场更多的偏向“皇家马德里”,而新浪体育平台的解说立场偏向“巴塞罗那”。球迷在观看比赛时也会根据这个原因选择符合自己立场的解说。
同时,“西甲欢乐多”的解说员唐晖和李翔还参与了“西甲”足球俱乐部的赞助,他们买下了拉科鲁尼亚足球俱乐部球裤部位的广告位,印上了“西甲欢乐多”的字样。在解说相应的比赛时,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场上形势的分析和评论,更多的是在于球迷互动、调侃,甚至打赌。例如在其中一期的节目里,由于解说员之前与球迷观众打赌,要“躺着解说”的愿望一直没实现,最终做了一期“躺着主持”的“西甲欢乐多”的节目。这种互动性的增强激发了全民参与了一场足球赛事的网络狂欢。
(2)解构权威。狂欢节产生的根本是民间生活对于官方生活的反抗,在狂欢节上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给国王脱冕以及给小丑加冕。这一仪式表明在狂欢中,颠覆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平民作为日常生活中被约束被管制的群体,相对于权威的、严肃的官方世界而言是属于弱势群体的,因此每一场狂欢都可以看作是弱势群体对于“强权”的颠覆。这里对于“强权”的颠覆并不是指前文提到的解说员的权威性,更多的是指球迷对于球员明星的“仰望”在解说的调侃中逐渐被解构。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解说员对于互联网语言的运用,各种“段子”层出不穷,语言风格多样化。在解说之外,大部分解说员们都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并且经常参与其中。在解说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战术解说和场面解说,他们往往会根据近期相关球队或者球员的新闻以及传闻增加一些调侃的成分。唐晖和李翔在解说过程中,解说的内容并不仅仅针对球场上正在发生的赛况,他们还会加入一些自己对于球员或者教练的调侃。
比如在2015—2016赛季,皇家马德里的教练贝尼特斯一直无法带领球队取得胜利,在准备国家德比期间有传闻说贝尼特斯将會被辞退。解说员在解说国家德比期间就对贝尼特斯进行了一番调侃,“我不懂贝尼特斯现在还在本上记录战术有什么意义。”“我要是贝尼特斯,我就想点实际的问题,比如这场比赛之后去哪找工作。”一方面,这种调侃的话语为比赛直播增加了趣味性,“西甲”的比赛时间在中国地区大部分是凌晨两点到四点,是球迷最为困乏的时候,这种调侃可以让球迷在看球的时候更为放松。另一方面,调侃式的语言也将球员和教练从“神话”地位中下放到了民间,他们和球迷一样,当做不好自己的工作时也会面临被辞退的境地。
在一切都可以“娱乐化”的时代里,足球解说也不得不开始考虑风格的转变,实际上在新媒体平台,除了本文提到的“西甲欢乐多”,为了增加观看流量,一些平台的足球解说开始尝试使用美女解说员等,而这一改变对于足球解说来说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笔者认为还有待考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6:1.
[2]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7.
[3]梁佳,刘进.从巴赫金的“广场”理论看微博空间[J].新闻界,20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