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新闻采集进入“飞行模式”

2017-07-16 21:02杨刚卢勇杰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媒介

杨刚+卢勇杰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 037000

摘 要 随着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的进步,无人机航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青睐,而且传播效果良好。论文回顾了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崛起,阐述了无人机航拍的到达性优势、视角优势、视觉效果优势及传播优势,认为无人机航拍正引发新闻采集与传播的突破,未来无人机航拍将会在新闻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媒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047-02

1 无人机成为新闻摄影“常用镜头”

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地时间2016年2月18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晚6时30分),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公布,我国北京《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作品《天津爆炸》获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这是中国内地摄影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的灾难题材类新闻摄影作品第一次在荷赛获奖,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中国记者陈坤曾经用无人机航拍广场上的体育活动,该幅《日常运动》作品在当年的荷赛中获体育特写类二等奖。

无人机是人工遥控或程序自主控制的飞机统称,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无人机的应用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视角,无人机和摄影结合的航拍则在颠覆摄影界,能够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世界并获得近距离摄影无法拥有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效果。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就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推动社会进步的讯息并非传播的内容,而是人类使用的媒介及其开创的可能性。而传播科技的变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验证着麦克卢汉的理论,如今无人机已经成为一种快速进入公众及媒体领域的媒介手段,而且改变着摄影记者拍摄视角和呈现方式。

2011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建立了無人机新闻实验室。此后,美联社、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机构开始尝试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

2016年3月,人民网组建了无人机队。2016年9月,新华社也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2016年12月,全国晚报无人机摄影联盟成立。新闻采集“飞行模式”成为新闻机构的共识。

与此技术、队伍发展同步,无人机成为摄影记者的一只“常用镜头”,航拍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现场,无人机摄影报道走向常态化。

无论是全球关注的G20、博鳌亚洲论坛,还是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南方洪灾等重特大突发事件,以及高铁、高速公路、跨海大桥、超高压输电等常规报道中,都有记者运用无人机航拍。2016年夏,南方多地发生洪灾。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20多家媒体的无人机升空拍摄。

目前,无人机航拍题材已经涵盖经济、生态、科技、文化、扶贫、社会、体育、风光、生活等领域,航拍照片还成为很多都市报、晚报的头版主打新闻照片。

2 无人机航拍具有无法替代的到达性

如今无人机成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的标准配置。无人机已经不仅是一件新闻摄影工具、一个空中机器人,还是新视角、新风景的提供者,为新闻摄影获得更多维度提供了新的可能。

无人机航拍在相当的程度和领域打破了常规摄影的空间性制约,摄影记者可以在距离地面几百米的范围内进行拍摄,高度、角度、速度、距离等都能够在地面实时操控,而且转场很方便,基本没有什么制约。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山区,对于拍摄这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而言,常规的拍摄手段显然无法实现全视角的展现。记者用无人机航拍从空中俯瞰,FAST像是一口镶嵌在洼地内的大锅,可清晰看到表面约25万平方米的反射面,“锅”中心部分约30吨重的馈源舱。

通常情况下,重大灾难现场情势危急,充满不可控因素,记者往往难以实现近距离拍摄。如今,记者可以选定现场后操控无人机快速抵达目标区域,从空中俯拍灾难场景。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后,很多地方媒体都派出记者抵达现场,但是当时长江江面已经封锁,只有救援船只及几家特定的新闻机构记者可以近距离拍照、摄像。守候在江边的媒体记者以无人机为利器,操控它们飞到长江江面上空,将镜头对准了紧张的救援现场,以拉升、俯冲、滞空、盘旋等方式拍摄关键节点的照片。“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无人机航拍不仅降低了摄影记者采访的危险系数,而且成为此次沉船事件报道中主要的图片来源。

无人机航拍的到达性优势,为更有效、快速地完成特殊地理条件、重大危险事故的采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便利条件。

3 无人机航拍实现了全新的摄影视角

摄影出现后不久就有人开始探索空中拍摄。1858年12月,载着摄影师纳达尔的热气球升到巴黎的上空,纳达尔在空中完成了人类摄影史上第一幅航空拍摄的照片。此后,航拍成为崭新的摄影门类。

无人机飞到高空进行俯拍,以人们一般难以达到的高度俯视事物的全貌,以彻底解放的视角给受众传达一种宏观形象。这不仅满足了受众对独特视角的好奇心,也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享受。

2013年12月21日12时,珠江时报社用一架六旋翼的无人机升至120米的高空,30分钟内拍下一个个清晰的全景镜头。“珠江时报”号无人机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南海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5年1月,乌克兰政府军和民间武装力量在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附近交火,战况激烈,外界广为关注。在既有细节性的文字和摄影报道的基础上,向全世界提供危机中机场整体态势无疑至关重要,如是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及时、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地理解这场危机。

于是,有摄影记者选择无人机从高空垂直俯拍了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遭到炸弹轰炸后的场景,连续拍摄的纪实图片呈现了战火肆虐中的机场建筑已经成为废墟。图片以俯视的冷静视角传达出荒凉、恐惧、不安,同时也向世界传递出更多的潜在担忧,加之文字分析无疑直接促进了公众对乌克兰危机的认识。

4 无人机航拍带来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

新闻摄影渴望带给公众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强化信息传播的效果。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突然发生严重爆炸,摄影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开始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

《新京报》记者陈杰此前做环境问题报道时为了突破视觉局限而使用无人机航拍,以更宏观的记录展示污染的状况,明显增强了照片的表现力。

在天津滨海新区险品仓库爆炸事件后,陈杰多次用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大画幅、片高度概括了整个灾害现象,透过爆炸的大坑及周围楼房、汽车的惨状,可以深切体味灾害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进而灾难的创伤直指公众的内心。

5 无人机航拍引发新闻采集与传播的突破

面对视频和图像在移动互联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年代,新闻摄影的地位获得提升的同时也遭遇了新挑战。这无疑为改变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创造了条件和机遇。美国学者尤金·派瑞·詹姆斯认为,“摄影发明者……将发明置于科学和技术进步中……他们为后世写作者制定了标准:摄影的历史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

今天,无人机航拍的智能化、便携化已经让新闻采集进入“飞行模式”——摄影技术、飞控技术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影像时代,哪家媒体能够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哪家媒体就能多了一个发力点。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突发爆炸事件后,多家新闻媒体的无人机投入到拍摄中,既有国家队层面的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也有市场化程度高的新京报社、法制晚报社等,大量的现场摄影作品和及时刊播共同证明,无人机航拍不仅是摄影科技的跨越,也是报道方式的战略上升。

移动互联时代的无人机具有实时传播能力,在手机上安装无人机航拍的App,縮略图即可直接通过手机网络传送到编辑部供媒体使用。第一时间采集、发布无人机航拍的新闻照片,显然打破了传统新闻摄影的运作模式,让新闻摄影的采集和传播进入新的阶段。

实践证明,无人机航拍不仅为摄影记者提供了“镜头”,也为其他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提供了新的可能。可以相信,未来,无人机航拍将会在新闻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建良.新媒体环境下的“荷赛”新变化——第53届“荷赛”获奖作品略谈[J].新闻记者,2010(4):93-96.

[2]李西莉.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研究[J].编辑之友,2012(11):55-56.

[3]王建华.天空之眼,摄影升维——新华社“天空之眼”无人机队新闻摄影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7(1).

[4]张宇强.无人机航拍新闻“热”的“冷”思考[J].中国记者,2015(11).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