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瑾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师,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这句话是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说的。就这方面而言,我们去科茨沃尔德算是寻求到了五分之二的理想生活:我俩一路上闲逛各国菜市场、捌饬各国食材调料,烹饪经验积累,加起来勉强算得上一个中国厨子,而科茨沃尔德(Cotswold)更名副其实的是英国最为宁静美丽的乡村地区。
我们在春寒料峭时抵达微风中绿意盎然的科茨沃尔德。一个个村庄、小镇点缀在青翠可爱的平缓山坡与清澈透亮的河水畔。蜂蜜色的老式石屋戴着俏皮可爱的茅草顶,沧桑古旧的建筑铺成在开着野花的公路两旁,密集的树林中藏着蜿蜒的小道,绿绒毯般的草地洒满了白色的卷毛绵羊。
英国人在自家的庭院里、百多年历史的茶室中、树下的野餐布上,一杯杯喝着红茶。午后的阳光照耀在奶油草莓馅的点心上,树上小鸟啾啾,脚边流水潺潺。英国的记者杰瑞米-帕克斯曼说“真正的英国人是乡下人”,看看科茨沃尔德的乡村生活便自然心领神会。
科茨沃尔德一如它最富特色的蜜色石屋,有一种野山花蜂蜜清新、甘冽又不甜腻的气息。这片地区坐落着几十个特色各异的村庄,而无论走到哪一个,我们都会遇见乡村生活的同一种真谛。
精致宁静的乡村小镇
小巧的温什科姆(Winchcombe)是个漂亮又清静的地方,除了我们,几乎没有其他旅行者。蜂蜜色房屋与古老的砖木混建房屋交错排列,大紅色的门前走过几位年轻人,阳光洒满的街道转角有时髦的老绅士与不知等待什么的年轻女子。花店的花开得正好,隔壁的杂货店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浇花壶和烧烤用的木炭,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
中午,我们在百老汇的小餐馆度过,坐在二楼窗口欣赏这个分布在主街两侧的典型英式小镇。小店一楼则更像个蔬菜水果店,新鲜亮丽的西红柿、芦笋、灯笼椒占据了店门口二分之一的街道。店内则摆着当地食材制成的果酱、香肠、果酒。
在午后的强烈光线中,漂亮精致的百老汇变成了一个金色的小镇,蜜色房屋都涂抹了一层太阳光。狗儿们在碧绿的草坪上撒欢,主人则流连在众多古董商店、画廊、杂货店门口的橱窗,还有那一间门口散乱着藤编篮子、筐子的店。
相比山脚下热闹的小镇,山坡顶的百老汇塔(Broadway Tower)就显得有点孤独了。这座同样呈现出好看的蜂蜜色的哥特式塔楼,顶部有极富韵律的锯齿状设计,Lonely Planet《英国》的封面即是这座塔楼,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这一真理。
塔楼建于18世纪末,海拔312米(科茨沃尔德第二高点),塔身高20米,在特殊场合,塔顶会点燃烽火。事实上,百老汇塔是为考文垂夫人(Lady Coventrv)而建,而夫人当初愿意提供修建资金的原因便是,她想试试看自己从35公里外的家中能否看见此处的烽火,最终证明可见。
更北方的奇平卡姆登(Chipping Campden)在中世纪是一个繁荣的羊毛贸易小镇,“奇平(chipping)”在古英语中就是市集的意思。如今这里的街道比别的村庄和镇子都更宽阔整洁一些,蜜色的古老排屋有鲜花围绕的露台与藤蔓掩映下的木门,每处民居的院子都经过精心的修饰打扮,展现出主人对乡村风情的不同理解。
我们很喜欢逛这里的小店,它们都开在历史悠久的建筑里;我们也喜欢那些小酒馆,挂着纹章图样的招牌,与悠闲的当地人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油画。
镇子中心有一处17世纪的集市大厅(Ma rketHall),没有门窗,只有开放的门拱,山形墙支撑着一个精致的木屋顶。这里曾经挤满了摆摊的小镇居民,叫卖声热闹纷呈,现在作为一处空荡荡的、壮丽的古迹保存良好。
往南一些的上下斯洛特(Upper Slaughter&LowerSIaughter)是更为小巧、幽静的村庄,展现出田园诗般的美好单纯。
上斯洛特依着一处缓缓的山坡而建,坡顶矗立着古老的教堂,周围分布着蜜色的乡村小屋与各自葱郁的院落。
而我们更喜欢水流环绕的下斯洛特,浅浅的水流将小村分成两岸,几座简陋的石桥连接起一边连成排的房屋与另一边独立的村屋。两岸的房屋都是科茨沃尔德的蜜色石材建造,这里游人稀少,甚至当地人也在午后闭门不出,我们得以独享那招摇的水草、摇摇摆摆的鸭子,以及水岸乡村的安宁。
水畔乡村水上伯顿
我们消磨最久时光的则是另一处水畔乡村——水上伯顿(Bou rton on the Water),相比其他安静的小镇与村庄,这里显得人气兴旺。清澈见底的水畔绿树成荫,羽毛鲜艳的水鸟没心没肺地嬉戏,数座古朴的三孔石桥将河流两岸连接起来。高街(High Street)与河流平行,沿街的蜜色房子里开着不少漂亮的小店,咖啡馆、茶室、餐厅、便利店,每间都有好看的门面,让人忍不住走进去一窥究竟。
绕到高街后面更安静的区域,有指示牌引领我们走向古董商店,开展一场寻宝之旅,锃亮的银餐具、彩色的瓷茶具,构建出乡村生活的日常。古老的石头民居爬满了藤蔓,院中的花树次第开放,于微微阴雨中昭示出春季已经来临。此时或许正适合默念出济慈的诗句,“他有生机勃勃的春天,在幻想中把所有美景一览无余”。
日落时分
当然我们未能穷尽科茨沃尔德的村庄,就如此文未能穷尽我们拜访的村庄。我们在此消磨了两天时光,第一夜的日落出现在莫顿因马什(Mo reton in Marsh)造型古旧漂亮的教堂顶端,这座坐落在路中央的尖顶教堂将道路一分为二,造就了奇妙的交通流向。第二夜的日落则是在被誉为“英格兰最美丽的乡村”的拜伯里(Bibury)。我记得那些狭窄回环的巷道,壮观的水畔排屋,错落的石头村舍,夺目的红色电话亭,仿佛童话书的水彩插图,或者说《指环王》中于夜色中安静了许多的霍比特人村庄。如果不是暮色昏沉,拜伯里应是此行途中最上镜的风景;正是暮色昏沉,恰为乡村赋予了一层宁静、孤独又温暖的氛围。以前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各色人物有钱的住硕大华丽的庄园,没钱的住温馨宜人的小屋,总归都是在乡下。年轻女子与男子在碧莹莹的草地上散步,甚至一走就是几英里,清新的空气、盛放的野花都是助长感情的催化剂。
而到了《唐顿庄园》这样讲述贵族家庭的电视剧,更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美好。伯爵家的小姐们除了在乡村散步、读书,还得因为时代的变化,关心猪养得好不好、猪圈围得严不严实。
由此可见英国人有着怎样强烈的乡村感情。直到如今,乡村也被许多英国人视为普遍的乡愁、最终的心灵归宿。无论在大城市如何打拼,赚得了资本的头一件事,大多是去乡村买一间小屋,以《哈利-波特》系列闻名的罗琳也不例外。
然而,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起英国乡村,尤其是科茨沃尔这般美妙的地方。看看书中、剧中都是贵族才住得起乡村,而工人阶级都聚集在伯明翰、利物浦这样的工业城市便知。想要拥有一处自己的世外桃源,毕竟是个奢侈的梦想,所以我们作为旅行者,随意穿梭在科茨沃尔德的乡村,便已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