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天安门到端门、到午门两翼,各有一组建筑群,它们紧贴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习称左祖右社。左祖右社这一规制始出于《周礼》,意思就是皇宫的左侧应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右侧为祭祀天下社稷的地方。这是因为左是东方,也就是皇宫的东侧,五行属木,主生化,预示着人丁兴旺;西则是西方,属金,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元代的左祖右社都不在皇城以内,太庙在现在朝阳门内大街新闻出版大厦的位置,而社稷坛则在白塔寺北面。明代觉得元的灭亡是对于祖先和社稷太疏远了,所以把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都安置在了皇城之内,重要性超出了天、地、日、月、山川坛等祭祀场所。如今这两个对于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祭祀地,已经走下了神坛成为百姓们休闲娱乐的乐园。
古为祭祖地今为文化宫
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就在天安门东侧,面向东长安街。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金色大字就悬挂在门楣之上,门口每日人流如织,进去的人却不多,大家一般只是匆匆路过,心中的目标都是它西侧的天安门。而我小时候为了看两小时两角钱的便宜电影倒是经常来去里面逛一逛。
小时的我不知道观赏文化,只是为了看那粗糙的进口警匪片。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有很多或是挂着红牌或是挂着绿牌的古树,有松树,有柏树,长得千奇百怪,一看就是有不少年头了。长大之后才知道那里不是有树的电影院,而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祖先的地方。中国的文化中纪念先人的地方一般都用苍松、翠柏进行装饰,以示松柏长青,香火绵长。太庙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皇家宗祠当然也不例外。那里的松柏树很多都是明永乐年间与太庙的建筑一起被安置在这里的,也有很多是清朝以后加种的。古树按保护等级分类,分为一级与二级,一级为红牌古树,树龄300年以上;二级古树挂绿牌,绿牌古树树龄100-300年。因此劳动人民文化宫进门时的安检很严格,一点火源也不可以入内。
在太庙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是明成祖朱棣亲手种下的两棵柏树了。这两棵树一棵在琉璃门的西侧。相传,太庙原有的土壤是不适宜种植松柏的,经多次种植都未得活,自朱棣亲手种下此树之后,后面种植的松柏才顺利地存活下来,那棵树也是太庙中的第一棵树,大家把它称作“神柏”,明清两代每逢祭祀,就连皇帝路过树下都要下轿以显尊重。另一棵则在太庙的北侧,由于濒临筒子河,所以显得更加的繁盛,粗壮的树干要有三四名成年人方可环抱过来。在琉璃门的东侧还有一片红牌子的古树,那就是太子林,相传是明代历任太子们种下的,不规则的古树之间形成了一条颇有曲线美的道路,人行于其中,太阳忽隐忽现,松柏的清香扑鼻,犹如来到了古代。小时候夏天里最喜欢和小伙伴在这里捉迷藏,树的粗细正好可以隐住一个人,而且树林里还格外的凉爽。
太子林后的琉璃门是太庙建筑群的南大门,它的规制很高,不光门檐为代表皇权的黄色琉璃瓦装饰,门的下部还有汉白玉制作的须弥座,看起来十分气派。过了琉璃门、玉带河、金水桥,还有前面一座宽大的门和两侧的小门,你会发现自己好像到了一个缩小版的太和门广场。继续往前从中央的戟门进入,你又会恍然眼前就是太和殿,一样的三层基座,一样的重檐庑殿大顶,还有那一样精美的丹陛石。那就是与太和殿一样庄严的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太庙的大殿现在还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步入大殿之内,一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高高的大殿让里面的每一点声音都变得十分空灵,两人合抱的桐油大柱进发着原始的光芒。太庙大殿与其他大家常见的朱漆彩绘所点缀的大殿十分的不同,所有内饰都没有油漆过的痕迹,非常素雅,即使是梁枋上的一点画纹也都是仅仅用青色线绘出来的。这种简约的装饰一点没有影响大殿的高贵之感,反而更好地烘托出了祭祀所需要的氛围。明清两朝太庙中多摆放宝座、供桌,以及相应的若干礼器。现在太庙中安置的则是中华和钟。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的。钟分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代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多种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管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徜徉在高大的殿宇古朴的编钟之中,你会发现时间好像变慢了,心也静下来了,仿佛自己已回到了古代。
走出大殿,耀眼的太阳又把我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太庙广场上一对对拍婚紗照的情侣陶醉其中,他们正在摄影师的安排下摆拍着各自心仪的造型,更有甚者还用风扇吹动着新娘的长纱,呈现出飘逸之美。鲜红与洁白的欧式婚纱,与朱红、明黄的古典建筑之间形成了一次时空的握手。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广场上的一道风景。
太庙前广场也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广场之一,曾多次举办过大型国际活动及演出。1998年太庙版的《图兰朵》是京城中第一次举行的实景演出,张艺谋导演也就此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2015年12月31日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又把这里变成了世界新年倒计时活动不可缺失的一环。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太庙广场还为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建设起到过不可小觑的作用。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性质的很多大会都要在此召开,由于座椅为弧形码放,这使每个座椅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的,怎样可以在大礼堂竣工之前合理安排好每把座椅的位置成为了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时与万人大礼堂面积相仿的太庙前广场出现在建设者的头脑之中,他们先把所有的座椅在这里进行预摆,之后绘制下图纸,再按图纸在大礼堂内逐一码放,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天衣无缝,这也算是封建社会古老建筑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的一份贡献吧。
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依然在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南侧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五彩缤纷的大花坛和花坛之后醒目的光荣榜。40位北京各界的劳动模范的大照片,展现着北京劳动者们的风采。作为北京市总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人民文化宫已经成为全市职工的文化乐园,各类职工活动经常在这里举行,现在已经风生水起的北京书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还有北京最早的灯会都可以说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首创。随着北京市的发展,我想,以后劳动人民文化宫一定会为北京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山社稷百姓乐园
中山公园可能是全国同名最多的公园了,打开百度百科搜索“中山公园”你会看到37个义项,这也只是我国中山公园中较为知名的一些。这一大堆中山公园是民国之后建的也罢,是改建的也罢,都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北京的中山公园因在1925年曾停放过孙先生的灵柩,显得更加的名正言顺。现在公园中依然矗立着孙先生的青铜立像,立像之下基座上有邓小平于1986年11月亲笔题写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在孙中山先生铜像与公园正门之间就是著名的和平坊,“保卫和平”4个金字是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由国学大家郭沫若先生于1952年题写,北京的和平里也是因这个大会而得名的。此坊是国内最大玉石牌坊之一,相传由储存在崇文门外现体育场路北侧的4块巨型大玉所制。
中山公园原为明清两朝的社稷坛所在地,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及五谷神的地方。中国历史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对于土地与五谷的敬畏根深蒂固,从社稷坛的位置就可得见,它是北京离金銮殿最近的一座祭坛。如今在中山公园中游客们还可以一窥当年祭坛的尊容,只是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神圣庄严的意义,老百姓们亲切地把它称之为五色土。五色土的得名源于它的外观。五色土的华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华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农、黄帝轩辕、白帝少吴、黑帝颛项)等。五样颜色的土都来自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东方的青色之土来自于我国东南部广大的水稻种植地,那里的土地中含铁量大,铁经过氧化产生氧化亚铁,使土色微青;南方红色的土壤就是我国南方大面积的红壤,土壤中的铝与氧化铁含量偏高;白色土壤位于我国的西部,那里多盐碱地,土色发白;黑土地不用说就是我国富饶的东北大粮仓的土,土中腐殖质过多呈黑色;而中间的黄土是来自地处我国中央的黄土高原上的。而在中间的黄色土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四面三棱锥,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号金字塔。小时候五色土还可以随便进入时,经常踩在上面测试自己的平衡能力。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就块石头叫“江山石”,象征着国家的社稷,回想一下小时候曾经把国家都踩在脚下的经历,心里又是窃喜又是内疚。
社稷坛的拜殿位于坛北侧,当年曾停放过孙中山先生的灵柩。1928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定把这里改名为中山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只要中山堂没有大的维修工程,每年孙先生的诞辰日3月12日和孙先生的逝世日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由于中山公园就坐落于天安门的西侧,来京的游客都把它当作首都北京最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当然无论软件还是硬件中山公园的重要性都是实至名归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那里只不过是东西城老百姓日常游玩之处。而且由于中山公园里的其他机构太多,即便是5分钱一张的门票很多人也不会去买,只是跟检票人员说一下,如,我去婚姻登记处,我去音乐厅看节目,我去来今雨轩吃饭等,便可顺利放行。在没有大型游乐设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公园可以说是整个北京城孩子们的乐园,大滑梯要排大队,碰碰车要排大队,就算是荡一个有护板的秋千也一样的要排队,还有简陋得很的转亭,你刚上去转两圈就有人拉停上去,但这也不影响孩子们的心情,大家玩呀,笑呀。现在的儿童乐园依旧保持着哈哈镜和碰碰车两个传统项目,但由于现如今其他公园的娱乐设施都已在飞速的发展中更新换代,可选择性强了,那里已经很少出现排大队的现象。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先生的名曲,唱响了几代人的心,这首歌最早出现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之中,歌声响起的一幕,是少先队员们在河中高兴地划桨、欢唱的画面,拍摄的地点就是在中山公园北边的筒子河(故宫的护城河)之中。这片水域不大的封闭式管理的河流曾是无数北京孩子学会划船的地方,曾记得当时我和小伙伴—起去,划了一下午把手都磨出了水泡,回家后家长十分心疼,但我还是沉浸在心花怒放之中。现在去中山公园划船再也不用担心磨手的问题了,电瓶船让游客在泛舟筒子河时不用消费一点体力,任您可心儿地陶醉在红墙与碧水之间。
唐花坞的南侧有一座水塘,那里一样是当年孩子们的乐园,但这个乐园说起来就有点违规了。那时中午下学大家就跑就百货大楼一起凑3毛钱买一卷鱼线,2毛钱买一盒鱼钩,等下午一放学就花5分钱一人买一张票去那个乐园里违法钓鱼。钓鱼时一般是有人在釣,有人在把风,管理员一来就跑。钓到鱼后把鱼放入书包之中,溜出公园去。其实,我们也没有想到为家里添一道菜,就是为了好玩和享受被管理人员追赶的刺激。现在像我们当年这样的调皮孩子不多了。水塘的北面现在开设了中山公园园史展,除周一闭馆外,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16时对游客免费开放,进入园史展院内之后,游客可以逆时针逐一展室进行参观。从1914年中山公园建园,一直到2014年中山公园百年园庆之间的发展,在文字、图片及视频的呈现下,让游客一目了然。
水塘北侧的唐花坞,是北京早年的温室,面积也仅有几百平方米,由几个相连的屋子组成,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大了。里面都是当时的“奇花异草”,虽然那时候还得要两毛钱的园中票,但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前往参观。现在唐花坞的门票已涨到5元一张了,面积也没有扩大,只是布置更加的别致,依然可以吸引游人流连其中。其实整个中山公园就是一个大花园,特别是南门与唐花坞周边,每年的郁金香展也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展后异彩纷呈的郁金香又会被姹紫嫣红的月季所取代,公园中总是可以保持
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氛围。
唐花坞的西侧有一个蓝色琉璃瓦顶的八角亭,那就是兰亭八柱亭,是仿制圆明园中的兰亭而建造的。亭中8根柱子上分别为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现在为了保护那些珍贵的书法作品,8根柱子已经被玻璃罩保护起来了。在公园的东门附近还有一个西式的“兰亭”,那就是格言亭。是一座西式圆形亭子,亭子同样有8根柱子,柱子上刻的是孔子、孟子、岳飞、朱熹、王阳明等我国历代名人说过的格言,但很可惜的是1955年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格言亭上的字迹已被全部磨光了。这两个亭子书刻的内容不同,建筑形式不同,方位不同,在公园之中遥相呼应,气息相通。
中山公园音乐堂是我印象中北京早年最先进的音乐厅了,它有两层观众看台。舞台很大,舞台的前面还有乐池,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台上表演舞蹈时音乐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地方。那里还可以看电影,举行文艺晚会。每次来到这里走在通道之中、大厅之内都会有一种让人气宇轩昂的感觉。
在音乐堂的北面还有一个小时候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愉园。愉园的金鱼非常之多,数量与品种都在北京领先。这倒一点不让人觉得神奇,神奇的是愉园中养金鱼的地方,一部分是在鱼缸之中,而另一部分却在墙里。愉园游廊依北墙而建,远看墙上或扇形、或菱形、或花形的洞窗格外别致,近观才知那是墙内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鱼缸,每个鱼缸中的金鱼也品种各异,为了便于游客辨识,每个鱼缸的上方都有金鱼品种的名称,看看金鱼,再看看那恰如其分的名称,你会感叹中华民族十几个世纪以来在培育观赏鱼方面的壮举。
过去中山公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那就是婚姻登记处。青年男女如果准备结婚就到各自的单位开据介绍信,之后带上自家的户口本就可以到这里登记了,每对儿前来的新人还都会为登记处带来喜糖。红色的装饰物、满服务台的喜糖、永远微笑着的民政人员,让来到这里的新人们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现在婚姻登记处早已搬出中山公园了,但这份喜气还充盈着整座公园,每到周末,大龄青年或同他们的父母都会在公园内进行自发的聚会,大家都想借助这份喜气成就—份美好的姻缘,老人为儿女找对象的地方叫相亲角,相亲角之前曾是英语角,它也在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很多像我一样的北京的孩子们都把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划船,第一次坐碰碰车,第一次温室看花,第一次钓鱼,第一次少先队活动……给了中山公园,这个他们心中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