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市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现状

2017-07-14 05:31叶晶晶
现代园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规划建设

叶晶晶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一种重要基础设施,可减少地震及其引发二次灾害的损失,在震后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城市避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现状分析与研究理论紧密结合,论述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避灾绿地;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地广人密、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国情,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易受灾害侵袭的国家之一。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可发挥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也可在防洪抗旱、防火、抗震等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城市主要灾害的分析,避灾绿地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规划期末形成能满足居民避灾的城市绿地避灾减灾体系,各类功能避灾绿地满足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的要求。

1国外城市避灾绿地规划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城市避灾规划研究以欧美国家及日本为主,其中日本研究最为深入。日本是世界上遭受地震侵袭最严重的国家,地震给这个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使其在避震减灾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震后的调查表明,地震死难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不是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在震后防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受到初步的重视,明确了公园绿地的法律地位,将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最高潮位9.3m、最大波高达40.5m的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针对此次地震经验教训,提出公园绿地需具备预防海啸的防灾功能,避难通道、避难场所、物质放置场所等区域,必须考虑到其他地势标高。未来30年,海啸袭击日本陆地的概率很高,海啸防灾已经成为日本迫切需要预防、治理、研究的课题。

2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现状分析

相对于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在避灾绿地规划研究方面是相对落后的。中国的台湾地区由于地震频发,相对于大陆地区,在防灾减灾的研究方面又是领先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避灾绿地体系构建、避灾公园绿地指标、避灾绿地植物规划等方面有较大研究成果。

2.1避灾绿地体系构建 中国台湾地区将城市灾害管理分为减灾、准备、应变和复原4个阶段,并对城市避难时序及空间关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設部提出城市避灾绿地体系可由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组成,建设部提出的分类体系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2.2避灾绿地指标 选择城市地震避难场地应有安全性、可通行性、支持生活能力和容量等评判标准,从地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环境安全要素,规模安全性以及设施安全性方面提出了选址评价要求;除了城市避难场所在考虑安全性之外,还应考虑连接的道路状况;从技术需求和管理需求出发,建立了选址指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地震断裂带、人口密度、场所容量以及医院和消防站等设施分布;同时选址应考虑在分析地质灾害、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疏散道路与医疗、消防设施等硬件设施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2.3避灾法律及绿地建设 避灾绿地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写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中,避灾绿地法律法规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与此同时,地方层面的立法也相继展开,如2001年实施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2002年通过的《北京市公园条例》、2004年广东省施行的《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中关于避灾绿地的规定。我国初步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避灾法律法规体系。伴随着避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避灾绿地建设在我国也如火如荼地展开,2000年国内第一部避灾绿地规划在广东江门市编制完成。2003年10月建成的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成为国内第一座防灾公园。随后的上海大连路建设了地震灾害应急避难示范场,南京、天津、重庆等各大城市相继启动了防灾绿地规划建设。

3存在的问题

3.1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 目前国内关于避灾绿地建设的案例不多,立足于本国实际的避灾绿地研究成果不足,只能引进介绍欧美日、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关于绿地避灾功能研究的经验和理论。我国每个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不同,所面临的主要灾害也不同,光靠引进国外经验远远不够,要满足城市安全需求只能进行研究多类防灾绿地。

3.2避灾绿地布局形式没有有效结合城市形态 避灾绿地的布局形式的规划要建立在全面认知与理解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并完善城市的避灾功能,在灾时高效地发挥作用。

3.3城市避灾绿地体系研究不足 国内在城市紧急避难场地的具体规划、选址方面的经验和文献资料不多,多数限于理论方面的陈述,可实施性不强,对疏散通道有效宽度、道路条数及人口密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也甚少。国内救灾仅仅关注建立临时避难场所,并搭建帐篷,但是避难场所缺乏基本应急设施,如饮水设施、供电设施,导致灾民生活不便,科学化、人性化救灾程度不够。

3.4没有避灾绿地平灾结合评价标准 当前城市避灾绿地建设在平灾结合原则指导下,改造原有绿地,但缺乏绿地平灾转换的机制研究,缺乏避灾绿地评价标准,难以掌握现状绿地与避灾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利于绿地功效发挥。

3.5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纲要(试行)》等法律法规着重规范城市绿地在休闲游憩和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缺乏规定,导致众多城市忽视城市避灾绿地建设。

4问题的解决意见

针对我国避灾绿地的发展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在下面5个方面加强规划研究建设:

4.1健全城市避灾绿地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初步形成关于避灾绿地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没有一部专门的避灾绿地法规,需尽快制定。

4.2加强城市避灾绿地体系研究 每个城市的地形地貌、民俗文化等各不相同,需加强城市避灾绿地体系一般规律的研究,需结合地域特色,构建适合城市特质的避灾绿地。

4.3拓展城市现有绿地的防灾功能 通过分析城市现有绿地规模、承载力、服务半径、周边人口密度等因素,拓展现有城市绿地避灾功能。

4.4采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 在城市避灾绿地规划中,采用3S技术,结合城市相关资料,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城市现状绿地的避灾潜力,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城市实际的避灾绿地规划。

4.5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机制有待深化 我国主管城市避灾体系建设的机构有防汛、抗震、消防等部门,其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分散管理行政模式不利于我国城市避灾体系的发展,需考虑设置一个灾害综合管理部门。

5结语

逝去的生命是无法挽回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悲剧与警示。灾害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空间,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一种重要基础设施,可减少地震及其引发二次灾害的损失,在震后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可发挥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也可在防洪抗旱、防火、抗震等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环节。

(收稿:2016-12-27)

猜你喜欢
现状与问题规划建设
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
浅析变电站规划建设法律手续办理常见问题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问题研究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城市新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