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群
摘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汉语,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强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加深学习汉语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国际教育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华文教育;民俗文化交流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经济合作提升了汉语的地位和吸引力,汉语也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学习外语的重要选项。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至今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留学生的层次更加丰富。
二、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1.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在海外进行华文教育,面临着文化差异引起的碰撞与落差,更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所在国政府的重视不够,华文教师匮乏,缺乏适用性强的教材,教学方法陈旧,生源不稳定,经费短缺等问题。中国政府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积极外派教师以及志愿者,扶持孔子学院,而“中国寻根之旅”更为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开启了了解中国的门户。
2.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状况。来华学习的外国人,生活背景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也各异,不适应留学生活是在所难免的。首先是生存适应,主要是适应中国的生活环境;其次是跨文化沟通或适应;最后是学习适应,要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
如何拉近留学生与中国人的距离,使他們更快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激起学习汉语的热情,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加强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历史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这里的“风”是指古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春秋时期的国君就通过“观风俗,知得失”。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习惯,形成了国民深层的心理积淀。民俗文化承接古今,沟通内外。积极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把海外华文教育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结合,编写与时代内容接轨的本土化教材,培养适应当地文化的教育模式,这对华文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如何加强民俗文化交流
广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2016年10月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了南宁·东南亚华人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郭熙教授对华语传承现状与前景做了精辟的发言,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等国家高校的院长、教授都对本国的华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广西华侨学校是全国五所侨校之一,也参加了此次会议。该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现有高中留学生班和语言班,约200多人,以泰国、老挝学生居多。该校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基础教育之外,积极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民俗文化交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是整个社会群体的整体行为。所有的民俗都离不开身体实践,要加强民俗文化交流,必须亲身感受民俗。
广西侨校与留学生的民俗文化交流体现在以下四点:
1.高中留学生部创新了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增加民俗文化课程。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编写了高中留学生系列校本教材,有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开设中国文化、地理、书法、音乐、绘画和武术等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课程。为来华东盟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尽快适应了中国的教育及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中国的国情、地理和历史,进一步弘扬中国的民俗文化。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修建了东盟文化广场和具有东盟特色的建筑。在宿舍、教室、图书馆和办公室等走廊上张贴悬挂中华美德及励志名言警句,在文化长廊制作了精美的东盟各国的国花及民俗风情介绍图片。还要求学生在教室出版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及民俗的学习园地,图文并茂,极富特色。把中外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在比较中学习各国的先进文化。
3.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举办汉字书写比赛、中国画展、中国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外国人唱中文歌比赛、讲中国故事比赛、厨艺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增加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学校根据不同节日,举行各种活动,如中秋晚会,学生们制作有关中秋民俗的PPT,吃月饼,了解中秋的风俗习惯。每年4月中旬,学校举行泼水节,庆祝泰国、老挝新年,学生给老师献花环、在脸上抹粉,穿上美丽的国服,跳起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在饮食文化交流上中国与东盟风味的饮食让人垂涎,中方端午节包的粽子、清明节做的五色糯米饭、过年时包的饺子,这些饮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中外双方的了解。
4.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旅游,观赏中国的名胜古迹,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更好地学习“活”的民俗文化。学校组织留学生参观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孔庙,带学生深入广西柳州三江县去考察。走进侗乡,进入眼帘的就是风格独特、结构精巧、雄伟壮观的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而侗乡的姑娘小伙子们穿着民族服装,唱着迎客歌,跳着原生态的舞蹈,邀请客人们喝自酿的甜米酒。留学生们住进了木楼,不但亲身体会到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乐而忘返。组织学生参加“中华寻根之旅”、华侨大学体验营。留学生在北京参观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等历史古迹,在泉州、厦门参观客家土楼,体验闽南风情。在参观访问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更坚定了学习汉语的信念和决心,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五、结论
民俗文化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它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领导下,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和教育国际合作为目标,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中新社昆明2016.12.11电(胡远航 王祎)
[2]安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2009年第18期《中国高等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