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兴象的文化

2017-07-14 00:29何兰新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诗经文化

何兰新

摘要:文章以诗经的兴象文化为写作对象,分别介绍了动物兴象和植物兴象。动物兴象中又分为鸟类兴象和鱼类兴象,植物兴象中分为树木兴象和草药兴象,各种兴象都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如对亲人的思念。

关键词:诗经;兴象;文化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经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简约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劳苦大众勤劳劳作,安逸生活的生动画面,其中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更是我国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创举,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其中,兴这一创作手法在诗经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本文认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兴这一表现手法通过借助外部事项来表达内心主题。随着对事件中心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关于兴的话题被研究出来,興象就是其中一个。兴象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在唐朝诗歌中最早体现出来。

一、动物兴象

(一)鸟类兴象

在诗经表达中,诗经开头时就是兴象开头,使用鸟类兴象来表达自身感情。据不完全统计,在整首诗经三百多篇中,鸟类兴象的使用程度高达五十多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大多围绕着孝道和亲情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还围绕着男女的感情和婚姻进行阐述,体现了爱情的主题。

1.思归之鸟。在诗经的三章中,每一章都会体现黄鸟的兴象。在这之后会写出诗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恨,难于忍受异族压迫迫切希望回到故土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关于鸟的兴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出门在外人对于故土的思念。

2.爱情之鸟。除了关于对于家乡思念的鸟类兴象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鸟类兴象是以男女之间的情感为表达内容。在诗经中,诗经往往采用鹊与鸠两种物象来描绘女子出嫁,凡是与有关女子出嫁的词语中都会出现这两个词。

3.原始崇拜积淀下的鸟类兴象。鸟类与人类不同,鸟类不受任何精神世界的束缚,不具备任何价值观念,其被授予一定的价值意义主要是由于一种超现实的神秘观点。

鸟类为什么会和我国祖先的亲情相关联,追根溯源还在于我国古代的鸟类图腾。在远古时期,我国祖先对鸟类图腾非常崇拜,这就解释在诗经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鸟类兴象。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的人们不了解生育道理,认为是精灵存在父妇女的身体中才诞生新生命,于是将这些动物作为神灵开始计时,为的是整个民族可以繁衍生息。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生殖兴象。生殖崇拜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狩猎过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增加,意味着可以进行更多的狩猎活动。这是基于此点原因,人们对于生殖器非常崇拜,希望通过旺盛的生殖力量增加人口。

(二)鱼类兴象

从鸟类身上,在实践中于类型上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诗经中,关于鱼的兴象诗歌非常众多,关于鱼的种类就高达几十种,表现内容也非常宽泛,表现主题与男女之间的情感有关,同时也与饮食有关。

1.合欢之鱼。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诗歌总是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感情进行描述,很多就是鱼为兴起的诗词,表达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在诗经中,有关于感情的描述非常细致。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诗经中关于鱼的诗歌非常隐晦,鱼的出现标志着男女之间情感内容的出现并且引申出一些隐喻,如打鱼、钓鱼,这些鱼都与情感相关。

2.宴饮之鱼。除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之外,对于鱼的兴象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餐饮话题,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餐饮活动。在诗经中,许多关于餐饮鱼类兴象的表达有很多种,如南有嘉鱼,君子有口等等都是与有关。

3.生殖崇拜作用下的鱼类兴象。对于鱼类兴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在本质上两者却是相同的,都源于人类对鱼类生殖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急需繁衍后代的情况下,原始人们将眼光投入了自然界。在远古时期,由于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原始人对鱼的崇拜非常强烈,这种崇拜也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人类希望通过吃鱼获得强悍的生殖能力,以此扩大自己的氏族范围。

二、植物兴象

(一)树木兴象

1.家国之树。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的人们妻离子散,独居他处,远离家乡之意,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虽然就没有兴象,但是从侧面上却反映了树木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

除了与故乡具有联系之外,树木兴象还具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贵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诗经中有句名言,南有樛木,甘犀累之。这表现贵族之间在一起宴饮场景,描绘了贵族大人之间欢乐景象。

2.恋情之树。在树的兴象中,还有一部分是诗经诗句是与恋情有关,用树木来歌颂男女之间恋情。例如在诗句中使用乔木支持,来表示树的兴象。在全诗文章中,作者感叹没有能够得到自己心仪女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自己心仪的女子共度良宵。又如在诗经《唐风·有杕之杜》中,作者通过树木表达了求贤、求爱、求美食的思想。

(二)药草兴象

1.思乡之草。在西周末年,周王朝日益腐败,诸侯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劳动人民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长期背井离乡,需要为诸侯的争霸战争服兵役和劳役,故在许多事件中出现了对故土怀念的情感,表达了远出在外的士兵常感寂寞之情,在表达这些情感中,许多诗句中都带有草药的兴象。例如在《鄘风·载驰》中就明显表示出了作者在回家路上遭受百般刁难,再无法回到自己家乡时所抒发的情感,表达了自身思乡之情。

与远出在外的家人一样,在家留守的亲人也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盼望的亲人可以早日回归,在诗经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召南·草虫》都表现的这些心情。

2.相思之草。除了思念家乡之外,诗经其他词语也表现了恋人之间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经《后妃之志》中,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自己丈夫所创作出来的思绪,整首诗时以采采卷耳为开头,不断深入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桀溺.牧女与蚕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0.

[2]吕氏春秋[Z].中华书局,2013:86.

[3]刘安.淮南子[Z].中华书局,2013:332.

[5]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一零四二册[Z].商务印书馆,2015:320;313.

[6]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2015:230.

[7]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经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