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
摘 要 反向眼跳研究需要借助于专业设备才能完成,通过结合以往的研究主体,以反向眼跳范式对射击运动员及在校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在将以上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划分成两组后,通过应用眼动仪测量的数据对两组测试后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做出对比分析,通过测量数据对不同分组中的眼跳控制能力进行深入了解,而后对个体调整能力的发挥极限做出判断,通过细化研究以期能够为后续射击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射击运动员 反向眼跳 注视点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眼跳实际上就是眼睛的跳动行为,通常情况下眼球在注视某个物体时,眼球会随之跳动,这是因为眼球与注视对象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它会带动其本身形成具有间歇性质的注视转移,在眼球跳动阶段,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注意力吸引到注视对象上,并且眼球可以与注视对象始终保持平衡点,这样射击运动员就可以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从当前形势来看,眼跳研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探究学习方法,提升视觉灵敏度的有效途径。眼跳从性质上来看具有不同的类型,而正向及反向眼跳的主体是关键点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实际发生过程中会受到相应因素所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精准选择能够直接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本文中的研究主体是射击组的运动员,其级别是健将,在国家具有较高等级;而后在普通大学中选取了25名学生,他们只是普通学生,所有研究对象并没有视力矫正或者近视等问题,年龄普遍都在18岁以上,23岁以下。
(二)研究方法
在开展试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混合设计内容,其中可以包含两个不同的视角水平,划分的组别区别是由运动组及普通学生组区别对比的,由于在获取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对刺激目标的设定是较为随机的,一旦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影响试验精度,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试验需求开展5次左右的反复试验,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正式试验控制在20次左右,而练习则应当为4次。
在对试验材料进行选择时,为了确保视线能够有效集中,底片图片应当以灰色系为主,在开始推进试验项目时,应当在图片中间位置设置注视点,而后哟啊确保外周有4个圆圈,中心点大小应当与需求标准相符合,因此不难发现,试验材料应当是加工完成后的图片。
每个被试单独进行实验室测试,首先对被试进行指导和熟悉键盘练习,随后用Tobii自带眼动校准程序对被试进行眼睛校准。校准结束后,出现试验指导语,在受试者正确理解指导语和试验要求后开始正式试验,整个试验约持续5~7min。
试验过程如下:屏幕中心注视点为黄色十字,呈现时间1500ms;中心注视点变为红色,表明接下来是反向眼跳任务;外周蓝色目标刺激快速呈现,呈现角度为随机的左右5°,10°,目标刺激出现600ms;目标与反馈点的间隔时间,1500~2000ms随机;黑色反馈点出现,要求快速按空格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同时黑屏,如不按键反应,3000ms后屏幕自动变为黑屏;黑屏时间为2000ms,随后进入下一试验。
二、研究结果
(一)反向眼跳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
反向眼跳正确率是指,在外周目标出现以后,被试做出的首次方向正确的眼跳占首次眼跳总次数的百分比,反向眼跳的正确率能考察被试行为的抑制功能。可以看到,在反向眼跳正确率方面,2组被试差异显著(F=5.01,P<0.05),运动组的总体正确率更好。将搜集到的数据进一步细分,在视角为10°的远端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F=7.65,P<0.01);在视角为5°的近端刺激条件下,2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差异显著(F=4.18,P<0.05)
(二)正确反向眼跳的具体数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定量分析眼跳运动的指标包括眼跳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跳幅度和速度峰值等。远近目标的眼跳数据差异较大,可分为远侧目标任务眼跳和近侧目标任务眼跳2种条件,而根据首次反向眼跳方向的对错,又可将数据分为正确反向眼跳数据和错误反向眼跳数据。
眼跳潜伏期是被试发动任务要求的眼跳所需要的准备时间。正确眼跳潜伏期是指,从外周目标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第一次正確眼跳之间的时间间隔。眼跳速率峰值一般是指,被试所做的第一次眼跳的速率峰值。首次正确眼跳幅度是指,在外周目标出现以后,被试所做出的首次方向正确的眼跳落点与屏幕中心的距离,一般是以视角计算。眼跳总幅度是指,被试离开中间位置开始第一次眼跳到被试按键反应之间的眼跳总距离。
三、讨论
(一)反向眼跳的正确率和一次性到位率
运动组反向眼跳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普通组,说明射击运动员能较好地抑制优势的、反射性的朝向眼跳,具有较好的行为控制灵活性。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中,射击运动员需要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更好地关注于自我技术动作,主动调整和分配自我注视焦点,具备较好的注意灵活性。目前,反向眼跳的理论研究较为关注的是额叶抑制假说,即制止错误朝向目标眼跳发生的假设机制。很多研究者用眼跳程序的并行特性来解释反向眼跳中的眼跳行为,刺激的出现导致外源性朝向眼跳和内源性反向眼跳之间的竞争,反向眼跳错误源于无法快速激活正确反应。
(二)偏心距效应
本研究的偏心距选择是借鉴卜晓艳等的研究设计,目标刺激与中心注视点的距离(视角)是重要变量,角度选择为左右随机的5°和10°。在一次正确反向眼跳执行过程中,被试需要对目标位置的方向和幅度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反应。资料显示,视网膜从中心到外周一般分为中央窝视觉区、副中央窝视觉区和边缘视觉区。中央窝视觉区的敏感度最高,大约在注视点1°视角以内;边缘视觉区的视敏度最低,大约在10°以外;中间区域为副中央窝视觉区。本文选取的5°是在副中央窝视觉区,而10°是处于副中央窝视觉区和边缘视觉区的交互处。
参考文献:
[1] 廖彦罡,蒋薇.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初研究[C]//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