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曾欢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越来越重大。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不仅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依据,而且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项目的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观念,构建、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俱乐部 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近几年,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已经很难满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贯彻全民健身纲要、全面落实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方针、培养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进校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因素
(一)首先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方面来讲,目前人们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接受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全面发展,不收限制,而这一观念与传统教学观念背道而驰。因此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根据探索的结果显示在场地安排、教师分配、开展的体育项目以及组织形式等问题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商榷和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对于已经实行几十年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来讲,教学经验不足,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在各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但是在体育教学模式中却未能全面推行,目前没能有效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在硬件设施方面,各大高校已经开通宽带,我们应当运用这一优势,改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我国大学生提供网络平台,真正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四)就目前的教学环境而言,也是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之一。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从业者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考核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方面还需要更加科学并且客观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存在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根据国家体育局建议,高校体育以及体育俱乐部主要面前全体为我国的学生,应当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作为主要指导思想,业余训练的主要目标应当是输送人才,在普及全民健身的同时应当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所以,现代体育教育应当是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培养他们自主锻炼的能力,指导其做自己的教练和医生,能够让他们学会根据对自身的认识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并根据个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此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科学的方法完善我国高校體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健全体系,才能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项成功的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这一体系的标准应当在符合运作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师管理、学校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
(三)提高体育教育事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对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有研究以外,还应当在掌握多个体育运动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俱乐部教学模式与国内国际同步发展。
(四)由于各地区特色、人们的生活特点以及学校设备、师资和学生基础等条件的不通,导致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类型主要与那么几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以组织课外活动为主的课外活动型、以提高运动技巧为主的业余训练型,还有一种以裁判、盈利和以上三种同时存在的综合型俱乐部,这几种类型的俱乐部最终选择哪一种才能对本校的体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要认真选择。
(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所开设的项目正逐渐由注重竞技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向着休闲性为主的大众型体育项目转变。这一改革使得学生不在总是一味的重复枯燥的技术动作训练,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具有挑战性,同时又不乏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开设一些诸如街舞、防身术、羽毛球以及体育舞蹈等项目。
(六)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枯燥的运动训练多少都有一些抵触心理,但是运比赛却能引起他们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以竞赛的形式促进训练。
参考文献:
[1] 薛涛.我国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李琳.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3] 陈秀娟.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3):81-83.
[4] 刁志勇,许万飞.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