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7-07-14 08:52黄秋萍黄强
科技资讯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黄秋萍+黄强

摘 要:在工程教育大舞台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校所、校校合作和校内资源的整合,构筑工程教育的新平台;要大胆改革,创新双证制、双元制、订单制、创新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a)-0227-02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地方高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但是,面对教育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才能走出困境,赢得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实践教学。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但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实践教学处于从属的地位;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实验设备不能共享,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状况难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要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构筑工程教育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1 推进产学研合作,构筑工程教育新平台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更有针对性的推进多层次、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2]。

1.1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和建立长期的符合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和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及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设计和研究工作,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又可以寻求与企业之间的科研与技术合作,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2]。

1.2 加强校所合作,建立科研创新基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队伍较为分散,科研方向不够凝练,大多是硕士、博士期间科研工作的延续。由于这类院校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条件比较欠缺,这种科研的延续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凝练科研方向,构建工程教育的科研创新基地。研究中心既承接各类科技开发项目,又是学生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基地,可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研究中心参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1.3 加强校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既需要办学水平高的院校对口支援,又需要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标杆”看齐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室开放、联合攻关、师资培养、技术交流等不同方式提升教师科研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采用“3+1”方式(即选择部分学生在地方本科院校学习3年,在支援院校学习1年)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校校之间务实互动、相互支持、资源共享、长效双赢的协作关系[3]。

1.4 加强资源共享,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一般来说,各级政府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高校用于建设与发展的经费不足,因此在集中有限资源推进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和特色,坚持分层次建设、分阶段投入。要形成校内实验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突破院系之间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之间的壁垒,避免各实验室搞小而全的格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效益,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构建良好的校内实习基地[6]。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并校发展起来的,教育资源短缺,需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为办学服务,实现由“封闭式”办学到“开放式”办学的转变,形成体现工程教育特色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2.1 “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制”教育是指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学校而言,通过“双证制”教育可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畅销学生”,提升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发展;对学生而言,拥有“双证”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又可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顺利就业;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为企业提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节省上岗培训的费用,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用人原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师资力量,积极主动地创立和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展好“双证制”教育,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与“双证制”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创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

2.2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一名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必须通过高校和企业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因此需要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拓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政策的扶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主动与相关企业协调、沟通,让高校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之间交替进行,2~3年时间在高校学习,1~2年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使高校与企业深入接触,既为高校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解决了出路问题,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支持,缩短了人才培養周期,对企业早用人、用好人和企业快速发展都具有好处。

要开展好“双元制”教育必须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应给予合作企业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还可以采取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企业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强化企业重教、支教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工程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需要,主动与高校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4]。其核心要素是“订单”,通过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订单”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共同培养的合格人才[7]。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直接体现,也是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应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关系,加大订单式培养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工程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2.4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促进。高校应该以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成立各种创新兴趣小组,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使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激发,从而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强调创造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它为创新活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探索者,其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也就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从制度、经费、物质等方面提供保障,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积极性;需要健全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需要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科技竞赛有机结合,丰富科技创新活动内容[8]。

3 結语

当然,我们在探讨如何加强工程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时,不能局限于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市场需求、就业导向等概念,大学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场所,更需要教书育人的理念。这就需要不断加强人文教育,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程教育,需要以世界眼光审视工程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努力开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生机勃勃的局面,使工程教育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86-88.

[2] 张鼐,李英剑,周年喜.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81-83.

[3] 杨宏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64-66.

[4] 吴文丰,肖萍,彭康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4):94-95.

[5] 丘永亮.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55-57.

[6] 夏露.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14-16.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