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17-07-14 16:19袁新志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

袁新志

【摘 要】语文的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均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既能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助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因此,语文教学应具有“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的教育特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地方文化;语文教育;校本课程;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35-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为实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善于挖掘优秀的当地文化,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颂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地方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去。

以黄冈市红安县为例,该地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以红色文化闻名全国,素有“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教师可以将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有效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拜访身边的长辈,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的民俗风光,让学生在优秀的地方文化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潜移默化促德育

小学阶段是实行德育的最佳时期,而德育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肩负传承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接受思想熏陶。素质教育要求“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从中不难看出德育工作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都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把地方优秀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智育与德育得以并用,真正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地方文化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材施教,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将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因为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地理等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红安县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将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可适当引入红安县卧龙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在欣赏壮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灿烂的人文景观,以及当地名人的成长事迹,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两地不同美景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还可接受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

三、润物无声育审美

当今时代的美育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学校需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审美环境,然而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尤其是审美性很强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许多高雅文化,其底蕴深厚,能陶冶情操,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地方文化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在课堂中展现不同形式的美,使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地区独特的人情、人性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地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通过文艺作品的熏陶,使學生在审美实践中认识生活、陶冶性情、塑造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将军故里等,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学习先烈事迹,阅读烈士的诗词、书信,使学生受到教育时感到振奋,直观地感受高尚的人格、精神之美,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利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人文特色,当地的自然特色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格调。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美的创造,通过举办具有地方文艺特色的节目等实践中创造美,在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四、校本建设创特色

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教学观,教学视野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该走出课堂,与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地方特色,积极开展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是回归学生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地方文化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本身就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重要作用。红安县有许多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编写了一些语文读本,如《红安县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将军的童年》《红色的土地》《大山的骄傲》等,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当地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富活力,教学视野更加开阔,使教学与课外生活联系紧密,进一步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很多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学校的名片。比如,实验小学就依托本地优秀的红色文化,创办了“小小铜锣”艺术团,每年组织大型演出,逐渐成为其品牌特色;詹店小学创办的“乡村少年文化宫”,在依据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这是在地方文化融入课堂后所得的启示……将地方文化引入教学之中,都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增添光彩,每个学校也在摸索中开辟了一条具有办学特色的道路。

五、培养探究促实践

素质教育应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地方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发现、整理、归纳、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体验生活,不知不觉拓宽了知识面。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组教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当地抗战小英雄的资料,让学生在单元后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寻找小英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上网查阅资料、与长辈交流等多种方式可以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最后以黑板报、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工协作、自主探究、交流分析、汇报成果等实践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06.

[2]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2.

[3]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