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和谐共处的边疆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发展宗教旅游。近年云南的宗教旅游发展良好,例如建水的儒家文化旅游,大理宾川的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和大理巍山的道教文化旅游等。除此之外,曲靖宣威的松鶴寺也是佛教文化旅游的一个好地方。
松鹤寺是宣威市的重要旅游点,又名东山寺,始建于明朝初期,位于宣威市以东5公里处的东山半山腰,海拔2240米,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风景区。松鹤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有益于植被的生长,寺内植被丰富,历史悠久。古柏参天蔽日,大多为乾隆年问所植,被称为“森林公园”。
一、松鹤寺的概况
松鹤寺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殿堂建筑面积1073平方米,使用占地面积43838平方米。1994年宣威市人民政府依据《文物保护法》将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经省人民政府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8月16日经县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成立县佛教协会,并同时批准松鹤寺为开放寺院,是云南省一级古庙。
松鹤寺包括祖师殿、海会塔、大士阁、白斋洞等祖师庙。祖师殿为两院三殿。过前殿又一院为祖师殿,两廊为斋房。顺山路过门楼式的第一山门,从开于寺院围墙上的第二山门入寺。第三道山门为过廊式山门殿,殿两侧供哼哈二将塑像,殿左为伽蓝殿,内供关公及关平、周仓塑像,殿右为财神殿,内供赵公元帅以及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童子和利世仙官塑像。过山门殿如庭院,院中为天王殿(俗称前殿,原为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殿中供弥勒、韦陀及四大天王塑像,殿外左右分设钟鼓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殿正中塑三世佛坐像,释迦佛居中,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居左右,释迦佛旁以迦叶、阿难为左右协侍,正中佛台两旁分塑青狮文殊和白象普贤两位菩萨。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音殿和祖师殿。观音殿内供观音坐像,善财童子和龙女分立左右。祖师殿内供道教真武祖师以及金童玉女和十二雷神塑像。
二、松鹤寺的佛教概况
据传早在元朝时期道教就在宣威传播,而佛教则在明朝初期进入宣威。据《宣威县志稿》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将领会付友德在宣威设关,留都督胡海坐镇。一日远眺石龙半山紫气凝辉,认为是玄武祖师显圣,遂在此塑造真武祖师佛像。初建真武祖师殿及殿前两廊。清康熙十四年(1675)游戒俞茂德增设中殿(灵官殿),康熙五十五年(1716)增建玉皇阁以后,佛教兴起,东山松鹤寺成为佛教活动圣地,临济正宗派第十八世传人觉住持,主持教务。崇祯九年(1636),后三所把总杨铭鼎在寺前普陀岩上建观音阁。
乾隆七年至十二年(1742-1747),住持高僧得闻,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住持僧寂受、寂超重修正殿,增建碑坊、回廊添置佛像、天炉等,手植松柏千余棵。临济宗第三十八世禅师照鹤住持主持寺院,以毕生精力开发胜境。先后开普陀石窟,凿卧云门,建岩上千级石阶,辟莲梦池,置梅园、桂园罗集四方名流和能工巧匠以诗、书、画刻臻染天奇观。民国10年(1921)增建莲梦池畔的知趣亭和灵宫殿前的钟楼及鼓楼。民国14年(1925)6月,宣威成立佛教协会。至民国末年,佛教已传至47代,佛教已分为两支,松鹤寺、营照寺、玉皇阁、娘娘庙等处为一支,善庆寺、财神庙为另一支。32年浦在廷捐建海会塔一院于真武殿之右后方,当年云南省主席龙云题名“松鹤寺”。
松鹤寺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建算起,已历经五百四十多年,其问,几遭火灾,几度复修,才终具规模。现金松鹤寺,古柏参天,成年香火不断,是宣威市重要的佛教文化圣地和风景名胜区。
三、松鹤寺佛教文化旅游现状
在宣威市这样一个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松鹤寺的旅游开发可以说是宣威市旅游业的支柱。松鹤寺虽然是佛道教合一的宗教建筑群,但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寺内无一道士,道教文化旅游逐渐衰弱并消失,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松鹤寺大体上分为三部分:海会塔、佛教协会和管理所。松鹤寺门票人均三元,以上三个部门每个部门分一元。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工资由城建局发。管理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松鹤寺的防火、环境卫生和绿化。关于防火方面,在一到六月份管理所要请四十多人负责防火事宜。
我们去松鹤寺实地调查时遇到的游客概括起来有四种:一是来松鹤寺做法会的,这一种目的性比较强。当时有一家人正在大雄宝殿做法会,他们由两男一女组成,即母亲和两个儿子,来自重庆。关于做法会其中一个大师这样说:“法会都是在大雄宝殿内做,做一场法会需要出800元,各地都有人来做,而且做的人挺多的。”二是从网络上了解到松鹤寺,专程从昆明去到松鹤寺游玩的。这一种旅游者其宗教意识很薄弱,他们带着对松鹤寺的好奇心来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看重的是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甚至把松鹤寺的建筑,寺内的神像当作风景来观看。三是由于自己心烦意乱去松鹤寺清静清静,这一种旅游者去松鹤寺主要是寻求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因为松鹤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宁静祥和的好地方。四是去烧香拜佛的,几乎每人都捐公德。目的是求佛保佑平安,求升官发财,求学业有成,求子等,这种目的性也很强。这四种游客中,第四种比较常见,人数最多,每天都有。由此看来,去松鹤寺的游客中真正信仰佛教的很少,大多数是闲来无事,去散心,去游玩的,顺便烧烧香再拜拜佛。更有甚者是因为别人的邀约,别人去了,自己也去看看,说是反正门票便宜。
松鹤寺由佛教协会和民宗局统一监督管理。对于松鹤寺收取门票的看法,香客和僧人意见很大,他们认为不收门票好,应该让游客自愿奉献,而不是通过收取门票。其中他们对于哪家收门票和收不收门票有过争执。松鹤寺在去年进行了重新装修,他们始终坚持修新如旧的原则,尽量不改变松鹤寺以前的原样。松鹤寺重新装修首先要向昆明佛教协会申请,再向宣威政府申请,二者都批准了才可以重修。目前,松鹤寺已经快完成重修,对于少部分该怎样修由于意见不一致曾有过争执。然而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松鹤寺的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就松鹤寺的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来看,其松鹤寺旅游的游客种类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多。松鹤寺作为“森林公园”、“一级古庙”也难以满足各种游客的需求。况且在将寺庙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过程中难免使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宗教建筑等方面保持平衡,或者自然风光有所破坏,或者人文古迹的原貌有所变化,再或者宗教建筑的宗教性质不在那么浓厚。因此,在进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怎样达到各要素的和谐发展是难点。
四、松鹤寺佛教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松鹤寺一直是宣威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松鹤寺的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接待能力弱;游客的旅游素质普遍偏低;交通不方便;商業化氛围浓厚。
1接待能力弱
通常衡量一个地区或旅游点的接待能力的重要依据有:交通建设水平;旅游点的管理运行水平;旅游点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规模;以饭店和住宿为代表的总体水平等。据我们田野调查了解到,松鹤寺接待能力弱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经济方面。松鹤寺没有更多的经费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雇不起更多的旅游方面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来管理。关于松鹤寺的交通方面,在山脚下有柏油路直接通向松鹤寺门口,但毕竟是山路,狭窄又弯曲。当来往游客量多时经常堵车,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没有专门的人来指挥疏通。另外松鹤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驾驶员将车乱停乱放。关于松鹤寺的管理方面,东山公园管理所主要是负责松鹤寺的防火、环境卫生和绿化,管理人员还好,毕竟是事业单位聘请的人。而海会塔和佛教协会的管理是请当地就近村的中老年人,他们根本起不到管理的作用,就是看守寺院而已。关于松鹤寺的基础设施方面,归根到底还是缺少经费。在松鹤寺没有饭店和旅馆,吃饭和住宿需要下山到宣威市区。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以提升松鹤寺的整体接待能力。
2游客的旅游素质偏低
据调查了解到,来松鹤寺的部分游客随处乱丢垃圾,乱踩草坪,不自觉买票,进到寺院内大声喧哗,该排队的时候不排,导致秩序混乱,还有部分游客之间为小事争吵起来,部分游客不尊重僧人,行为举止不当等,这些行为使僧人们很反感。
对于游客素质偏低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打持久战”,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有高素质的游客来带头,起到表率榜样作用。
3交通不方便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关键,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松鹤寺距离宣威市区还有5公里,而且在东山的半山腰上,山路弯曲狭窄。记得我们当时去松鹤寺时,打车花了20元钱,大约是门票的7倍。在平时没有固定的车去松鹤寺,只有打车。只在过年、三月初三或是节假日等游客多时会有小型面包车接送,一般是每人5元钱,而且部分面包车是“黑车”。
一位在松鹤寺值班的大姐说;“虽然去松鹤寺的路一直通到门口,但并没有固定的客车通达。大姐说她在城里住,每天骑自行车去松鹤寺上班,特别累。公交公司不愿意开通到松鹤寺的公交线路,即使是领导去建议也未必能解决。松鹤寺山脚下的两个村人少,而且聚居分散,所以公交公司更不愿意开通公交线。”对于没车的游客,去到松鹤寺只能脚走或是拼车、打车。
为松鹤寺的旅游发展考虑,还是希望宣威市公交公司能开设公交线路,如果乘车人不多,可以采取发车频率低的方法。对于“黑车”接送游客的不良行为希望有关部门一一查处,以保证游客的安全,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4商业化氛围浓厚
商业化氛围浓厚主要表现在收取门票和寺内寺外小商小贩很多。在寺内的部分房屋租给商人做生意,主要是卖关于佛教文化的一些珠子、手链等小东西。还有一些做生意的是卖拜佛用的香和纸,还卖一些小零食和小玩具,这些摆摊的小商小贩主要集中在靠近大门口的内外。在寺外更是小商小贩云集,杂乱无章,主要是卖小吃的。
对于商业化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加强规划专门区域摆摊。有望解决以上松鹤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还要加强宣传和丰富旅游要素,使松鹤寺实现宗教生态旅游。宗教生态旅游是以宗教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作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文化动力,即通过挖掘宗教生态伦理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