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

2017-07-13 08:25钱阳辉
人民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乐学建构学科

钱阳辉

在30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高举“乐学”这面旗帜,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我们的“乐学”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以“走向乐学教育”为主题,构建了乐学教育的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浸润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为主题,形成了乐学课程体系;最近几年,以“暖认知教育:乐学与乐教的双向建构”为主题,探索乐学课堂的教学转型。“乐学”教学实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步步深入、螺旋上升,始终围绕目标、课程、课堂、环境、组织、评价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体系,整体推动了教学的变革。

回归儿童邏辑,实现“乐学”实践转型

“乐学”的根本是要回归儿童;“乐学”的展开是要遵循认知与学习的规律;“乐学”的境界是追求“以学为乐”的学习状态。这些理性认识推动着“乐学”实践的转型。

从成人文化转向重视儿童文化,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归宿。长期以来,成人文化处于统治地位,导致教学成为一种霸权。只有重视儿童文化,学生的乐学和教师的乐教才成为可能。“乐学”教学的实践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归宿,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二是尊重儿童的权利;三是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四是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教”的课程转向“学”的课程,构建起学生自主发展平台。从“教”的课程转向“学”的课程,把课程定位为丰富儿童的童年经历,注重儿童的自我选择性和自我发展性。在儿童与课程的相互建构中,我们提出了乐学课程开发的“五个结合”原则:即核心知识与背景知识的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结合、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在此主体上形成了指向儿童快乐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类六型”课程结构,即学科知识类:基础型、拓展型;活动体验类:探究型、情感型;自主建构类:兴趣型、集体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平台。

从“以教导学”转向“乐学乐教”,突出教学体系整体建构。改变“以教导学”和“以学定教”的线性教学认知,围绕“乐学乐教”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建构。寓乐学于教学活动之中,以教滋养学。“乐学乐教”体系的整体建构遵循“教什么”与“怎么教”一体化原则,对每个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学科课程的改造和教学实践形态进行系统设计。

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科逻辑与儿童逻辑相结合,遵循学习规律展开教学,对学科进行心理化改造,使教学体现儿童文化特性。

从外力驱动转向内驱学习,丰富学生快乐学习体验。内驱学习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认知与情感的失调,认知回避、抽离情感层面,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就不能铸造个人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对道德的追求;在儿童的眼睛里,“情”字是这个世界的灵魂,有了情趣、有了情感、有了情境,就使认知与情感交织在了一起,“情智交融”的学习不同于纯粹外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内驱的、全面的、快乐的、有深度的学习,使学习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改变学科课程的线性教学认知

“乐学”教学体系以“乐学”为核心,努力转变教学中的儿童观、知识观、学习观。它以改善教学中各种关系为主线,通过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教学关系、调整情智关系激活学生和教师;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在方方面面“力”的作用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有效变革,指向完整儿童的培养。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种培养期待。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从“未来社会需要的把握、当代儿童的认识、课程目标的理解”三个维度深入思考,提出了“三维六品”培养目标:

“三维”指道德自觉、整体认知、发展能力。道德自觉即人的秉性与修养,要通过学科教学、活动推进、道德对话、情感体验等方式给学生以刻骨铭心的记忆。整体认知即知识整体框架的建构,既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学习,形成丰富的知识背景;又要抓住核心知识有深度的学习,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能力即带得走的学习能力,学生要在师生相互倾听、对话中学会发现、探索、追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品”指自信、主动、独特、愉悦、合作、责任六项内容。自信表现为积极参与,敢想敢说,乐于创造;主动表现为自主自立,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独特表现为富有主见,爱好广泛,才能突出;愉悦表现为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勤于省思;合作表现为乐于分享,利己及人,和睦共赢;责任表现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求质求量。

“三维六品”培养目标相互交叉、互为渗透,只有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推动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完整人格的培育。

“乐学”教学体系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努力从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生活化、活动化出发,通过课程建设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方式,拓展教学时空。

学校课程除了“三类六型”课程,还有“第三空间”课程。在“三类六型”课程基础上,对应于学科和生活“二度空间”,我们开展了源于生活、超越学科的“第三空间”课程设计,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组织,打破碎片化知识累积状态,学科横向贯穿,开展有整体情景支撑的“大单元”教学。

“自主自动”课程。每天下午一节“自主一刻”微型课程,由学生进行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展示。每周有2-3节课的自主学习时间,具体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不作强制性安排。

“乐学”教学体系改变了学科课程的线性教学认知。

在学科定位上,侧重于育人功能。如语文学科课程功能定位是“工具使用、认知寄寓、文化提升”;数学学科课程功能定位在“结构数学、探究数学、生活数学、文化数学”。学科功能定位的确立,增强了目标与过程、内容与情景、知识与经验等的内在一致性和关联性。

在学科改造上,侧重于情境中的整体领悟。知识不仅要有文字、符号,还要有画面、经验、人物、故事、情景等,只有把知识的整体和意义还给儿童,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知识才能呈现其“生命”的价值。

在实践形态上,侧重于活动中的自主建构。一是基于实践情境的活动,如数学学科的小学生数学报阅读活动、学科单元活动、长作业实践活动等。二是基于“主体间切磋”的交往活动,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有小组互动的学习,有作品展示与鉴赏的学习等。

“以學习为中心”呼唤教学的整体性重构

在长期的儿童学习研究中,我们建构起内驱学习的结构模型:以爱、趣、美、优四要素为底座,以创造为顶点的“乐学”教学三维立体结构。

充满“爱”,当儿童与教师爱那些使他们愉快和满足的人、事、物时,他们会使这种爱泛化到学习、活动、环境等各个方面;激发“趣”,把对话和互动还给儿童,使儿童在这样的“情境场”中激发兴趣,体验乐趣,增强情趣,生成志趣;追求“美”,在教学过程优化、学习风格研究等方面着力,追求伦理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内在统一;突出“优”,优化知识整体背景,优化知识核心系统,重视儿童知识的起点,关注儿童的创生,珍视儿童的错误和差异。

以情感作为乐学的灵魂和统摄力,将爱、趣、美、优整合在一起,实现儿童的内驱学习。

“乐学”教学体系重视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展开要着力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知识探究”与“情境设计”内在一致,建立起内在学习的结构模型,形成探究、合作、实践学习的过程模式。

我们构建了基于“深度对话”的合作学习模式,融合学校的复式教学传统,实现小组学习、差异学习、互教互学、互帮互学。构建了基于“主动作业”的项目实践学习模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开展主题综合学习,开放式问题一一真实的学习任务——渐进性问题解决——协同发展——真实的学习成果,学习与实践紧密相连,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实现学习过程的展开,我们还开发了主题学习教室,有学科教室(生活数学活动教室等),也有主题教室(湿地环境教室、安全体验教室等),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之中。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情分析、交互学习、及时反馈、远程指导成为可能,为乐学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呼唤教学组织的重构。真正“学”的课堂要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形态,建立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一是建立集体学习共同体,突出以倾听、串联、反刍为特征的师生对话共同体建设;二是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以志同道合的学习成员为组织,通过自由选择搭配,完成合作任务;三是建立个别学习共同体,以“学徒制”个别教学为特征,手把手教,心连心学,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四是建立混龄学习共同体,以“大带小,友谊班”为特征,差异互补,资源共享。四个学习共同体建设,既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学的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以此拓宽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评价是衡量学生发展状况的一把“尺子”。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探索了淡化分数的“无劣评价”,关注全面的“过程评价”,四级递进的“多元评价”,案例研究的“个性评价”。近年来,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尊重儿童个性,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判断,激发学生潜能。

猜你喜欢
乐学建构学科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