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办好新时代江西基础教育

2017-07-13 08:25黄小华
人民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督导教育

黄小华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教育列为民生之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教育思想,坚持“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江西省基础教育砥砺奋进的5年,也是成绩显著的5年,为办好新时代江西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择校热”现象得到有效化解,南昌市率先实现“零择校”;基本消除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障碍,在流人地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达90%以上;探索建立“家庭盡责、源头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得到明显优化;着力构建“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示范学校为龙头”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1%;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基础教育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软硬件并举、标本兼治、突出农村的原则,建立起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督导驱动的新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0余亿元;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市、县级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和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有力推动了县级党委和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上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全省已有64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通过比例达57.1%。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创出新经验。率先建立了长期从教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组织了“万师访万家”活动,开展了首届“感动江西教育十大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涌现出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陈腊英、全国最美教师慎魁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教师统筹统一招聘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逐步形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强化。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刻变化,体现在教育发展上,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江西要按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部署,聚焦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5大问题,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一、聚焦“重形式轻内容”,推动素质教育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江西省将充分发挥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和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聚焦破解“重形式、轻内容”问题,做好“两个结合”,努力推动素质教育上新台阶。一是“红、绿、古”相结合。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人生第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编撰红色文化地方教材,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筑牢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通过绿色文化教育,开展“创建美丽校园、促进幸福成长”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通过古色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赣鄱文化,引导学生发扬传统美德。二是“知、行、践”相结合。以“知”作基础、“行”助深化、“践”促成长,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系列主题活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让中小学生“学一些赣文化、走一段研学路、做一件公益事”,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弘扬优秀赣鄱文化,促进全面发展。

二、聚焦“入园难入园贵”,推动学龄儿童幼有所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强调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江西省将把“幼有所育”摆在民生事业的首要位置,聚焦破解“人同难人园贵”问题,按照“扩公办、促普惠”的思路,确保到2020年超额完成普及率85%、普惠率80%的“双普”目标。一是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推进工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动各地逐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同。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2018年底前完成所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所有2500人以上行政村的公办幼儿园(或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二是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江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扶持办法》(试行)要求,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三、聚焦“保障弱特色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江西省将坚持把普及高巾阶段教育作为“科教兴赣、人才强省”的基础工程来抓,聚焦破解“保障弱、特色少”等问题,积极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普通高巾建设,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确保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一是保障经费投入。实施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等项目,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投入机制,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和普通高中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审计锁定普通高中债务,推动各地在2020年以前完成普通高中债务化解。二是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科学核定并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建立全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切实落实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三是推动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经过3-4年努力,建设30所左右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特色的省级普通高中。

四、聚焦“覆盖窄两头弱”,推动特殊教育提质扩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江西省将把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兜底工程,聚焦“覆盖较窄、两头较弱”等问题,大力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重点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特教特办,增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特殊教育学前、高中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并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特岗津贴,在核定绩效工资标准、职称评聘、特级教师评选时向特教教师倾斜。二是坚持“一人一案”,保障受教育权利。全面摸清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数量,逐一解决实名登记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就学问题,确保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三是坚持两头延伸,扩大受教育机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的残疾学生,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支持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支持各设区市特教学校设立高中部,支持各中职院校开设特教班,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

五、聚焦“摆不上落不实”,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突出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江西省将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个别地方“教育优先发展”未能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些政策落而不实等问题,坚持“督政、督学”双管齐下,为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督政保优先。进一步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变过去教育部门单独考核为教育、组织部门联合考核,由只考核政府到党政领导干部同时考核。开展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職责督导评价,实现对市、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全覆盖。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压实党委和政府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二是督学促落实。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利用大数据对各地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积极开展国家、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创建,依法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办学(园)的督导,督促学校、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三是监测提质量。加强质量评估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标准,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提升评估监测的质量与效益。

我们将通过发力破解全省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推动基础教育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具活力、质量更有保障、服务更加有效,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江西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督导教育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普通高中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