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

2017-07-13 09:13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写组
人民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历史内容教材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写组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现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和重要史事,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凸显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此,统编历史教材的编写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是:(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历史问题作实事求是的评述。(2)体现历史教材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尤其是要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历史的进程和具体的史实,在教材中渗透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内容。(3)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4)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5)多角度展现人类历史的发展,注重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全面认识历史。(6)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学性,使之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好地适应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统编历史教材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教材的编写体例、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在编排体例上,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即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依次呈现重要的史事。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阶段划分单元,每一单元由若干节课构成,每节课突出三个左右的重点史事。这样的设计与此前使用的教材相比,中外历史的发展线索更为完整、贯通。如在中国古代史中适当增加了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增加了义和团运动、北洋军阀统治的内容;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内容等,从而使教材内容的线索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事。

第二,在线索设计上,对各阶段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关键问题。如中国古代史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中国近代史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线;中国现代史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线;世界史则呈现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尤其是在中國历史中,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第三,在内容选择上,精选重要的、基本的史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对中外历史有较为完整和基本的认识。突出主干知识,也有助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例如,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对此,统编教材不是面面俱到地列出各方面的情况,而是选择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重点,通过具体的介绍,展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特点及成就。

第四,在观点阐述上,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表述,既要符合历史的实际,史事要准确;更要体现国家意志,观点要正确。对重要问题的阐释,要对学生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例如,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之一。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既涉及正确的史观,也与现实有密切关联。在历史教材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突出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注重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再如,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以往历史教材的说法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统编历史教材的定性则是“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一评价上的变化是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为依据,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国家认知。

第五,在每课的结构设计上,以课文为主体内容,同时配有多种辅助栏目,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展开多种学习活动。教材设计有“课前导语”“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例如,每节课的“课后活动”,在设计上不是列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是设计了如赏析、分辨、比较、联系、深入思考等活动,以活泼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巩固所学;即使设计了问答题,也多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教材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统编历史教材在展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重要史事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展现,并加以贯通。据统计,在全套6册历史教材中,直接和间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80%多,力图做到历史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覆盖和全面体现。统编历史教材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感悟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统编历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共有41课,其中有9课是专门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他一些课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材内容的介绍,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重点介绍了40多位文化名人、30余部科技文化著作,从而使学生具体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统编历史教材在这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教材通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交流和交融,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中,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到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4.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统编历史教材在这方面加以充分体现,如非常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将其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又如,教材中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通过他们的嘉言懿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中国现代史部分,突出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等史实,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自信心。

5.革命传统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共6册,其中有两册的内容重点涉及革命传统教育,系统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分叙述;分别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6.法治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与法治教育有密切关联的史实,从人类社会法治进程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意义,感悟并理解法治的内涵,逐步提高法治意识。在统编历史教材中,提及30余部中外法律,通过介绍中外法治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外不同国家法治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

7.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统编历史教材对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高度重视,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教材中对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演变与发展进行了具体介绍,教材还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包括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通过具体的历史记载和历史地图的展现,论述这些地区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历代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例如,为使学生认识到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教材在叙述元朝历史时,提到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叙述清朝历史时,特别提到清朝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再如,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教材具体介绍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经营的,尤其提到在明清时期这些地区由中国政府的地方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8.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是当今国际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统编历史教材在世界史部分,强调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区域的文明成果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特点。世界历史上的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的文明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但在不断交往和交流中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构成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总体特征。

历史教材使用的教学建议

对于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来说,统编历史教材是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新的教材钻研和教学设计。为使教师用好新教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正确导向,在阐发教材时,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既讲清基本史事和历史发展线索,也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分析和解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搞清楚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连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3.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教材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要始终把握教材的主线。以上所述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需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这些内容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的教育内容贯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认识。

4.师生互动,提升认识

新教材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材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材。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礎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执笔)

猜你喜欢
历史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