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医联体”有效缓解群众就医难

2017-07-13 15:21
群众 2017年7期
关键词:医联体苏北联体

宝应县射阳湖镇落潮村的唐奶奶,在早癌筛查中被发现胃窦处有一个3公分大小的肿瘤,因年事已高又晕车,她选择在家门口的射阳湖中心卫生院做手术。手术由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丁岩冰主刀,非常成功。通过新农合报销手术费,她仅花了不到四千元。

唐奶奶就医如此便捷,得益于扬州市打造的纵向医疗联合体。近年来,在扬州市政府主导下,苏北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大医院通过“医联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纵向流动,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的就医难。

构建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

在医联体成立之前,扬州苏北医院、市一院等大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与此截然相反,众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冷冷清清、生存不易。都是提供医疗服务,为何“冰火两重天”?究其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医院集中了优质资源,而基层医院往往条件一般、水平不高,两下相较,病患自然选择大医院。而破解这个难题就成为扬州医改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视察时作出了“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疗卫生资源下沉”的重要指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明确了在江苏等4省开展综合医改试点。我省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分级诊疗的试点工作。扬州敏锐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根本办法是织就一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立体化的医疗服务网,通过分级诊疗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5年,扬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并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意见》,在政府主导下,苏北人民医院与两家县级医院和10家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了纵向医疗联合体。随后,扬州在全市范围内按“市域、市区、县域”三个层面打造医联体,通过上联下联、内联外联、公联民联等多种形式联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在市域,将4个县(市、区)人民医院和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纳入以苏北医院、市一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将县(市、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其它乡镇卫生院纳入以市中医院、市妇保院等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在市区,由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城区的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卫生院;在县域,全面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一体化区域性医疗联合体。目前,全市共有医联体17个,115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加入纵向医联体,基本实现了纵向医联体全覆盖。

三方联动打造纵向医联体

扬州通过整合市域内的医疗资源,打通各个“关节”,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纵向流动,从而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大医院为龙头、覆盖全部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医疗联合体。

“扬州医联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原则。”市卫计委主任黄为民介绍,“政府在架构起医联体组织体系的同时,还推出资金、政策、考核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在经费支持上,市财政投入1亿元予以全方位支持,给予苏北医院、市一院等龙头医院常年派往成员单位专家专项补助,安排1000万元支持建立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配套专项资金8000万元建设苏北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在医保政策上,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将新农合门诊在村卫生室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在乡镇卫生院由45%提高到50%,引导合理的就医流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基层人才强基工程,面向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开展“双千人”定向培养计划,市、县两级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定额补助。在考核机制上,将医联体建设作为市直7所公立医院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核心医院重点考核派驻基层人员管理、远程会诊、分级诊疗、基层业务培训等指标,对基层单位重点考核特色科室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医联体牵头医院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个性化需求,以加强其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在管理理念、技术合作、专科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实施准确帮扶。派出中青年医疗技术骨干3个月至1年长期驻点、专家机动灵活驻点,直接参与和指导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帮助基层医院建立特色专科门诊,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和技能操作训练,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派驻各类管理干部,为当地医院管理出谋划策,输入先进管理理念,并指导各农村区域卫生中心的布局和流程,提升基层医院管理能力。派驻护理骨干和专家参与和指导护理管理工作。在新落成的仪征市新集卫生院,院长高留告诉记者,新医院的规划和建设得到医联体牵头单位苏北医院的大力支持,借助“互联网+”技术,在新集就可以挂上苏北医院的专家号,还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去年,卫生院应用医联体内的区域影像云平台,5个月时间就有1200多份影像检查的远程诊断及指导。

基层医院在接受帮扶中,转变思想、主动承接、向上争取,因地制宜提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选择适宜技术、建设重点科室、开展特色医疗,医院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刊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在苏北医院的帮扶下建立了胃镜室,培养了1名内镜医师,已经开展胃镜检查800多例。截至目前,全市18家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已经创成3个省级特色科室、18个市级特色科室。医联体内部上下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机制也日趋完善。牵头医院预留不低于20%的专家号源用于基层转诊,并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牵头医院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以及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下转至基层医院治疗、康复。据统计,2016年全市医联体上转18196人次,下转7169人次。60多岁的老陈中风后,在苏北医院神经内科做了手术,病情稳定后便转到广陵区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加入医联体后的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今已经成为三级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样板。

医联体释放出巨大红利

2016年扬州市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量与上年相比减少27.96万人次,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量逆向增加12.15万人次。诊疗量的“一增一降”,说明医联体成员单位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区域内的分级诊疗责任,牵头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初显成效。

牵头医院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机会。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的分级诊疗的推行,改变了牵头医院收治病种的结构,使其专注于急难杂症,较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含金量。此外,通过医联体上下的紧密联系,医院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派驻基层医院的年轻骨干不仅增长了才干,还加深了对基层患者的感情,促进了医德医风的建设。

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依托医联体,基层医院建立起自己的特色科室,新技术得以应用、诊治范围不断扩大,小病治得好、大病不耽误,首诊能力得到了提升,诊疗业务量显著增加,县域内外转诊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也大有提升。同时,培养了更多、更值得患者信任的社区医生,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成就感。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随着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大幅提升,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既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又减轻了经济负担。此外,医联体专家+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组成的“1+1+1”团队,使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基层得到了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总户数达506448户,签约总人数1480181人,为居民构建起便捷的10分钟健康服务圈。

扬州建设医联体的新举措获得了多方点赞。当前,扬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让医联体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责任编辑:包咏菲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联体苏北联体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浅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对医院经济的影响
医联体同质化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研究探索
区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运行效果分析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