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江苏转型发展新动能

2017-07-13 02:49水家耀
群众 2017年7期
关键词:江苏人才融合

水家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发展信息经济带来战略机遇。信息经济打破了“边际效益递减”和“增长的极限”这两条传统经济形态的铁律,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当前江苏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关键时期,必须着眼信息经济,让信息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

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重要意义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的新阶段。一方面是传统经济的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是信息经济的异军突起。我国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历程,也使得这一图景更加清晰可见。面对信息经济发展大潮,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政府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正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对于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经济发展引起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信息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7年全国两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要不断壮大信息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江苏省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上明确要求发展信息经济。

江苏信息经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对信息经济发展比较重视,2014年8月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江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2015年4月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出台了《“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江苏互联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信息技術研发、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较好基础,尤其是在应用领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江苏信息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足,没有从战略层面重视。对信息经济高效能的渗透性、创新性和带动性认识不足,信息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覆盖、深带动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明显,发展方向和重点不够明晰和突出。割裂地看待信息技术研发、信息装备制造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将信息经济简单等同于信息产业。二是要素投入储备不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和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投资意愿相对较弱。对“信息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重物轻人”、“重资轻智”现象相当普遍;应用型开发人才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尤其紧缺;人才配置的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四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江苏发展信息经济的对策建议

在信息经济时代,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应以全球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意识、互联网的思维、拥抱大数据的胸怀,把信息经济发展上升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实现从制造大省、工业大省向信息经济大省的跨越。

抓顶层设计,落实信息经济发展的战略。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必须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快发展。要研究信息经济战略的行动计划,比如人工智能(AI),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中的相当部分,应用电子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3D打印、虚拟现实(VR)、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拿出具体发展举措。其次在战略地位上,要全面提高信息经济发展的首位度,把信息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明确“三个第一”,即第一技术是信息技术,第一产业是信息产业,第一经济是信息经济,把发展信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抓信息产业发展,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物联网和嵌入式软件、通信网络、数字音视频与新型显示、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有芯”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魂”的软件业和“有活力”的信息网络服务业,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导推动信息经济快速发展。

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云+网+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化江苏”建设和云计算、大数据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宽带江苏”战略实施;部署全面感知的“泛在江苏”,加强信息采集终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并接入互联网,形成遍布全省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推动农业物联网、制造企业物联网、各类工程物联网的发展。促进政府公共数据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数据江苏”。

抓融合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江苏智造”,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重点突破: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二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这个结合,就是建设“智慧城市”。三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四是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主要有三个重点:首先就是电子商务,其次就是互联网金融,第三就是智慧物流。五是信息化与消费升级的融合。这个融合就是信息消费。

抓创业创新,优化提升政府服务。当前,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还缺少一些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有“高原”,但是还缺乏“高峰”。创业创新是信息经济的灵魂,要树立崇尚创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倡导“开源、分享、协作”的创客精神,激发信息经济领域创业创新活力。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办法,清理阻碍“互联网+”发展的不合理政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政府要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大力简政放权,用权力“减法”换取创新“乘法”,通过完善创业创新服务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创投基金和扶持一批创客空间等方式支持信息经济发展。

抓人才引培聚智,加快信息经济高起点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应加大省外创新型信息经济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省内复合型中高端信息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高端技术人才、操作应用基础人才以及区域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优化信息经济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中介专业服务的人才发展格局,为全省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抓项目引进落实,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依靠优势企业留住大项目。全省已有一批信息经济优势企业,是我省发展信息经济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助推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这批特色优势企业,留住一批大项目,关键要主动对接,路在脚下、事在人为。二是积极主动谋划大项目。三是集聚要素保障大项目。首先是空间平台。其次是财税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信息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省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务促进等专项资金和财政科技经费应重点向支持信息经济倾斜。要引导信贷资金、各类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国家和省级信息经济重点项目、优势企业、产业基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抓量化考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信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全省各地有关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工作指标权重;建立全省信息经济统计调查制度,科学界定信息经济产业门类及范围,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定期由第三方机构对各设区市、县信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段培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苏人才融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数读江苏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独江苏
《融合》
数读江苏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