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

2017-07-13 07:00展蕾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日本文化文化自信

展蕾

【摘 要】中华文化的形成、积淀和传承,离不开它与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在探究日本文化各时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不断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汉字文化;茶文化

习总书记在北大的座谈会上曾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在全球化发展下的今天,经济实力固然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真正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中日文化交流史,许多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仍然适用于日本社会。所以,为赢得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真正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强国,就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在合作中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本文将从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分析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化。

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

(一)和制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文化

汉字历史悠久,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汉字。而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无文字,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全部用汉语书写,呈现出日语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和制汉字是日本文字“国字”的一种。广义定义的“国字”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①奈良时期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平安时期,日本的遣唐僧人空海在唐朝学习期间,不仅钻研佛经还致力于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种中国书法流派。回国后,他依照汉字草书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诗歌集《万叶集》使用了这种书写方法。因此也被称为“万叶假名”,后来简化为汉字楷书或草书的偏旁。例如,汉字“阿”简化为片假名“ア”、汉字“安”简化为平假名“あ”,汉字“伊”简化为片假名“イ”、汉字“以”简化为平假名“い”等。

和制汉语的界定以江户时代为分水岭,江户末期前的大部分和制汉语来源于日本化的汉文体,遵循汉日两种语言共同的构词规律。例如,“大切”(十分重要)、“心中”(殉情)、“立腹”(暴怒)等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江户中期后的和制汉语词汇是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近代科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其中的部分词汇反向传播到中国。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例如,日语的“科学”、“思想”、“出版社”、“化粧品”、“共産主義”和“神経衰弱”等词汇。

(二)日本茶道的先驱—中国茶文化

日本茶道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少不了以中国茶文化。早期,日本学习和传播中国的茶文化,随后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内化成了日式茶道。

公元7世纪左右到13世纪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饮茶之风源于中国,陆羽撰写的《茶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茶书,书中介绍了茶的起源和茶具等内容。奈良时期,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然而当时的饮茶之风很难普及到普通民众。第二阶段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的日本僧人潜心研究中国茶艺,“唐式茶会”在禅林和武士间成为风尚。“大和民族”茶文化的初现雏形。最后是日本茶道集大成的阶段,千利休创立了日本茶道。他明确提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反省实现自我净化。并进一步将茶道推广到平民百姓中。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不同的茶道流派,是一支大体系。但日本茶道的发展比较单一,它强调“忍”,要求在苦寂中顽强拼搏,并充分学习中国禅宗的道义。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与中国的茶文化是源与流的客观存在,但近代日本茶道的程式化倾向突出,对古代茶道创始者的苦心孤诣的探索精神有所忽略。相比之下,我国在茶文化的发扬上下足了功夫,民间茶事活动增加。

二、坚守与包容的文化自信

(一)在竞争中始终坚定“中国特色”

从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空间广阔性和价值普遍性的特点。文化自信在今天的表现就是党和人民经历艰难险阻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二)在合作下兼收并蓄“匠人精神”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文明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相借鉴形成的文明”;“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在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政府进行了实践探索,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匠人精神”。“匠人精神”要求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理念。日本的各行各业都能体现这种“工匠精神”,日本最大的服装连锁店“优衣库”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双重推动下的文化自信

(一)国家的积极引领

国家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我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要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毫不松懈地坚持自我。在文明方面,坚持物质和精神都要搞好;在力量层面,同时增强物质和精神力量;在理念的改善上,同时注重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二)大众的创新实践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自然成为实践的主角。人民群众应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不忘本。例如,每年清明節的黄帝陵祭祖活动等都是人民群众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其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积极地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才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用海纳百川的胸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最后,人民群众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利有弊,但如果能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弄潮儿,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一定会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网络小说等文化形态都是人民群众进行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注释:

①小畑悦子:「国字(日本製漢字)」の定義と範囲,言語生活,1980年,第74页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日本文化文化自信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