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本文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化为线索,阐述了二者的内涵及实质,剖析了二者争论的焦点,讨论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与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这一关系的反思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这个问题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类的价值评判为标准,围绕人的需要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正如余谋昌先生认为的那样,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1]
流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其核心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它认为人类不仅具有空间方位上的中心意义,而且在“目的”意义上也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就是说,人类还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如果树之所以结果,是为了使人类有果子吃;软木树的生长,只是为了使人类能将它作为水瓶的塞子。当然,这一切都不过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上帝之所以对人类特别关照,也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显示上帝的仁慈和智慧。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我们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关;具有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它们没有道德权利;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由此可见,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就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摆脱自然对人的奴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惟一结果就是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濒临危机,人类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因此它受到理论界众多学者的诘难和非议。
二、生物中心论
生物中心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一样,只不过是地球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存在物,并不比其他物种来得优越,主张人的优越性只不过是一种偏爱一个特定物种而歧视其他几十亿个物种的不合理的自私的偏见,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因此,施韦泽要求“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要求人们“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的生命”。泰勒主张人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所有种类的生物,因为“不存在比它们的价值更高的东西”,并且,人们应当像人类以各种机会追求幸福一样,实现动物和植物的幸福。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此观点的逻辑起点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全球问题的思想根源。此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自然界的价值要服从人的价值。余谋昌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幸福,我们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5]。卢风认为:主体性预设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主体性常常被理解为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在科技时代,主体也被理解为自然过程的控制者、操纵者、复制者[6]。这种主体性预设使人类中心主义包含:认识论层次上的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实践层次上的人就是最高目的。“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实在是舍近求远”,正如美国植物学家默迪所说,蜘蛛是蜘蛛的中心,人理所当然以人为中心,每一种物种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目的[7]。
四、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此观点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所以要超越。如有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使人類确信自己是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从而使人类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奴役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但人类中心主义又过度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过分地强调对自然的统治和索取,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依赖,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自然承载力迅速衰退。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我们所要做的是反思、批判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其更合理、更完善[8]。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走进”、“走出”还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其实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协调的理解,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矛盾。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是要走出对自然实行专制主义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是要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至于超越,也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的,因为我们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超越是指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不合理成分,使之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朱珠(199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
[2]韩振秋.科学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3).
[3]刘福森、曲红梅.“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
[4]苗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整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6).
[5]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4,(7).
[6]卢风.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
[7]W·H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8]江畅.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