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和法治教育,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从而达到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作者简介:马东阳,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90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法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综合相关的意见,在我们看来,大学生法治教育就是教育者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有安排的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传播和教学,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法律,更好的引导法治实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需要强调下两点:
第一,大学生法治教育所针对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而不是针对法学专业人员的职业教育。
第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会比中学生法治教育更深入。通常來讲,中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传授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条例,让学生们了解自身的义务与权利,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如果说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主要是讲法律法规的概念等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大学生法治教育就是来解释法律法规为什么这样制定,这样制定的价值所在何处?
也就是说,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以法治理性价值教育为重点,以帮助他们领会立法机关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法律规范和原则都是在权衡不同的社会主体利益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理性制度安排,加强法治精神教育,引导法治实践。
(二) 法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法治教育是推行依法治国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法治社会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2014年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依法治国,进行全民普法教育,让法治意识贯穿到公民心中,使公民可自觉遵守法律,靠法律解决问题,提升全体民众的法律意识。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许多人在未来将会是法律的制定者,政策的执行者,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这关系到国家民生以及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第二,加强法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需求。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法律,缺少对法律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功利主义就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认为法律是事后救济,从而对法律的警示教育认识不足。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学生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受社会不良作风影响,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触犯法律。与人发生纠纷时,发生暴力冲突,以身试法。尤其是近些年,大学校园内抄袭成风,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生恶意攻击网络或借助网络实施犯罪案件频频出现。
第三,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现在每年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此,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但是收效甚微。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有2%,而美国的创业成功率则是达到20%,这中间差了近十倍,那么差距到底在哪里呢?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研究发现,有近65%的大学生都是因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清楚而导致创业失败,以此来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刻不容缓,这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事项。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总是有一些大学生步入歧途,触犯法律,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一小波大学生内心法律意识薄弱,无惧以身试法。这也说明了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一)教育定位有偏差
目前,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而法治教育只占这门课程四分之一的课时。而且,从这门课程中看,法治教育是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的,那么这就影响了法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定位。而实际上,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两个领域,两者存在着区别。第一,两者传递的思想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传递的主要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而法治教育则主要是传递法律思想。第二,两种教育是有着不同教育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教大学生明辨是非,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而法治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法律实践。
(二)教育内容老旧
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的是强调对法律法规常识的掌握和记忆,着重于强调学生们要遵守法律。而且,法治教育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但安排的课时较少,故而,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很多内容一言带过,对法治内容的讲解比较浅显,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时似懂非懂,不能完全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为主,给学生带来叛逆的心理,使学生对法治教育课程感到无聊,对教学内容不能引起重视。
(三)教学方式相对死板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大多数高校都是一味的将法律法规灌输给学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的法治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导学生们要遵纪守法,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完全是老师在台上教,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那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漏洞就出来了——缺少法律实践,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从对有关高校2008-2012年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成绩统计中发现,5年的平均成绩为85.76分;另外,对相关热点案件司法处理判断选择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76.52%的大学生判断案件法律适用趋向出现错误。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并不能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理论知识。
(四)教育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在绝大多数大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常没有专门的法律专业教师来进行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教学,而是由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来代课,他们在法学知识方面相对欠缺。这部分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这样,无法真正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们意识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学生们只记一些法律常识和法律概念来应对考试,无法真正帮助学生们将所学法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要到位
这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能将课本中的法律知识确实到位的传授给大学生。为了提高课程作用的发挥,重要的还是代课老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以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将课程学习目的充分发挥到位。
(二)開展法律实践活动
比如“2. 11”国际互联网安全日、“3. 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 26”国际禁毒日、“11. 9”消防安全日、“12. 2”交通安全日以及“12. 4”国家宪法日,等等。在这些法律相关的节日中,进行法律相关的案例宣传、画报展览,并开办法律知识有奖竞赛、法律相关辩论赛等等,并给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窗口来帮助大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相关法律活动,让法律知识进一步融入学生们内心。
(三)有方向的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
在大学生初入校时,对学生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培训,并进行考试督促学生学习。在学生即将毕业时,为学生们培训“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以确保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会被欺诈。
(四)结合大学生专业开展法治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针对所有的专业,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可能会牵涉到的法律法规,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讲相关的法律知识传递给大学生,以避免大学生以后遇到困惑,甚至走入歧途。
(五)创造法治教育环境
学校应为学生创造一种法治的校园环境,在学校中全面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从自身做起,让大学生们处于一个拥有法治氛围的学校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们的遵法守法的法治意识。
(六)加强学生教育基地建设
与当地的相关执法单位(公安机关、检察院等)进行教育合作。邀请人民警察到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法律讲座,组织学生们到法院进行旁听等等,通过法律实务来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
(七)将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法律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道德可以对法律进行有效的补充。“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促益的,道德素质高的人,也会越注重遵守法律。因此,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忘了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大学生能知法明德。
(八)运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身处互联网时代,网络便捷,资源丰富,交流方便,比传统教育拥有更大的优势,更有利于传播法律知识。学校可以注册学校法治教育平台,学校法治微博等等,传播法律案例,法律知识,传递学校举行的相关法律活动等等。建立学校公开课平台,开设法律公开课,还可以链接“天网”、“今日说法”等相关法治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恩岐.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教育问题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6.
[2]朱子桐、张宝轩、司文超.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3]钟凌云.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改善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探讨.法治博览.2016(4).
[4]冯苗红.法治视野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
[5]彭君.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