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寻找自媒体“新火山”

2017-07-13 15:11李妍
齐鲁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六神金庸唐诗

李妍

自媒体时代,那些拥有着数百万、上千万粉丝的“大号”,往往令人艳羡。但当把受众和影响力放到最前,又有不少号落入了迎合甚至媚俗的“坑”里,争议不断。当随时都在讲运营、讲团队、讲KPI,真正靠一个人、一台电脑来做内容的“自媒體”,已经不多了。

六神磊磊,作为自媒体创业时代最耀眼的“网红”之一,这位真名王晓磊的前新华社记者的故事,是一位媒体人的个人转型,也是媒体行业风云大变的一个典型性案例。从“六神磊磊读金庸”到最近刚出的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他诙谐机智、有趣痛快的文字既有鲜明的个人辨识度,也彰显着这个时代所欢迎的写作方式。

半小时写出10万+:“读金庸”,但表达的常常是自己

身着一件黑色T恤,上书“大人物战斗过的地方”并一幅漫画,简单的黑框眼镜,有藏不住的黑眼圈,六神磊磊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或者年轻白领的样子。但如今他是一个凭借自媒体文章“年入百万”的现象级写作者。

打开“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个微信公众号就会看到,无论是写金庸,写唐诗,甚至写广告,他的每一篇推送都是10万+。这是真正“大号”的特征——别人所追求的数据,在这里只是日常。

自2013年12月开办公众号,六神磊磊的特色一直鲜明,内容乍看往往与金庸或唐诗有关——《希望悲剧不重演:金庸小说为什么永远在“找爸爸”》《李白:对不起,这个奖我不敢领》,但读一读,发现很多文章只是把金庸笔下的人物当成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某桩新闻的看法——比如《有种肉麻的老毛病叫做乱认母亲》,针对的是前段时间一位校友黑自己就读过的大学校庆办得不好,被很多人指责“一个孩子怎么能这样评价母亲”。

令人惊奇的是,六神磊磊说,他写这些金庸与时事相结合的文章非常快,多数只需要在咖啡馆坐上四五十分钟,短的甚至只需要二三十分钟,经常还不如找图片用的时间长。这靠的是他多年的积累,金庸的14部小说,他读过20遍。于是现在写作,各种细节信手拈来,很少需要查证。但除此之外,大概还有才华和天分,他自己也曾在某次讲课中笑言“才华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教的”。

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做了八年政法口记者的他,写过很多“正正经经”的稿子,但对于读者而言,他个人却是在字缝之外面目模糊。但一接触自媒体,他笔下的文章从开始就活灵活现,并没有什么不应期。把职务写作和个人写作分开,对于他来说不难。

六神磊磊的文章被一些人评价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因为他最擅长通过金庸人物、唐代诗人的故事来发表自己对热点事件的评价和观点。不少人说,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文章“三观正”,“遇到热点事件就等着看磊磊怎么说”。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创作的出发点”,如今再被问起,他说那只是一时笑言。但作为一个有着敏锐的新闻触感、比多数人见过更多不幸的“老”记者,他所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是作为一个记者想要“为民说话”的新闻理想,都深刻的影响了他本人的风格。

“没有姑娘的饭局”成为热点时,六神磊磊用《金庸说了:没用的老男人才在大饭局上蹭露露》回应。

这让他有了更多忠实的粉丝,但也遭受了不少反对和批评。六神磊磊说,每次一发观点性的文章就会遭遇大规模的掉粉现象,比如因为撰文质疑王宝强公开自己的家丑,大批粉丝取关。他对此有明确的认知,半个多月前,他推送的《没有知识,学一堆道理有毛用》一文正是批评“现在很多人爱学道理,不爱学知识”的现象,而最后还不忘记自我调侃:“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快,二三十分钟就炮制好了,为什么?因为我这里没有知识,只有道理。”

与热点结合、观点鲜明的文章,是新媒体时代换取流量的法宝。六神磊磊同样受益于此,但掉粉的原因也在此,为什么?这其中的矛盾或许在于,他的特色毕竟在于“读金庸”“读唐诗”的“读”,太高冷的路固然走不通,但一旦与时事、观点贴得太近,金庸或唐诗缺位,而只剩下六神磊磊,大家也同样兴味阑珊。

“雅”与“俗”之间的墙怎么翻

自媒体时代,运营第一,没有一手良好的运营模式和对受众心理的把控联系,几乎难以立足。但作为一个千万级的大号,六神磊磊说自己没有所谓的运营团队,“有的时候会加入一些群,看见群里面的人会发各种的数字,一个曲线图一个什么K线图,我也不懂,那是理科生做的事情”。

那什么是文科生做的事情?六神磊磊的回答听上去有点“冠冕堂皇”,他说,“内容是第一位的”,“就把唐诗什么的读好”。

“读金庸”是他的看家本领,相比之下,“读唐诗”是六神磊磊较晚开发的领域,第一次写只是“异想天开想给读者换个口味”,结果第二天起来,“发现稿子在网上已经转得到处都是”,他自己也深感震撼,于是决意花更多工夫来读唐诗和写书。

唐诗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不必多说,但研究唐诗、讲解唐诗的,却基本仍限于专业学术界。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系的六神磊磊,显然属于业余人士。

用通俗的方式解读文学、解读古典,并且受到追捧,这条路一向是充满争议、毁誉参半的。六神磊磊也受到过一些质疑,有人不喜他风格太戏谑,通俗的表达太多,想象的成分太足;有人觉得他读了几本书就敢往外倒,只能骗骗平常人,道一句呵呵;在《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爆红之后,还曾引来一些专业读者关于杜甫是不是“小号”的批评。

他自己也提到,当时写唐诗是不想总写打打杀杀,想写点“稍微委婉一点的东西”,但是“可惜我写唐诗也写成了打打杀杀,这个诗人站出来,那个诗人把它干下去”。读者在读过文章之后,记住的会不会主要是这种激烈与刺激,而对诗歌本身的体会并没有增强?读“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样顺畅轻松的文章读得高兴痛快的读者们,是更倾向于、还是更不倾向于去啃难读的诗歌原文和专业解读?这好像也颇具不确定性。

当然,这种“雅”与“俗”之间的矛盾与困境,不只属于六神磊磊,也并不只属于自媒体时代,而是亘古常新。

猜你喜欢
六神金庸唐诗
侠之大者.微微一笑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金庸的财富江湖
上神请节制
六神“网红”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