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微微 周盼
大凉山,高山延绵不断。这里居住着占总人口40%以上的彝族同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千百年的生存风俗让他们大多数“隐居”大山深处,依靠最古老的农业技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勉强维持生计。这里贫困面积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在全国都属少见,脱贫攻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记者采访的喜德县是凉山州11个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之一。这里居住着90%以上的彝族居民。自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地区,在建起彝家新寨的基础上,实施以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三个带动”为主要方式的多元合作“造血”扶贫,让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龙头企业带动:
“卖出去一瓶水就有一分钱进入贫困户的口袋”
“现在咱们不劝酒了,改劝水!这里的清泉水是神灵赐予的宝藏。”
一来到喜德县冕山镇海拔2800米的小山村,村主任杨玉勇便热情地将记者领到了由他私人出资创办的四川省广地饮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他取出一瓶还没来得及贴上标签的水递给记者。“再过几天就要贴标销售啦!争取销量上亿瓶!”
杨玉勇告诉记者,他已经将自己厂里10%的股份无偿赠与小山村,用于脱贫攻坚。
杨玉勇是远近出了名的实干家。前两年,在外致富后的他响应家乡脱贫攻坚的号召,带着家底重回贫困的小山村,当上了村主任,搞起了产业扶贫。
“等山泉水正式开卖,每卖出去一瓶水就有一分钱进入贫困户的口袋。如果每年能卖出1亿瓶,两元一瓶,按照10%的股份,村集体的收入将会是怎样一笔巨款!”杨玉勇充满期待。目前他提供了13个就业岗位给村里的贫困户,“180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销售提成,月收入基本能够保证在3000元左右。”
除了吸引像杨玉勇一样的企业家回报家乡,喜德县还采用“企业+养殖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铁骑力士集团,建成年繁母猪1万头的规模种猪场,年出栏约22万头仔猪;引进新希望集团,企业负责投放仔猪、饲料、技术,并负责回收、销售出栏猪,村“两委”牵头养殖大户和贫困户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寄养。以这些龙头企业为引领,预计可带动1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合作社带动:
基金扶持摘“穷帽”
小山村曾是冕山镇唯一的一个贫困村,全村332户、1298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39户、158人。全村的耕地只有980亩,人均不到1亩。
2015年,经过长期走访调查,定点帮扶小山村的四川省安监局与村“两委”共同编制完成了《2015-2018年冕山镇小山村精准扶贫规划》,让小山村的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项规划对于当时想造福一方还不知从何干起的村主任杨玉勇来说,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在省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小山村的党员干部走出小山村参观学习并对村里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最后,村上确定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为主导,先后成立了以大户为带动的“喜德县安帮大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喜德县安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核桃、大蒜,养殖山羊、绵羊。村里39户贫困户依托政府发放的3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全部免费入股。
杨玉勇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建成分别存栏700只、800只和300只的羊圈基地。2016年,合作社獲得12.4万元的第一次利润后,扣除村集体收益部分,剩余8万元按股份分红,贫困户每户分得848.86元。
“看那个正赶着羊的莫伍支,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家里有四个小孩,现在她和丈夫一起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2000元,做护林员每月800多元,加上合作社分红,这个家庭年收入接近4万元。”合作社带头人杨玉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此以外,省安监局还赠与贫困户每户15只绿壳蛋鸡,每只鸡年产蛋200枚,每户每年就有3000枚鸡蛋可出售,省安监局负责以每枚1元的价格回收,预计能为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小山村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以合作社为带动,不仅小山村成为成功范例,今年,喜德县还在50个预脱贫村中成立了50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100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
?大户带动:
从高山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喜德县红莫镇瓦西村属于彝族聚居村,全村有低保的298人,五保人员9人,孤儿7人,外出务工人员700余人,现有贫困建卡户140户,529人,2015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530元。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瓦西村的村组干部硬是撸起袖子带头实干、苦干,让瓦西村在2016年底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
村民吉克阿来便是村里脱贫致富的一员,如今他已成了瓦西村的致富带头人,光是家里40亩烤烟的收入,每年都能够维持在3万元左右,家里还养着40头羊,同时还种植着十几亩花椒与核桃。
“以前哪里想得到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哦!”吉克阿来一见到记者便急忙打开自家的院门,邀请记者进房参观,“这房子80多平米,硬是没要我们一分钱,政府还让我们在工地上打工,帮着修建房屋,每人每天120元。”吉克阿来说,要不是曾经的泥土房已经推掉了,真想带记者上山去看看。“屋顶上瓦都没有,全是盖的木头板,外面下大雨屋里就漏小雨,孩子大人挤一屋子,生了病也不敢下山去看。”
去年,通过帮助村里修建新居,吉克阿来赚了几万元启动资金,再加上向村里申请到的产业扶持无息贷款,他风风火火地投入到发展产业中去,也慢慢从看天吃饭的贫困户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在烤烟地还请了几个贫困户务工,我给他们每天80元工资,包中午饭。自己富起来了,也要带领村里的兄弟姐妹一起致富啊!”吉克阿来由衷地说。
“大带小,富带贫”,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喜德县“三个带动”中的重要一环,今年喜德县又在50个预脱贫村中选择200户养殖大户带动80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
通过“输血”与“造血”两手抓,2016年,喜德县圆满完成46个村、2812户10812人的脱贫任务。(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