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名师押题:共同(文化)记忆

2017-07-13 04:58胡赛标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12期
关键词:樟树记忆文化

胡赛标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押题理由与解析】

这是典型的“选择式任务驱动型作文”事理性材料,极有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考查的方式:

一、高考作文题强调“立德树人”的宗旨,强化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命题考查,有高考作文研究专家认为,这几年高考,只有“传统文化”没考查,其他三个方面都考查过了,所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极有可能考传统文化。

二、随着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热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热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紧贴时代脉搏的高考作文,可能有所呼应。

材料所示“不同的交往”和“不同角色”,会产生“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命题对考生的角色做了限制,只需从子女、学生、市民中“任选其一”,来谈你体悟的“共同记忆”是什么,并深入论证“为什么”。也就是说,命题在立意上,给考生提供了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不必照搬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的观点,可以展开联想,思考出自己独特深刻的观点。比如,对“共同记忆”的意义,张爸爸侧重“亲情”,沈老师注重“精神”,吴市长着重“根魂”。而你可以选择三种对应角色中的一种,提炼立意:1.共同记忆是孝的传承;2.共同记忆是文化生态;3.共同记忆是保护乡村文化。

另外,题目并没有限制文体,也可以写记叙文、随笔等,避开大量的议论文,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佳作示例一】

怀念消逝的花树

□福建省永定侨育中学香林文学社 胡乡树

我的学校是一所侨校,以前非常绮丽而闲适。校园青山环抱,四座古色古香的亭子矗立其间,公园花丛簇簇,绿草茵茵,湖水潋滟。碧绿的温泉,四季潺潺流淌……可是,这不是我怀念的,因为它们并没有在时光中被人为消散。

我眷恋的是校园里的树,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的树。学校是百年老校,校门口耸峙着一大片风水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古树硕大,盘根错节,虬枝伸展,树干苍灰,青苔蔓蔓,宛若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树叶间,蝶轻飞,鸟欢啁,微风吹来,树枝摇曳,悠悠飘下几片树叶,飘落在黄澄澄的含笑树梢,又跌落在满地的草丛里、蔓延的紫色牵牛花上……

这片风水林,有巍峨的枫树,蓊郁的樟树,虬曲的乌臼树,鲜美的龙眼树,还有一排高高耸立的桉树。每当桉树开花时,会落下似花非花的“花絮”来,满地淡黄色的花,散发出特殊的气味……我初中班主任吴老师说,它是南洋华侨引种来的,以前家乡公路沿线都种植桉树,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万金油”的原料就有它。其实,这片林子里,还长着一些不知名的树。

这时,若有外地人来我校参观,一进入校门,立刻能感受到这片树林枝繁叶茂的氛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瞅见树林下飞檐翘角的古亭、庄重典雅的图书馆、琉璃瓦缝间悄然长出的青草,还有古亭里静默看书的俊俏少女。淡淡的阳光透过树林罅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双时光的脚丫,漾漾的,在悄悄地挪动,爬到少女的脚趾上,似乎痒痒的,少女绽颜一笑,看的人心似乎都要被融化了……

校园里桂花树很多,长得不高,宛若低调质朴的人,平时并不显眼,但一到花开时节,串串米粒似的金黄隐匿于绿叶间,散发出阵阵馨香,但它们并不稀奇,我平素并不怀念。我最怀念的是校园里的五种花树,起初我也说不出为什么。

直到有一年,风水林里的那棵樟树,有人想砍它出售。吴老师听说后,慌忙抱住树,怒目而视,说:“谁要砍它,先把我给砍了!”树留下了,吴老师的故事也成为师生的谈资。后来,吴老师在课堂上说到这件事。原来,他老家宗祠后山的风水林,“文革”时被砍光了,成为几代人内心的“痛”,那是祖先几百年前手植的树,是他们家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他说起童年树林里捡野果、玩游戏的种种经历,边说边流下了眼泪。我们听了,也流下了眼泪。不料,这棵樟树后来还是被锯掉了……这棵樟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连同吴老师的故事,吴老师对树的感情与看法。我怀念这棵樟树,念想几百年光阴的消逝……我不知道,那位古亭下读书的少女是否曾留意过这棵樟树?

图书馆前面的花圃里,曾经有一棵艳丽的芙蓉。它不是一般的芙蓉树,是一棵“三醉芙蓉”。清晨初开为白色,中午逐渐变为深红,傍晚再变为紫红色,越开越艳丽,晓妆如玉暮如霞。晶莹的花瓣,缤纷的色彩,变化的神采,让我惊艳,让我感叹,它当是花中天生丽质的明星吧?我想,从它身旁路过的许多人,也一定与我一样,初见它时张嘴不合,灵魂出窍。大自然震撼人心的美艳,总想出乎人们的意料。我对它可谓“一见钟情”,经过时总忍不住多瞅几眼。可惜,这棵“三醉芙蓉”,第二年就不见踪影了,据说是被人偷挖走了。我的心一下被挖空了,怅然若失。我怀念它,怀念它给我们单调平凡的学生生活,带来过惊艳的幸福与温馨。

那年,学校运动场改建为塑胶运动场。原来的运动场是沙土的,长着碧绿的青草,特别是跑道边生长着一棵耸入云天的大松树,还有几棵油桐树。大松树的历史比校史还长,枝丫如盖,郁郁葱葱。夏风吹动,松涛阵阵,松针轻落头上,我们觉得特别凉爽,特别享受。同学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很大原因是生命中遇有这棵慈母般的苍松呵护。而秋冬晨跑时,会看见一树树桐花绽放,落英缤纷,美不胜收,枯燥的跑步也变得丰盈有趣。我没有亲历过台湾的“桐花祭”,但亲临这“桐花落”,也是今生的福分了。果然,运动场改为塑胶跑道时,这棵大松树与几株桐树都被锯掉了。从此,它们定格于我们的记忆中,只能显现于梦境里。夜阑人静,每当想起,心里涌起许多无奈、酸楚与愀痛,为它们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潸然泪下……

这种任人砍锯的凄婉与心酸,还落在洋紫荆树上。记得去年五六株洋紫荆开花了,伸出长长的枝条,居然在礼堂前拱成一个“绿色长廊”,穿行其间,恍若行走梦中。紫荆花开得琳琅满目,紫红如笑 ,层层叠叠,直开到树梢,树下落红点点,弥散出缕缕幽香,让人心醉。辽宁网友看到我发的照片,惊问:“哇!这是什么花?从未见过。”当她得知是紫荆花时,惊喜地问:“香港的紫荆花是这种吗?”可是,没多久,花魂未散,却被无知的工人砍掉了许多枝丫,变得元气大伤,奄奄一息,绮丽碎了一地……同学们谈论它时,怅惘许久。从小养花的我更是伤心郁闷,怼恚难抑……

我怀念樟树,怀念芙蓉,怀念松树、油桐与紫荆,怀念这些不该消失或受伤的树,怀念它们的美丽与友善。与它们朝夕相处,我感到快乐、安逸与踏实。这几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高楼大厦不断矗立,被无端砍伐的路边花树,何止在校园里呢?

都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觉得树比水友善,树比人美丽,是真正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要感恩每一棵树,善待每一棵树,保护每一棵树。保护它不只是保护生态文化,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夺 分亮 点提 醒

1.视角独特,立意深刻。文章避开写议论文的思路,选用记叙文的手法,着重讲述了樟树、芙蓉、松树、油桐、紫荆五种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锯被挖被砍、不断消失的命运,可谓构思独特;文章结尾点明主旨,立意深刻:“树比人美丽,是真正利万物而不争。……保护它不只是保护生态文化,更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2.线索分明,以物衬人。文章以树为线索,开头写风水林的美好,反衬后面五种树的不幸,线索分明,跌宕起伏;在写树时又引出吴老师与学生们的生活情感变化,物人相映,表面是写树,实质还是写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揭示“不能随意砍树,粉碎文化记忆”的主题。

【佳作示例二】

今我来思,乡愁何寄?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侨育中学 胡 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乡愁何寄?“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城市的根魂,也是城镇的灵魂。

在城市化、城镇化的时代大潮中,涌现了大批进城打工的市民,也出现了大批入镇居住的“镇民”。于是,許多乡村成为房屋崩塌的“空巢村”,据统计,中国每天有约100个传统村落在消失,故乡在沦陷。更甚至,城镇化被异化为去乡村化,大拆大建,许多村民迷失于“千镇一面”的镇区里打麻将。

什么是乡村文化?它是世世代代积淀在乡村的特有的文化、习俗及其信仰。如果村落都消失了,那么乡村文化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民族最深的根在乡村,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地域性与创造性也在村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说过:“童年是人类的父亲”。而乡村文化就像“人类的父亲”。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历史积淀的密码,是时间创造的财富。它如智慧的老人,似时光打磨的古董,具有难以复制的价值。试想,你能够用千两黄金买到刚过去的一刻钟吗?在我的家乡,有流传几百年的文化习俗,如迎妈祖、迎花灯、迎伯公、春节祭祖等,它们保存着我们共同的儿童记忆,成为镌刻在我们生命中的乡愁。如果乡村消失了,文化习俗失传,我们就是丧失根魂的人,失去记忆的人,那么乡愁何在?乡愁何寄?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它如北京的故宫,安徽的马头墙,湘西的吊脚楼,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我的老家有“天下第一侨乡”之称的中川古村落,有流传几百年的“中川童谣”,有全国唯一的“九级半”典故,它们是我童年时的“必修课”,是寄托灵魂的载体。然而现在,已经有不少客家土楼因无人居住坍塌了,里面的许多文化遗存比如楼名与造型、门当与户对、对联与雕刻等,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也抵不过岁月。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些古迹被毁坏了,后代的共同记忆将如何培养?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自信的清醒,自觉的传承。乡村文化并不亚于城市文明,它更懂得尊重自然,懂得天人合一。如果失去对乡村文化的清醒,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那么对乡村文化就不会产生热爱的情怀,就无法自觉传承。意大利人对自己的文化超级自信与热爱。在佛罗伦萨周围的一些地区,城市建筑是中世纪的,没有一座现代的建筑。市民在酒馆茶馆,吃烤肉,享受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告诉游客墙皮脱落下的砖是12世纪的。要知道,城镇建筑基本是照搬城市建筑,乡村建筑利用重力原理设计的落闩、利用自然风通气的摇头窗,都比城镇建筑的防盗锁、玻璃窗要智慧百倍。如果缺乏自信,如何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冯骥才说:“中国村落就像一部厚厚的古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所以,拯救乡村,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记忆。

夺 分亮 点提 醒

1.独辟蹊径,以小见大:文章避开不熟悉的城市生活,独辟蹊径,从较熟悉的镇区生活与乡村生活入手,着重论述“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共同记忆”的观点,角度小巧,主旨深刻。

2.层次分明,叙议结合。文章从引述市长的感悟起笔,点出文化底蕴是城镇的根魂,然后论及城镇化去乡村化的现象;接着阐述乡村文化的定义,论证乡村文化的三层含义;结尾点题,归结全文。全文层次清晰,逐层推进。论证三层含义时,采用叙议结合,说明乡愁寄寓乡村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樟树记忆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