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梅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把把语言学习者培养成为成功的语言使用者作为教学目的。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还是经常被忽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和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风;中国风歌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69-03
一、前言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更好地理解目的语的语言构成和自如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除了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还要学习陌生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不同的人文与生活。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汉语也就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实现了从单纯侧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到交际能力的提高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转变。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把语言学习者培养成为成功的语言使用者作为教学目的。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还是经常被忽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不强,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这种误解主要体现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和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喜欢通过听中国歌曲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而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歌曲更能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周杰伦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背景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曾有人说过:“21世纪的文盲,是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也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充分重视。与此同时,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性,使得跨文化交际研究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不同民族间的交际或者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必须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一定的交流场景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利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由于语言本身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想顺畅地进行交流,不仅是语言技巧运用的问题,而且还是文化要素理解的问题。可以說,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守对方文化礼仪的原则,还要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
2.中国风歌曲的特点。中国语言是文化,中国文学是文化,中国历史是文化,中国饮食是文化,中国艺术是文化,中国科学是文化,中医武术是文化,华夏衣冠是文化……可以说但凡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中国文化,一种中国风。所谓“中国风”就是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如歌曲、电影、广告、服饰等。
与中国风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hinoiserie,来自于法语chinoisˊ。从18世纪开始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陆续走向世界,直至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再到今天走红毯的明星们身着中国民族元素的服装亮相法国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以及中国风歌曲风靡全世界,曾长时间流行的“中国风”又一度在全世界兴起。
一曲《东风破》宣告了华语乐坛中国风时代的到来。周杰伦擅长将古典音乐与现代元素糅合起来,配合方文山极具中国文化内涵和历史质感的诗意歌词,打造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简单地说,中国风就是将“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相结合的独特乐种,而且只有符合“三古三新”这6大标准的歌曲才能叫中国风歌曲。而方文山更是准确地界定了中国风歌词的内涵:“所谓的中国风歌词,正因为它加入古典元素的用词后,文字上很容易使用到修辞学的技巧,然后这些歌词形成仿古调性的画面,同时也很自然地依附某个背景时空,使得词意显得较有深度。”(1)
此后周杰伦的每一张专辑都会推出一首中国风歌曲,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通俗的唱法和古今结合的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格调,或婉约,或哀怨,或典雅,或凄美。本文选取周杰伦《十一月的萧邦》专辑里的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认同、适应的一个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个人能力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是非母语者在不同交际情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这里的语用能力包括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语用能力不仅受语言的构成和规则,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的制约,而且还受使用规则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有区别,因此语言的使用规则也不一样。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负迁移,学习者必须充分了解汉语的使用规则,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加强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相互影响,汉语学习者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在与中国人的交流过程中,语用能力的高低。受古汉语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也会出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汉语学习者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如雪》中“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在这里就可以借助凄美来讲解。“凄美”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动词,意思是“使离别变得凄美”,改变的不仅是词性还有意境。
2.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达、情感的表现,90%以上要靠交际。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得以提高,以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敢于交流。一方面要营造交际的氛围,唤起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习者提供说的机会,培养学习者交际的习惯。比如借助中国风歌曲《发如雪》的场景和意境,两个人一组,通过角色对话,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不同文化关系的理解和体会,对不同文化现象和特征的洞察力。缺乏跨文化意识或者跨文化意识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很难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语言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和使用的语言的特征,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实用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进行基本语言学习训练中,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是文化渗透原则。始终把中国文化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让学习者通过学习汉语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跨文化意识加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中国风歌曲里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通过中国风歌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发如雪》里化用的古典故事和诗词以及常见意象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印记。另外曲中所穿插的戏曲的唱法,也属于中国的传统元素。比如歌词中的“伊人”一词,其出处最早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用法主要是指那个人、这个人或意中人,属于第三人称。在古代男女通用,今多专指年轻女性,“伊人”也就是心目中喜欢的那个女子。《发如雪》中常见的古典意象还有“明月”、“铜镜”等。
4.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总称,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自发地学习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以及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重视自我评价,学习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喜欢音乐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中国风歌曲来学习汉语和汉文化。比如通过《发如雪》的欣赏和学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诠释。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本节以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1.听力教学。学习者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外语水平的高低。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听力教学一般不太注重听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导致很多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放弃学习的现象。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教师可以选取外国学习者比较感兴趣的中国风歌曲作为听力材料。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改变学习者认知行为的训练方式来进行。中国风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发如雪》为例,通过播放歌曲《发如雪》,首先要求学习者把能听到的单词记录下来,根据某个单词出现的频率和正确与否,确定这个单词的难易度。接着要求学习者边看歌詞边听歌曲,把错误的修正过来。最后再集中反复地听两遍。比如学习者反复听到的“发如雪”就是一个高频词,通过这个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为什么用“发如雪”表达愁白了头发的意思。这种训练方式,从认知方面改变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可以更快地适应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另外,学习者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听中国风歌曲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习者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其听力水平,也增强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口语教学。通过中国风歌曲进行的口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教学可以通过体验型的训练方式进行。通过《发如雪》中展示的唯美爱情,可以让学习者表演各自国家恋人之间的对话,再和《发如雪》中诠释的爱情进行对比,来了解中国人尤其是恋人的思维习惯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在进行训练时,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习者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在特定的语境中训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歌词进行赏析,从而引出歌词中包含或化用的古典诗词,感受优美的意境,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方式进行。《发如雪》中包含或者化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溺水三千,只取一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及梁祝化蝶、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尘埃等典故。而歌曲中“明月”的出现更是中国人表达相思之情的常用意象。学习者通过训练,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进而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4.写作教学。针对很多学习者不喜欢写作的现状,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训练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经过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后,不仅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巩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也得到了加强,这样就为汉语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素材,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提高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教学可以通过互动式的训练方式进行。借助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中出现的古典诗词和典故,可以让学习者以白头偕老为主题,写一下对中国人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爱情忠贞不渝,命中注定以及前世今生轮回的永世爱情的诠释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在写作之前可以和中国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加深对特定文化的理解并且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当然,以上教学中使用的训练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内容交叉使用,相互补充,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增强其文化敏感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除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语言运用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掌握充分的语言知识,还要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清醒地认识。只有跨文化意识不断地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从而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注释: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5.
参考文献:
[1]王燕晶.“中国风”歌曲流行现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5):92-95.
[2]高永如,王桂莲.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隐喻研究[J].安徽文学,2014,(1):123-124.
[3]李研.周杰伦的中国风作曲赏析[J].艺术科技,2015,(2):19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4-10.
[5]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