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沛
《中国之窗》杂志主编、德国OWC对外经济出版社中国事务负责人。1984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后获得洪堡大学中国研究专业汉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94年任德国科学与技术部国际司中国事务协调、德国东亚研究所中德协会负责人;1995年至2000年任德国OWC对外经济出版社编辑,负责中国、东欧国家事务,参与创建《中国之窗》杂志。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筑中国梦的伟大愿景之前,我已有了我自己的中国梦。
原本我的计划是考上大学学习外交关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上世纪70年代末,民主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恢复正常化。当时国家急需汉学专家和汉语人才,时任负责人问我是否有意向深造研究汉学。闻此消息,我想起了我父亲50年代在莫斯科大学的中国同学和朋友,也回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要学习汉语的计划,她为此专门买的唱片还保存在我们家里。不管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我当时决定转换跑道研究汉学。1980年我上了大学,大学第一天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实践出真知,眼见为实,一定要争取机会去我研究的这个国家——中国,去体验、去验证我所学到的和没有学到的。
我是幸运的,在坚持梦想的第四年,也就是1984年,我就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中国的机会,我要去中国的首都北京留学读书了。我很兴奋,也非常珍惜这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改革的步伐已经在城市里迈开。看看现在的北京三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当年来北京的时候,三环才刚开始修建,三环外基本都是“荒芜之地”。相比今天人声鼎沸、高楼林立的三里屯,当时唯一的“高大上”建筑就是长城饭店。
能这么早就有机会来中国学习深造,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今天能见证中国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超级引擎下创造出来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与举世瞩目的成就。1984年,没有面票、肉票、油票等买不到食品。冬季前,北京人都要收购囤积大白菜,到处都能看到大白菜。除了大白菜,冬天没有什么蔬菜可吃。今天只要逛逛超市、菜市,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30多年中,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很明显。同时,中国变成经济大国了,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很强。为了进行经济现代化,吸引国外投资、得到先进技术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目标。今日的中国也变成了国外投资者。就连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中国的投资也年年都增长。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我保留了我的中国梦。我一直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并会定期来中国出差。但是,我也一直希望能早日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生活工作。作为20年前成立的《中国之窗》杂志的主编,我曾在杂志社驻柏林总部报道过中国。2006年,我终于搬到北京来了,我很高兴。我在这里觉得很舒服,并开玩笑地称自己是“北京人”。采访工作,我都用中文。我的中文能力帮我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
有时我觉得中国人更了解德国,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则差得远。德国汽车、德国足球,中国人都很熟悉。我不太确定是否许多德国人知道中国的某一个品牌。我们应该更多地增进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理解为什么在各方面我们会存在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和德国有不一样的做法。就算做法不一样,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中国的发展可以为此证明。我们双方都能向对方学习,也应该向对方学习。中国有不少方面值得德国学习。例如,在中国先進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并受到普遍欢迎,如今有多少中国人还带钱包出门?这在德国根本无法想像。所以,两国之间的对话要深入,包括两国政府之间的对话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对话。在当今世界保护主义思潮有抬头趋势的背景下,我相信,我们更需要一个共同的“德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