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多耐心

2017-07-13 20:56杜丹
早期教育(家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情境信息家长

杜丹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女儿今年5岁,乖巧懂事,但很多时候显得特别胆小又挑剔。比如在看一些有怪兽或争斗等场面的电影时,很多孩子都因滑稽的声音和变幻的画面兴奋得手舞足蹈,而她则会非常害怕,甚至恐惧,早早就要求退出。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过分爱干净,不小心弄湿或弄脏了衣服,必须停下来进行清理,或者换了衣服才能重新投入到游戏中去。

杜老师解析:

这位家长,与其说您的孩子“胆小” “挑剔”,不如说她有一颗敏感的小心灵等待着您的呵护。愿这篇文章可以加深您对敏感孩子内心的了解,从而找到帮助和爱护她的有效之路。

首先,想要确定您的孩子是否属于“敏感娃”的范畴,请完成以下这个简短的问卷。这个问卷由美国知名作家依蓮·艾伦博士设计,她曾在家庭关系领域发表过许多研究报告,本身也曾是高度敏感的孩子以及敏感孩子的母亲。

如果您的孩子……

◆很容易受到惊吓

◆怨衣服的标签会让他(她)的皮肤感到不舒服

◆不是很喜欢巨大的惊喜

◆比起严厉管教的方法来说,温柔地讲解效果更好

◆有时候好像可以读懂你心里的话

◆使用相对他/她的年纪来说比较成熟的字眼

◆可以注意到细微的不同寻常的气味

◆很有幽默感,对幽默的反应和习得都比较快

◆喜欢按照直觉做事

◆在忙碌的一天过后常因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

◆不喜欢生活中巨大的改变

◆如果裤子湿了或脏了就很想换掉它

◆关注细节

◆寻求完美

◆能够注意到他人的情绪变化

◆喜欢安静地玩耍

◆询问发人深省的问题

◆对疼痛很敏感

◆不喜欢很吵闹的机器/玩具/交通工具等

◆能注意到环境当中的微小变化,比如新来者,或是悄悄离去的人

◆在室外玩耍或做动作之前考虑是否安全

◆在没有陌生人的情况下最放得开

◆对事物的体察很深入

评分

如果您对以上问题选择了13个或以上的肯定答案,您的孩子便可以说是具有典型敏感娃的特征。 如果您只对其中一到两个问题选择了肯定的答案,但这一到两种现象在您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极其明显,他(她)可以被称为局部敏感娃。

关于敏感娃为什么会表现出以上行为,我们可以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两方面来探讨。敏感娃的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大脑处理陌生情境和新异刺激的方式和非敏感娃不同,他们并非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个体,而是通常在行动之前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刻而精细的加工,因此常被称为“体贴”“谨慎”“乖巧”甚至“害羞”。而感觉系统的高度敏感也容易使他们不堪重负,被高强度的声音、高密度的人群,或是大量无序的运动所打扰。有趣的是,研究证明敏感娃虽然能够感知到更多信息,在生理上却并不具备比非敏感娃更好的听觉、嗅觉与视力,只不过他们的大脑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减少了很多与行动相关的“快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深度信息加工的透支,他们时常选择远离陌生情境,或是专注在某件事情,把自己从喧嚣的情境中独立出来,在与少数熟悉的人相处时表现得最为放松。相反,当他们无法回避如潮水般涌入的外界刺激时,会表现出各种不安甚至焦虑,抱怨、苦恼、发脾气……家长有时会感觉他们“太过脆弱”,实际上这是年幼的敏感娃在接收到大批信息而无法处理的时候向家长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忽视了这些信号,一味地强求孩子向非敏感娃看齐,很容易让原本敏锐多思的孩子受到很深的挫败,从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把恐惧和不满藏在心里。相反,如果家长能够意识到天性敏感在基因层面无法改变,它是孩子本身的一项特质,而并非缺点,从而用更大的耐心近距离深入探索孩子的一举一动,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在许多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功。举个例子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不喜欢高分贝的声音而无法成为世界顶尖的乐手,却极有可能成为最最细腻的谱曲家。在西方,对敏感娃还有一个优美的别称,叫做“具有灵性的孩子”。

针对以上問卷中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敏感娃更加自信地面对不同的情境,更自然地融入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呢?

◆ 在接触新环境以前(比如观看魔术演出、电影),先把演出内容、故事梗概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为可能的光线、剧情、声影刺激作好准备,还可以讨论一下不喜欢的话应该如何应对,比如把耳朵捂住,把眼睛闭起来,或是可以握住妈妈的手,激烈的瞬间很快就会过去,而且许多虚拟的片断并不会在现实发生,等等。

◆如果孩子对细微的气味、材料、质地表现出强烈的不适感,首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及时了解原因,去除不适的根源。同时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给他讲解原因,鼓励他下一次用平静的语言表述出来,还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寻求帮助。平日有机会的话建议用很低的强度再次引入刺激源,让孩子通过习惯化的接触逐渐减轻不适感,增加对刺激源的耐受性。家长毕竟无法随时剔除一切让孩子反感的源泉,我们也不鼓励为孩子创造一个绝对的“真空”。如何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惬意从容地生活,才是教育的重点。

◆如果孩子总是很容易体察到他人情绪,并下意识地受其左右。在肯定孩子“知心”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把注意力引回到自身,比如用语言或文字深度挖掘自己的需求和内在的情绪,适度屏蔽过度纷繁的外界影响。告诉他:“感知他人的情绪是很好的观察,但这些知觉仅用来当作参考,当你做决定的时候,要摒除多余的信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你看清要去的方向。”

猜你喜欢
情境信息家长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家长错了
订阅信息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展会信息
感悟三角形的高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