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鹏 (宝鸡文理学院 721013)
浅析教师示范讲解在风景油画写生中的重要性
——以祁连山风景写生为例
董海鹏 (宝鸡文理学院 721013)
“写生”作为风景油画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油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户外写生承担着绘画技法训练、视觉经验积累和审美能力提高的教学任务,是学生们以自然为师到生活中去积累素材、感悟自然魅力的重要机会。
教师示范;风景油画;写生;重要性
项目名称:宝鸡文理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 项目号:ZK16104
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所以同学们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应注重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融合于自己的油画作品中,使我们用西方的材料赋予画面充满中国哲学文化独具的韵律和心灵美。
风景写生教学可以弥补固定的室内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学习效果,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感受空间,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和瞬间而得的捕捉力,从而使学生掌握风景造型的基本规律。针对这次写生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与难题,我将以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和同学们做一宽泛的交流。
构图,通常是为了表现绘画作品的思想、美感或意境。在一定的空间,用特定的方式安排和处理大自然复杂多变的景物乃至各种形态要素的关系和位置。风景油画作品在构图上是由远景、中景、近景三部分构成的。
(1)在构图中选用偏蓝的颜色,这样可以增强透视感,更有利于后期的覆盖。
(2)画天空要注意光线的取向,天空的颜色用钴蓝来表现,钴蓝能显示出高原独有的特点,着重突出受阳光照射少的地方要运用群青来突出它的深邃感。
(3)祁连山脉地处丹霞地貌,以紧凑、红土为主要特征,加强祁连山脉的质感,所以“看”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是显得格外重要的。注意把握色彩间的变化关系,切勿“画生”、“画艳”。
(1)祁连写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长在田地里的庄稼、青稞,虽然从视觉感官上来讲这些事物离我们较远,但是在我们画面中,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要适当的主观处理。
(2)中景处于画面中的核心位置,所以要想抓住观赏者的眼球,同学们就要花些心思来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加一些星罗密布的村庄、加几条蜿蜒的小路,但这些要根据画面的整体需要来设定,不要过于主观的只想一个局部,要始终为全局着想。
我们在这里运用大片的色彩构成来表现近景,但要时刻注意色彩的关系,避免突然亮、突然暗,注重几个大色块之间的变化。在表达的过程中既要符合祁连山的地理环境,还要符合风景画本身应持有的规律性。
对于色彩的正确运用是风景油画写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一天之中,光照千变万化,大自然的色彩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在不断改变,那么,我们应如何将这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呈现于自己的画面上,这正是风景油画写生的灵魂之所在。
1.注重色彩在画面空间中的对比调和。自然界中的色彩存在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即对立又统一,即调和又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色彩关系,这就需要画者在作画的过程中细心的观察,体会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微妙组成关系,将这种关系通过自身的感受呈现于画面中。
2.注重近景、中景和远景中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明度关系和位置关系。“以大自然的固有色为基础色,加上自然界的光源色、环境色、空间色以及画家自身的艺术加工,把画面的色彩排好顺序”。
3.注重色彩语言的概括和提炼。“在风景写生当中,色彩的捕捉一定要做到迅速、准确、肯定和概括,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大的色块对比,不可杂乱无章”。
第一步:将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第一感受呈现于画面中
第二部:加强画面气氛,制造画面中的意境美
1.现在画面中有远景、中景、近景,但是整个画面看起来还略显空,所以“点景”是油画风景写生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2.注意秋收时的场景描绘,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画面中加一些点、线是来丰富画面语言的,但要始终融合于面中,不能过于跳跃,生硬。
3.画面中近景不够,要加一些房子,但要抓住祁连房子的特点,不能拘泥于形状,将感觉与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部分:调整画面,注意细节的把握
将细节的刻画与最初的画面效果相对应,画的不尽如意,需要修改的地方应回到最初的感受,根据画面的需求,从远景、中景、近景逐一深入,因为同学们的经验有限,所以一定不要盲目处理,要根据需求进行主观修改。
黄宾虹先生曾说过:“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通过户外写生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独特美的认识能力和意象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们在风景油画学习中应注意该如何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用心去体验光与色所赋予我们的感受,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1]油画院.油画风景中色彩如何把握[J].《微口网》,2017(04).
[2]刘生澍.浅谈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色彩表现[J].《大众文艺》,2011(01).
董海鹏(1987.4- ),男,山东青州,宝鸡文理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美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