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杰 周 芸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1)
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路径研究
吴 杰 周 芸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1)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灿烂辉煌,但是在近代受到各种影响,如列强入侵,内战,西方文化涌入等。而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大力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文化的传播上却显出一股颓势。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在美国这个“文化大杂烩”国家中的传播路径和达到的效果,以此为根据总结出中国文化传播有效途径。
中国文化;美国;跨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产生的一个包含性词汇,涵盖了一个地区人类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俗、信仰等等各个方面,很难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东西方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国文化便是整个中华民族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并且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发展完善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超越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不曾间断的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曾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可由于近代的战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步跌落,与经济,政治力量等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反而成了劣势。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协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也愈发凸显出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不足。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超级大国,拥有着领先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力量。经济政治等自不必说,对于美国这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居然也能保持相当强大的影响力,原因可能在于其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源源不绝,各色各样的人口携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聚集于一堂,再加上美国人民积极汲取各种文化的优秀之处,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得美国的文化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因为大量华人的移民,在美国各地开花,比如各地的唐人街、中餐馆等。调查探索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路径有利于了解中国对外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可以更直接的观察到这些途径之间的效率差异,以此作为参考,对于传播效果好的途径发扬光大,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的途径总结归纳其弊端,找到有效的方法克服,或者直接另取新径,尝试新的方法,为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推广打基础。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数据来分析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路径。
关于问卷的受众。调查问卷的受众为美国纽约州某私立大学的本科学生及教职员工,年龄在18~50岁之间不等。在接受问卷的受众群体中白种人为大多数,占据了总人数的88%,另外还有3%的黄种人和9%黑种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8。本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随机发放,总共收到118份有效问卷。
关于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查问卷采用全英文形式,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受众自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和曾经遇到过的其他国家的人。第二部分是程度选择题,以接触到中国文化的各种途径分为以下八个板块,分别是遇见的人(people),去过的地方(travel),上过的课程(academic courses),接触到的商品(commercial products)、文化产品(cultural products)、文化活动(cultural activities)以及接触到的传播媒介(media),而在这几个板块下又分为更加具体的方面。在遇见的人板块下分为被领养的中国孩子,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中国同事,中国邻居,中国亲戚,中国朋友,中国旅客,中国的交换生,中国的交流学者,中国的商业伙伴以及中国的学者。在去过的地方板块下分为去过中国大陆旅游,去过台湾旅游,去过香港旅游,去过美国的唐人街。在上过的课程板块下分为在高中学过关于中国的历史课,在大学学过亚洲文化课,在大学学过汉语班或中国文学课,上过功夫课。在接触到的中国商品板块下分为中式餐馆的中餐,超市里碰到的中国食物,中国制造电子产品,中国制造服饰与配件,中国制造家具、床具及灯具。在接触到的中国文化产品板块下又分为中国的茶,中国的丝绸,中国的瓷器,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刺青和中国雕塑。在接触到的中国文化活动板块下又分为中国新年庆祝活动,除了新年之外的其他中国节日庆祝活动,中国文化展会,中国音乐表演和中国教堂活动。在接触到的大众传播媒介板块下分为中国小说与杂志,中国电影,美国小说中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美国电影中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电视上关于中国的新闻,报纸上关于中国的新闻以及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的视频。在每个选项中分别又以从不(never)、罕有(rarely)、有时(sometimes)、经常(often)、总是(always)分别记1~5分,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归纳。
经过统计,得分高于400分的选项都处于中国商品这个方面下,分别是中餐,中国制造电子产品,中国制造服饰与配件,中国制造家具、床具及灯具。在早期中国国力衰弱,被列强入侵,国内政治局面极其不稳定之时,第一批中国工人乘着“淘金热”的浪潮去往遥远的美国加州打拼自己的生活。到19世纪中期,美国就开始出现了中餐馆,这个时候的中餐馆只是为了满足当地的移民过来的华人们的需求,他们的中国胃适应不了美国本地的食物,再加上浓浓的思乡之情,中国餐馆应运而生。但是随着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大量中国劳工被遣返,中餐馆一下子没有了生意来源。中餐馆的老板们便开始考虑美国中部及东海岸市场,这为现在很多美国社区中都设有中餐馆的形势埋下了基石。中餐的味道也开始渐渐迎合美国当地人的口味,趋向于酸甜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式中餐”,美国人逐渐接受并且迅速喜爱上了这种中餐,而后来《排华法案》被废除,来到美国的华人又渐渐多了起来而且不再仅限于福建、广东两地,像湖南、上海、北京、四川等地华人来到美国也带来了各色各样的中式菜肴,中餐馆迅速在美国大街小巷崛起,美式中餐也逐渐成了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产业都开始实行国际化标准,很多国家也开始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中国独特的物质文化,如丝绸、茶叶等。而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兴起也为打上“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美国民众而言,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好,又实惠,可谓是物廉价美,这是打动顾客的基本前提,所以美国的民众都越来越喜爱中国产品。现如今一些中国生产商又有着充足的资金,能够进行耗资巨大的广告宣传,着力营造为客户所信赖的品牌,比如海尔,华为等企业都走出国门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制造正走入美国老百姓的方方面面。
得分在300分~400分之间的选项平均分布于各个板块中,在遇见的人板块中对应的分别是被领养的中国孩子,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中国同事和中国的交换生四个选项处于比较常见的地位。截止2016年,在美国有将近8万名被从中国领养的儿童,绝大部分都是女孩,因为在美国收养手续繁琐,且有“二次收养”的规定,这使得许多迫切想要孩子的美国家庭不远万里跑到中国去寻找机会。再加上现如今许多中国准妈妈瞄准美国的“出生公民权”,纷纷跑到美国去诞下自己的孩子来为以后全家获得美国国籍做准备,更加使得美籍华裔小孩的数量持续增长,与美国本地居民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根据2016年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 SEVP)季度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数量依然在美国国际学生中拔得头筹,除了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回国之外,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在美国发展,寻求更大的机遇。在上过的课程板块中对应的那一项为中学时上过的历史课,这不难解释,因为与中国中学的历史课有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一样,美国中学历史课也分成美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两个板块,中学时上过关于中国历史课程的人也就有很多了。在接触到的传播媒介板块中,得分最高的属美国电影中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和电视上关于中国的新闻这两项。中国文化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已经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像迪士尼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不仅将中国文化运用得出神入化,同时也为美国人揭开了中国文化的神秘面纱,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惊喜。而像近几年《变形金刚》等影片中也大大加入了中国元素,比如在中国取景,启用中国演员等来打开中国市场,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在美国眼里,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力的竞争对手,在各种世界局势中影响着美国的地位,“中国威胁论”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所以美国紧盯着中国的一举一动,电视中也充斥着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报导。
得分在100分~200分之间的选项基本上都集中于去过的地方,上过的课程,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活动这几个板块下。虽然近年来中国正大力宣传中国的风景,也吸引了一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但是对于整体人数来说还是渺渺。中国大力建设的孔子学院,虽然取得了好于预期的传播效果,但是对于大面积宣传的工作还有待加强,这也使得真正了解这一方面的人数较少。而对于文化产业,虽然在发达国家中发展得已经较为繁荣,但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几年国家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时间上的差距还是导致我们真正高质量的,能代表中国走出国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少之又少。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世界,选择以何种方式来传播文化决定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本文选择从探索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路径及其达到的效果角度出发,采用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并详细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发现:中国文化在美国传播途径中取得的传播效果最好的是中餐和“中国制造”的商品,居于其次的是遇见在美国出生的和被领养的华裔,学过关于中国的历史课程和电视上出现的中国新闻或是美国电影中带有中国元素,而传播效果最差的是曾去过中国旅游,接触到关于中国的文化课程,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第一,积极宣传中国美食,可以多拍几部如《舌尖上的中国》的优秀纪录片,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鼓励创新,未来以更优秀的“中国创造”来走向世界;第二,希望能联合世界各地的华裔来推动传播中国文化,在外国举办更加多的具有中国文化的优秀文化活动,如书法大赛,水墨画大赛,戏剧表演等;第三,大力推动中国风光的宣传,可以适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不但能在经济上能赚取利益,还能通过游客本身来向更多的外国人宣传中国文化。
参看文献:
[1] Shuyan, HE. Transmission and variati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US[D].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5.
[2] Patrick Kim Cheng Low, Sik-liong Ang.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2010, 1, 84-90.
[3] Hailey. 中国小孩被美国人收养后,是否有了更好人生?“害怕自己被扔回中国去”[EB/OL]. http://www.sohu.com/a/113447507_170104,2016-09-03.
[4]黄会林.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J].紫光阁,2014(10):76-77.
[5]黄小芬.中国热的冷思考: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D].中南民族大学,2010.
[6]朴率智.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研究——以留学生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6.
[7]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吴瑛,阮桂君.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J].学术交流,2010(10):201-205.
[9]王雅坤,耿兆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河北学刊,2013,33(3):208-211.
[10]徐颖果.美国语境里的中国文化:华裔文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9-42.
[11]杨威,关恒.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究——基于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5,38(10):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