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明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影视传媒系 116000)
视觉的超越与美学的重构
——3D电影本体个性化美学表达方式探析
何 明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影视传媒系 116000)
3D电影美学作为影视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美学方法来关照3D电影这一艺术形态。在电影产业发展与美学语境转换之中,探索3D电影的美学理论范式构建。关注其独特的美的特质和审美现象,从3D电影本体的个性化美学表达上可以凝练为:立体之美、拟真之美、奇幻造型之美。好似一把双刃剑,3D电影美学也同样有值得反思和制约之处。
3D电影;美学;重构;制约
随着3D影像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影制作者运用科技手段使受众观测立体效果画面成为了现实。3D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与科技双剑合璧的精神产品,突破了传统二维电影的平面化、边框感。其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呈现方式,迎合了强调视觉刺激与感官享受的当代电影艺术新趋势,催生了崭新的美学语境,延伸了电影美学的表现空间。无论是从其美学个性化表达方式本身还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感知方式上都有了质的变化。3D电影制作技术模拟人眼观察事物的过程,利用视觉差别和光学折射原理形成三维立体的活动影像。这种立体动感的多维图像,既可以凸出于画面之外,也可以深藏其中,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影视艺术因此呈现了崭新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有高科技和新技术的支持,3D电影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前沿性,但是公认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相对于3D电影创作,3D电影美学的理论还相当薄弱,形成了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局面。在电影产业发展与美学语境转换之中,3D电影的美学理论研究和范式构建值得探索。
3D电影美学作为影视美学的一个分支,它对影视美学的承袭体现在它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用美来解读和关照影视艺术本身,如果说传统的影视美学研究对象是二维的平面影像透视出的美,那么3D电影美学则强调了通过技术美来营造奇观化的视觉感受,利用有冲击力的画面和超常规的构图和造型来让观众流连在亦真亦幻的美的世界里。其立体、仿真、高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3D技术使得审美距离大大缩短,受众对影视作品的传统观看体验、接受模式、感知方式完全被颠覆,进而建立一个全新的触摸和感知立体影视美学的场域。这就是3D电影美学对传统影视美学的重构。
那么3D电影美学的涵义又该如何界定呢?它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又是哪些呢?笔者认为:3D电影美学作为影视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3D科技基础上的电影艺术之美,关注的是3D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所带来的所有美的特质和审美现象,它以美学方法来关照3D电影这一艺术形态。正如王国维说:“美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美是存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之中的,3D电影通过传媒形态及其表现形式的美,借助信息传播的视听效果形象地表现给受众,以唤起受众的审美体验。研究3D美学,受众在观看3D电影作品的审美活动本身和审美感受也应被纳入到研究范畴中。
苏珊.格朗说:“技术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机会,当它成为激发细腻描绘的诱因、成为抽象幻觉的第一个形式表达者时,技艺实际上已在培育着情感。”13D技术给电影画面的艺术表现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无论从画面本体美的表达还是从审美主体的感知体验来说,都是一种质的飞跃。笔者认为,从3D电影本体的个性化美学表达上可以凝练为三种:
“人类的眼睛在观察一个三维物体时,由于两眼水平分开在两个不同位置上 (约6cm),所观察到的物体影像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像差,由于这个像差的存在,通过人的大脑解析,使我们感觉到一个三维世界的深度,即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处,这就是所谓的3D立体影像重现原理。”2
立体影像的美学意蕴在于其对客观事物的三维呈现,使得影像画面在空间感上有厚度、有重量、直观具体。在传统的二维空间里,影像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变换和运动,受众在屏幕之外,影像在屏幕之上。3D电影作品将银幕上的二维平面空间延伸到了银幕之外,营造了画面空间中人物和景物所处的位置纵深关系呈现前后分层的视觉效果。当一个画面中的前景、主体、背景平面错落有致的呈现在眼前时,这与现实中人眼观察世界感知物体的立体感如出一辙,审美主体的临在感便自然形成了。此外,3D电影与IMAX屏幕的联姻使得美学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彰显,在这种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 IMAX屏幕上播放的3D电影,由于屏幕面积加大,观众的视野不再被局限在传统二维电影的小屏幕内,影视的边框被彻底打破,传统的受众与屏幕的固定视觉距离被重构,画面中的景物忽而就会从屏幕中凸显出来,甚至如若在眼前,这种美轮美奂的立体视觉效果带给受众强烈的心理震撼和新奇的视觉享受是前所未有的。接近甚至置身场景中的体验,比始终保持距离的传统观看体验更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身处在视觉传播时代中,视觉符号通过电视、电影、图书、图片等媒介每天与我们如影随形。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3摄影技术借助它的精密化学和工艺技术呈现了一个可见的真实世界,远远比绘画所模拟的现实更加具有真实效果。对于影视作品呈现的视觉美,作为“真实美学”倡导者的著名的电影美学大师巴赞认为“影像本身的真实性是美的”,他还探索出了一些有实践性的制造影像真实性的拍摄方法,如用镜头纵深调度和摇镜头来进行镜头的转换来保证空间的真实,用长镜头来客观记录完整的真实事件的连贯性。
如果说传统的影视视觉艺术注重真实再现,那么数字技术时代的视觉艺术则强调拟真。无论在视觉直观的层面还是在制作手段层面,三维视觉影像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二维视觉的差异性。在3D电影创作中高质量,高真实感的画面是其一大特色,在真实性上对事物本身的呈现都更加写实和逼真。可以说3D电影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无缝链接。
拟真和拟像在技术上追求视觉的真实感常常使观众置身于一个虚拟真实的世界中。这种虚拟真实的美在不同类别的3D影视作品中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如国内首部IMAX3D电影《龙门飞甲》这类由真实的演员表演,并直接用3D摄像机拍摄的作品,拟真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的呈现上。影片中的一些景物大部分是通过实拍而生成的,在拍摄过程中更注重场景设计的精细,画面细节表现更为细腻,在视觉上让观众觉得视觉真实和原像真实是趋同的。
另一类由传统的2D电影通过转制及特殊3D的技术处理合成的3D电影。以3D版《泰坦尼克号》为例,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介绍制作过程时说:“3D版是一个跨世纪的分享体验。在开始转制之前,我们先着手如何让影片更尽善尽美,所以我们清理每一个画面,处理得更加清晰动人,3D效果把细腻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在转换成3D的过程中有3000名计算机工程师,为此辛勤工作了一年以上。要画出每个物体,每个角色的面部轮廓,放进正确的深度位置,然后清理画面。要处理得精巧,看不出痕迹。要将整部影片转换成3D的版本,不是像变魔术那样的简单,我们要重新创造很多东西。我希望能打造出。你看到华丽又壮观的画面,会感觉身临其境就在甲板上,或者和捷克、萝丝一起共同经历这场生离死别。唯有这样视觉感官才能提升到另一境界,每个画面都当做艺术品来处理,每个画面都有加强深度的创意想法。”3D版《泰坦尼克号》在20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年的周年的日子强势回归,引发了重温经典的收视狂潮,再次创造票房神话,可以说3D技术制造出的拟真视觉效果功不可没。
相对于传统二维影视作品,3D电影把传统对现实本真依赖的还原化创作彻底解构,真正使电影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进入到仿真性的虚拟时代。真实感不是从窗口看世界,而是走出窗口去感知世界。营造一种视觉真实感,这种仿真和虚拟的高明之处在让于人们不觉得虚假和做作,反而可以把虚拟和现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源自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境界。
视觉奇观的营造是3D电影美学独有的表现方式。那些根据电影叙事被巧妙安排的“出屏画面”,如:飞来的子弹、飘落的花瓣、挥出的拳头、飞射来的剑、呼啸而来的列车……,在剧情的安排下,这些物体犹如真的以飞一般的速度至若眼前,观众下意识的闪躲和惊呼便完成了一次美学体验。
3D电影的造型在具体实践中,包括电影美术、电影摄像、导演总体构思中的造型艺术部分,乃至演员的外部造型等许多内容,它们构成了每一部作品的造型形式和造型风格。这种造型元素的设计要求电影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细腻的观察感悟力,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提炼。观众在创作者营造出的场面、布景、造型中沉浸欣赏,被不自觉的引入到美妙的审美意境中。如《阿凡达》中纳美人天蓝色的肌肤、柠檬色的眼睛。炯炯的散发着光芒的眼神、线条分明的五官轮廓、身体上涂抹着的虎形暗纹的原始图腾标记、纳美公主脖子上的祖母绿宝石,头上用草编织的头箍纳美人的蓝绿色皮肤……这一系列造型元素是对纳美人野性的灵感,魅惑的风格,独立的个性的一种视觉表达。这些造型体现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它艺术地再现生活,创造出更典型、更美、更有表现力的艺术的真实,以奇幻生动的视觉造型把观众带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更直接地诉诸观众的感情和思维。
3D电影呈现出了一个个立体、真实、奇幻的画面,使受众把观影体验从被动转为了主动。无论是从电影本体的美的个性呈现还是受众超强的参与感的审美方式来说,这些都是对传统影视美学的超越。技术的美和电影的美前所未有的结合起来,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同时,3D电影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其“符合当下电影的文化转型,它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奇观逐渐成为电影美学特征的主导推波助澜,并高度肯定了消费文化语境中人的审美主体地位。”4
好似一把双刃剑,3D电影美学也同样有值得反思和制约之处。3D电影过于制造震撼效果,强化感官刺激,而忽视叙事本身。观众走出影院,往往记住了一个又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却对电影讲述的故事了无印象。有学者如是说:“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古今各种媒介形式的变化一路走来,不是声音,不是文字,不是色彩,不是音乐,不是画面,不是视觉奇观,而是故事本身包含的与命运相关的、由各种行为关系构成的事件,是人与命运的抗争搏斗中产生出来的激动人心的力量。”5故事是电影之根,影像只是故事的一个载体,如果只注重画面新奇表现而忽视了叙事本身,就如植物缺少了根系,生命力便无从谈起。3D电影应该注重剧情合理、人物丰满、逻辑清晰,让技术服务于内容。把视觉的奇观、主体的审美享受、叙事的精准模式三者统一融合应是3D电影未来的美学追求。
注释: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2.陈凡,陈栩翔.3D电影高品质立体影像是怎样塑造出来的[J].现代电影技术,2012(1):26.
3.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156.
4.胡奕颢.3D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88.5.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0.
何明,女,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影视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