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2017-07-13 07:15:31杨亚稳上海大学2019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围墙人性化街道

杨亚稳 (上海大学 201900)

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杨亚稳 (上海大学 201900)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优美宜人的高质量城市生活环境。本论文以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科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人性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阐述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人性化设计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如何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创造出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学;人性化设计

一、城市公共空间及人性化设计概述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开放的共享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外部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停车场等,二是内部公共空间,如博物馆、购物中心、车站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静”与“终”的特质,也是人们停留下来,在其中进行活动时间较长的公共空间。现代城市中广场和公园的“迷你化”,便是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满足市民公共活动需求的见证。

2.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背景与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汽车的发展已经让城市呈现了“以车代步”的格局,大拆大建、网络盛行的的快速城市化运动导致了城市公共生活的缺失,人们不愿意出门步行购物,聊天交友,足不出户利用网络就可了解一切可以亲身体验的信息,所以现如今“宅男宅女”的称号可无谓子虚乌有。这样的结果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衰退。人们的活动减少,城市公共空间没有活力,为了配合商业的发展,城市规划了更大尺度的交通和商业,人们更依赖地铁公交私家车的出行,加速通过空间,却少了体验空间的过程。这就呈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没有小尺度的人文关怀。

二、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使空间为公众使用享受。人们常常看到的一幕——广场设计的一贯风格,外观简洁,经常和现代建筑联系在一起。可是人们却是拒绝这种地方,它不仅看上去荒凉,连个可以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人们在这种广场中不会发生什么行为活动。建筑师却很喜爱这种这种设计风格,因为这是设计创作的基础。但对于城市公共生活却是浪费的,城市的人们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样简洁的广场会对人们造成距离感,人们很少在没有和环境互动的空间进行自己的行为。同时城市公共生活必要的行为是在街道旁、广场、公园可以找到适宜的休息位置,满足老弱幼残等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这是人性化设计的根本。

三、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分析——以上海1316弄为例

1316弄是上海浦东新区南码头路的一条弄堂,位于齐河路与昌里路之间,呈东西走向。弄堂口往里约60米是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主入口,再往里是周家渡街道的各个居民小区,弄堂是学校和社区进出的主要通道。

改造前的1316弄,属于典型的的居住区级道路,宽度在7.5米左右。左侧2.5米是停车带,多为居民的私家车;中间3.5米是人车混行通道;右侧1.5米是人行通道,最初也是停车带,后周家渡街道为方便学生们进出专门放置了隔离石球,宽度勉强满足两人并肩通行。雨天高峰时段,上课的学生和上班的居民交错进出,撑起的雨伞占去了道路的部分空间,通行十分不便,弄堂变得异常拥挤,不仅缺乏舒适的步行体验,还有安全隐患。鉴于以上问题,2016年暑假期间,1316弄堂被准许环境改造,以给周边居民更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根据六尺巷的典故,学校围墙贴近1316弄的地方属于消极空间,具备退墙造园的条件,与原1.5宽人行通道结合,形成近300平方米的步行花园。退墙之后,无论校园内外,都具备了更合理明确的职能,空间也更为积极高效。新围墙改造成三段,分别为校徽墙、玻璃墙、校名牌墙。弄堂口的校徽墙是起到指引的作用,而且45度的墙体走向设计,让路口转角的的视线更为通透,也更为安全;中段近25米的玻璃围墙是情感担当,希望校园内外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校名墙是退墙造园过程中退让最大的部分,方便高峰时人流的集散。

为了争取更多的步行空间,旧的围墙完成使命后被拆除。当然改造前的老围墙也有其自身用途,设计师在原址设置了一组不锈钢镶边地灯,间隔1米布置,白天和晚上都能形成一条虚线,老围墙以这样一种方式得以再现。每当夜幕降临时,隔离墩坐凳上的小灯向路面投射出柔和的暖光,迎接归家的社区居民。老围墙拆下的建筑废料,也被重新回收利用,用于隔离墩坐凳之中。1316弄是一个发生在我们城市生活空间中最常见的情形,原来这个拥挤的、没有人性化设施的城市空间被改造成一个受欢迎的、成功的城市动态活力空间,改造后舒适的、融于自然景观的空间不仅成为周围居民聚会聊天的场所、更多的休息设施也方便了接送孩子的中老年群体。

四、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

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可能会更多的以人为本而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建筑、城市和谐相处的空间。比如社区和校区空间共享;界限弱化,空间呈现多种可能性;模糊景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等。

1.空间共享

(1)社区空间共享

现在很多小区都是封闭的,车辆要绕行,如果开放小区道路,公交线路会更便捷,有了方便的公共交通,市民就会减少开车,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鼓励社区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社区中心。

(2)城市公共空间共享

比如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利用问题,国外有很多具有复合功能的街道,除了基本的通行作用,在某些时段还可以用来举办活动或者提供商业服务等,这样的空间利用就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公共生活。

(3)开放式街区

现在很多地方搞的都是一些非常大的街区。大街区对社区而言可能比较好,因为它有一些资源支撑;但是对社会来讲,这些设施都被封闭在自己的社区里面,设施的共享性就会比较差。因此,开放式街区更加有利于城市的活力和魅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多样性的塑造。城镇格局遵循“五分钟步行”原则,比如日本的城市规划就是如此。

2.模糊景观、建筑、自然的关系

建筑、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不再是传统的对立的静止的状态,而是有某种互动的可能性。模糊空间内与外、层与层之间,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几何森林,也是一种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五、小结

纽约城市规划委员会主席阿曼达•博顿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说过:“公共空间可以改变你在城市中的生活,改变你对城市的感受,影响你在城市之间的权衡选择,公共空间的存在,是你选择居住的城市时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这样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一种人与人面对面观察、交往的理想场所,让人们获得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它所呈现的是细致周到的“侍者”形象,折射出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光芒。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玉莲,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高峰.界面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

[5]李岚.浅谈城市步行空间[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7-98.

猜你喜欢
围墙人性化街道
超越围墙
中国慈善家(2022年3期)2022-06-14 10:00:32
突然之间
散文诗世界(2022年1期)2022-01-13 13:08:43
热闹的街道
人性化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8
围墙的信念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热闹的街道
夏天的围墙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3
风居住的街道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