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分析探讨

2017-07-13 03:20陶永纯
运动 2017年19期
关键词:体质俱乐部体育

陶永纯,闫 生,刘 涛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分析探讨

陶永纯1,闫 生1,刘 涛2

(1.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20多年来由于其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其体质健康状况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所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应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这一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多份政策文件,国内各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在解决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上,首先,高校主管领导要引起重视,否则再好的课改方案也将难以落实;其次,要狠抓政策落实,严格执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形成稳定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要探索并完善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长效机制,形成的各项举措要常态化、制度化,具体措施的施行要具有延续性。

学生体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高等教育是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支撑的高校大学生数年来体质持续下降,其体质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及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1999-2011年国家和省部级共出台学校体育主要政策文件77份,其中涉及学生体质健康的有12份,政策出台之密集,其意义不言而喻。2007年更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七号文件也是我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有关体育的文件。教育部《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研究结果均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已连续25年下滑,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长期以来依旧没有改善,其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变得十分严峻了。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成为全国所有高等院校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各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而体育课程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对体育课程从指导思想到目标,从课程内容到形式,从课程组织到评价都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这次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这对于高校构建新课型和开展新教学模式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也对课程改革从政策和法规上给予了指导和保障,高校从这时起具备了可以自己设置体育新课型和课程的权利。

1.1 课内、外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主要施行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1.1 并列型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其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

1.1.2 三段型教学模式 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体育能力的提高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其教学组织形式是将高校体育课程分为3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

1.1.3 一体化型教学模式 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把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1.1.4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一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二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目前国内高校本科体育教学采取的多是一、二年级为必修,三、四年级以选修课或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最早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深圳大学(1994年),一年级为专项体育课,二年级为体育教学俱乐部,三、四年级则是选修高级体育教学俱乐部,当时开设的体育课程达16个项目之多。清华大学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为专项课,三年级为提高课,四年级为学分制的选修课,体育教学始终贯穿于本科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15年实施了本科体育教学改革,新生入学后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俱乐部班、专项班和身体素质班,根据学生的体质和其自身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分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为督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各高校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北京大学为落实早晚锻炼的打卡考勤制度,避免出现学生单纯刷卡而不进行实际锻炼,应用“APP-GPS”软件记录跑步轨迹作为考勤方法。

1.2 课程内容设置

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已经很少开设田径专项,多是以身体素质练习替代。很多高校除开设有适应大学生身心特征的体育项目外,终身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也占相当大的比重,终身体育逐步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清华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约52门,在内容设置上包含很多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毽球、藤球、空竹、秧歌等。北京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包括必修和公共选修在内共约36门,除传统的球类和武术项目外,还开设有曲棍球、棒垒球、地板球、高尔夫等。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已开设的体育课程共约41门,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包含了具有北方冰雪特色的冰壶、滑冰、滑雪、雪地足球等课程。

1.3 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由于过程评价很难量化,并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而目前国内高校体育课多是采取以结果评价为主,也就是以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例如,在考核方法上,北京大学在体育课程中将男生掌握24式太极拳、女生学习1套健美操和创编健美操方法作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还将游泳200m达标作为一项必修项目。清华大学最近出台新规,即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如不能达到标准,就必须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2 分析与讨论

在教学模式上,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最切合“三自”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高校目前所推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3种组织形式: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以体育俱乐部代替的课外体育及课内外一体化;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相结合。这3种组织形式中又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最为常见。当前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体育俱乐部开放性发展的组织形式。有的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只开设少数几个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丰富多样的需求。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都是每周开设固定的课时数,如1周1节或是1周2节等,其组织结构虽然看起来比较庞大,但是其计划性还是不够周密。很多高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由此造成了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体育的脱节,难以解决体育俱乐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此外,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评定、考勤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使用原来的教育手段,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尽管采用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另外,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教学模式选择上无论以何种教学模式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时,都要考虑到“层阶流动”问题,设计好“层阶跨越”的原则,避免出现“层阶固化”,使学生丧失进取心,导致学生弱化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避免千校一面,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开设新课型和课程时,不应照搬复制,但也不要简单否定,而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和引入。要依照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推动足、篮、排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间体育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遵循《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精神,推进“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建设,形成稳定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因此,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既要脚踏实地,也不能制订得太低。在评价方式上,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取成就感。对待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要狠抓政策落实,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文件要求,“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 50 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使测试的评价结果与学位、评奖、评优真正挂钩。

3 结论与建议

对于课程改革效果的评判,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1)主观指标,通过学生的反馈,即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及对运动锻炼是否提高了兴趣;(2)客观指标,即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学生的体质是否得到了提高,体质改变可以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对其进行评价。另外,课改后是否能摆脱大学4年当中学生体质二年级最好,然后逐年下降这个周期律也可以作为检验课改是否具有成效的一个客观指标。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多方面条件的保障,如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各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协调配合,否则再好的课改方案也难以落实。在提高学生体质问题上要抓住2个关键少数学生群体,一是本身就热爱运动的学生群体,要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体育弱势群体。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只能吸引一部分学生,很多高校在实行课改后,原来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空间,而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依旧无所谓。沉疴需用猛药,对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让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喜欢上运动,由被动变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再引导学生进而形成一种体育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的目标。要探索并完善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长效机制,形成的各项举措要常态化、制度化,不能朝令夕改,具体措施的施行要具有延续性,要避免出现人在政举,人走政息的现象。

[ 1 ]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 2 ] 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3 ] 介博.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J ].当代体育科技,2016(35).

G807.4

A

1674-151X(2017)19-07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9.037

投稿日期:2017-07-03

陶永纯(1969-),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质俱乐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