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半坡看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半坡”意象分析

2017-07-13 14:06谢雨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7
名作欣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半坡斯特拉深渊

⊙谢雨新[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087]

站在半坡看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半坡”意象分析

⊙谢雨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087]

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半坡”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认为,理解半坡意象不能忽视与之相对应的“山峰”及“深渊”意象,它的内涵是一种动态生成状态,而其外延则直接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相连。对于半坡意象的理解将有利于认识尼采笔下的超人形象,甚至尼采的整体思想。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半坡 意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想象瑰丽、内蕴丰富、意象众多的作品中,“半坡”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具有丰富性和可阐释性。本文将从半坡意象的塑造、内涵和延伸三个方面探讨“半坡”的深刻意义。

一、半坡意象的提出和塑造:半坡、山顶和深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集中讨论“山坡”意象的章节在第二卷《论人类的聪明》(曾名为“论冷静的理性”)一节中。

可怕的不是高峰,而是山坡!

人在山坡,目光向下,手则向上攀援。内心因为自己的双重意志而晕眩。

唉,朋友们,你们也猜到我心的双重意志了吧?

我的山坡和我的危险是,目光向着极峰,而手却要撑在深渊的边缘!

尼采对于半坡的讨论在《快乐的科学》中也曾出现:在《戏谑、计谋与复仇——德国韵律短诗序曲》的第六首短诗《世俗之智》中,尼采写道:

切勿留在平原!/切勿登临极巅!/于半高处看世界,/世界最显精彩!

“于半高处看世界”的另外一个译法正是“站在半坡看世界”。可以说,半坡所提供的意蕴空间已经支撑起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部分思想,甚至尼采的部分思想。但是通览全书,直接出现山坡、半坡、山脊的地方不超过二十处,与之相对应的一些概念,比如山顶(山峰,巅峰)和深渊却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在分析“半坡”意象时不能不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意象:高峰和深渊。

一般在提到山峰的时候,尼采喜爱用孤独的山峰、我的高峰、顶峰等词汇,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也正是在山顶孤独地生活了十年之后下山的。而在提到深渊的时候,尼采往往使用“我的深渊”“光的深渊”“鹰的深渊”等等。伴随深渊而来的往往是晕眩、痛苦、勇气、思考。山顶和深渊也往往作为对立的意象,在《查拉图斯特拉》中不断复现。

《论更高的人们》第4节中提到:“谁以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抓紧悬崖:谁就有勇气。”在第一卷《论阅读和写作》中也提到:“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剧和悲伤、严肃的态度。”而在《漫游者》中,尼采说:“时值午夜,查拉图斯特拉翻越海岛的山脊……”“你现在才走上自己的伟大之路!山峰和深渊——恰在此时成为一体。”通过前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尼采对“山顶”和“深渊”的描述过程,就是对“半坡”状态的塑造过程。

这三个意象的关系甚至符合尼采自身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体的认定。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追认,也许整个“查拉图斯特拉都可以视为音乐;——无疑,其先决条件就是能听出艺术的再生”。而同时尼采又认为:“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是从对抗中产生的。”尼采的文字繁复、自我指涉而又充满对抗性,但是却不影响查拉图斯特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通过这三个意象管窥《查拉图斯特拉》的文体风格,那么就是,尼采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用和它相关的、相反的或者处在生成状态的意象去描述它、渲染它、型构它。

二、半坡意象的内涵:一种动态生成状态

其次,半坡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状态。在第一卷《论山旁之树》中,尼采论述:

“你为何因此而惊怕呢?——人的情况和此树相同,

它愈想升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猛烈地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渊——向恶。”

“当我冀往高处时,我便要求坠落……”

《论山旁之树》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转折性的段落,主要讨论“旧与新”的问题。在这节中,青年人向上攀爬的力量来自于内心,可是脚却实实在在地踏向深渊,他并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面向新处的生成。

此外,在《七个印章》的第六节中,尼采也提到了半坡。

当我的道德是舞蹈者的道德,我常常舞动双脚,在黄金翡翠的狂喜中跳跃;

当我的恶是一种欢笑的恶,安于玫瑰花山坡和百合花丛……

当我的开始和终结是使一切沉重者轻盈,一切肉体变成舞蹈者,一切思想变成飞鸟:真的,这就是我的开始和终结!

因为我爱你呀,哦,永恒!

在《七个印章》的段落中之中,“开始”和“终结”的对立感更加明显,这种对立正如在《论人类的聪明》中所说的“向上”和“向下”双重意志的晕眩。尼采希望在这本书中讨论一种“可达到的最高的肯定方式”,这种人在半坡的尝试正是这样一种范畴,它是动态的、生成的、困难的状态。它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状态,也是一种自身需要一直保持警惕的积极状态。正是因为它有自反和对立的特性,尼采才更加看重“半坡”的这种状态。

三、在半坡上的人与“超人”

除了《论人类的聪明》,尼采还在一些地方提到这些处在山顶和深渊之间的人,比如在《论更高的人们》的第二节。

“哦,我的弟兄们,你们懂这话吗?你们惊恐:你们的心晕眩了吗?这里的深渊向你们张口了吗?”

“好啊!来吧!你们这些更高的人!现在,人类未来之山开始阵痛。上帝死了:我们现在希望——超人活着。”

在这里,尼采甚至直接把这种“更高的人”明确指涉为“超人”,而通过“晕眩”“深渊”等词语的对照可以发现,在这里对超人的描述和对在半坡上的人如出一辙。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书》里面追认了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自己的状态:“我来自小鸟从来都飞不到的高峰,我认得还没有人误入的深渊。”这种历经高峰和深渊的“在半坡上的人”或许就是尼采心目中自己乃至于超人的一个化身。

在“半坡上的人”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由于内在的“过渡状态”产生了密切联系。对于这种过渡状态,我们可以从在文本中非常重要的《查拉图斯特拉前言》第4节中获印证:

“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坠落。

我爱那些人,他们不知如何生存,除非他们成为坠落者,因为他们是过渡的人。”

尼采看重超人的过渡性质,正如书中《Pütz版编者说明》中提到的:尼采这个超人的设想,与其说具有拉丁文supra(超)的特征还不如说具有拉丁文trans(过渡)的特征。

当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种“过渡状态”的人不仅包括“半坡上的人”,还有“在正午的人”,“在半途的人”等等,这些人共同构成了一个“过渡状态的集合”。可以说,这种过渡状态也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重要表征。

综上而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半坡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而那些“在半坡上的人”身上往往具有过渡状态的特征。“在半坡上的人”的所有尝试和挣扎,都是一些在“理性的神话被打碎的时代重建价值的努力”。在《最寂静的时刻》中尼采提到:“我的话不能移山,我所说的话,还没有传到人类;我确已向人类走去,但尚未到达。”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虽然不知道这些在半坡上的人何时会到达终点,但是在尼采的话语中,他们总有一天会到达。

[1] 尼采,黄明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娄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尼采,汪培伦.第一本尼采箴言漫画:站在半坡看世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4]尼采,黄敬甫.瞧,这个人:尼采自传[M].李柳明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张庆熊.虚无主义和永恒轮回——从尼采的问题意识出发的一种考察[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作 者:谢雨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意写作。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半坡斯特拉深渊
深渊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悬崖勒马
卧室里的蜘蛛
浅谈仰韶文化彩陶纹样
箴言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
白鹿原民俗村
蜘蛛爬进了我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