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环境表达人物情感《刺客聂隐娘》影评

2017-07-12 09:52张淅妍
戏剧之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画面聂隐娘侯孝贤

【摘 要】分析电影《刺客聂隐娘》,总结透过光影处理、自然环境的声音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的电影表达手法。2015年亚洲电影中影响力最大,争议最大,口碑好票房差的电影,当属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影评人的一致高度评价,和低迷的票房、多数观众的反响,形成奇妙的对比。对于一贯有拍闷片之称的侯孝贤导演,这次出品的依舊是画面极美,台词极少的“闷片”。而侯氏电影的精髓,正在于无声的光影、景物与自然音,都在代替台词表达人物情感与内心,风景并不是简单的风景画而已,以无言发声,烘托渲染气氛、调和节奏,为赢得诸多赞誉不可或缺的关键点。

【关键词】聂隐娘;侯孝贤;光影;镜头运用;自然声;画面

中图分类号:J9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03-03

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赢得了最佳导演奖载誉归来的《刺客聂隐娘》,作为侯孝贤沉寂8年之力作,未上映前已经在各种评论中红了。在影评人们一边倒的赞誉之中,被称作可能是电影史上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第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侯孝贤的《聂隐娘》,种种稀有珍贵呼声前奏之下,最终却是惨淡的票房和大多数观众的不买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挑观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特点。看电影之前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读懂简单剧情背后的复杂故事。而对于画面细节:光、影、风、鸟鸣、暮鼓声的捕捉,也有助于理解各种人物心境,了解剧情发展。而缓慢的长镜头所表述的语言含义,同样需要细心品味思考。《聂隐娘》并非仅仅美丽的中国山水风光片,在如诗美卷中,还有个孤独和美好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故事背景

(一)唐传奇。裴铏在唐传奇中写了一篇千字小说,叫《聂隐娘》。这就是故事的原身。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锋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及夜,果失隐娘所向。在这篇故事的开头,提到了一个地名,魏博。魏博是哪里,这就牵扯到了一些历史背景。

(二)藩镇割据。唐肃宗乾元初,魏州寻置魏博节度。在唐代宗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773年,田承嗣出任魏博节度使。统治区域在现在的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这时魏博开始成为藩镇割据势力,也称为天雄军。建中三年,田悦拒命,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

田家势力在魏博一共传了五代。到田弘正(即田兴)归顺朝廷,十年后复乱,变更何、韩、乐、罗四姓,共传十世,有州七。

我们主要来看一下聂隐娘时代的田氏系统。田氏自承嗣至怀谏,四世,凡四十九年。田承嗣,(唐德宗)大历七年(773)为节度使。大历十三年(779)九月,卒,时年七十五;田悦,承嗣侄,受承嗣遗命继位。兴元元年(784)被堂弟田绪击杀;田绪,承嗣六子,杀堂兄继位。贞元十二年(796)四月,暴卒,时年三十三;田季安,绪子,继父位,年十五。(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卒,时年三十二;田怀谏,季安子,继父位。年幼,政不在己,为田弘正得政;田弘正,本名兴,承嗣堂侄,元和七年(812)入朝,降。忠于大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二十八日夜军乱,死。这里就出现了聂隐娘故事中的主角田季安,以及电影中露过脸的少儿田怀谏,还有田季安的叔叔田弘正(田兴)。

二、剧情梳理

(一)前情

朝廷为安稳魏博,将嘉信公主下嫁田绪。公主无子嗣,将田季安(六郎)视如己出。六郎与魏博将领聂虞候之女窈七青梅竹马,公主赐二人玉玦一对,默许成年后婚配之意。窈七十三岁时,有洛州刺史元氏带万人部来降魏博。因为田季安非嫡出,母亲身份卑微,为增长他的势力,嘉信公主决定让田季安改为迎娶元氏女,即后来的填元氏。窈七闻讯,内心难以接受,曾闯入元家(片中未交代为行何事),被侍卫所伤。于是这位邑仓司录事聂田氏——窈七的母亲与嘉信公主议定,请公主的胞姊,道姑嘉诚公主带走。剧中说为救窈七性命。与小说中相比,聂隐娘的离去与归来似乎更具有合理性,但也少了一些唐传奇的奇幻色彩,变得有了人间烟火的世情纠葛。她的离开与归来,因为爱恋,因为朝廷与藩镇的政治矛盾大背景,两位公主的和平使命。她的不杀也合乎常理。

(二)窈七/聂隐娘

五年后,道姑公主送回窈七,说是已经教成。观众都知道,聂隐娘此时剑术已成,回家是要刺杀魏博藩主,也就是年少倾心的六郎田季安。窈七在一番观察之后,结论是不杀。原因是子嗣年幼,恐怕魏博乱。其中也包含了田元氏和对元氏家族势力的担忧。但难免也放不下旧情。她的杀与不杀都合理合情,不像原文中,是田季安发现了这一位女刺客本领高强,派她去行刺对头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但聂隐娘觉刘通鬼神之能,能为甚于田,反弃田投刘。剧本比起小说,人物的情义感和侠义精神增强了,合理性也增强了,这可以理解为导演对观众情感疏浚的和解。

(三)田元氏/精精儿

原著中是没有田元氏这样一个让一切情节导向合理化的角色的,只有刺客精精儿。由于聂隐娘的背叛,田季安派了精精儿去杀聂隐娘,但精精儿技不如人,反被聂隐娘所杀,用药化作一摊水。这样的设定突出了聂隐娘的神乎其技,不但剑术更高,还擅长玄幻之能(如她与丈夫的座骑为两只纸驴)。电影中精精儿戴着金色面具,一次出现在庭院中,观察聂隐娘(在儿子遇黑衣女子之后)。一次在林中与聂隐娘对决,结局精精儿败,面具脱落,二人离去。精精儿代表着元氏势力,暗中侦查田府中一切动向,与聂隐娘对决,又是常情化处理。

(四)空空儿

空空儿在原著中也是田季安派来刺杀聂隐娘的。妙手空空儿神术,人不能窥其用,鬼不能蹑其踪。聂隐娘是打不过空空儿的,不过她知道空空儿的脾性,心气高,一击不中,飘然千里。所以聂隐娘利用空空儿的性情,使主公躲过一击,逃过一劫。空空儿在剧中写成一位擅长术法的异域僧人,与元氏一脉甚有牵连,田季安的父亲田绪、田季安的爱宠瑚姬都被他的小纸人所害。而聂隐娘救了瑚姬,也显示出她在术法上可以抵敌空空儿。

(五)道姑/嘉诚公主

将原著中的尼姑改为道姑,恐怕是觉得道家离凡间烟火更近一些。身在山中,心系政治漩涡。道姑一身白衣,并未超凡脱俗,思考的还是天下大事,朝廷安危。道姑将玉玦托人送回聂府,也有要聂家与聂隐娘决绝之意。聂隐娘两次忤逆道姑师命,理由皆是人情。第一次是刺杀大僚,见小而可爱,所以未下手。道姑回复:下次先断其所爱。第二次是片末,恐杀田季安,魏博必乱。道姑回复:是你放不下人情(道心未坚)。道姑作为公主,出家伴青山松风,心中杀伐决断,亦是道心未坚。若其心坚,何必过问世事,刺杀官员。

(六)磨镜少年

一日有淬镜少年至门外,聂隐娘说此人可以为吾夫,就嫁了。而其夫除了磨镜,再不会干其他事,原文中二人是靠聂隐娘父亲供养。使人读了心中满是疑惑,为什么聂隐娘要选这个么个什么都不会的夫君。电影里将情节合理化,磨镜少年林间偶见聂父与田兴途中遇刺,虽身手平平,然见义勇为。而后带聂氏父女及田兴回村养伤,笑容甚是阳光,令人心暖。故而聂隐娘答应送其经新罗回乡。情节调整过后,无论最终聂隐娘只是送磨镜少年去港口,还是相携终老,他都是个温暖而合理的结尾,也是全剧的一种希望之光。

三、光影声表达

(一)黑白篇

1.一击夺命。开场是阳光下两只驴,悠闲地吃草。这可能是聂隐娘和道姑的座骑。原著中聂隐娘骑的就是驴子。镜头缓缓摇过,道姑在光影明暗中授命聂隐娘,刺杀大僚。聂隐娘无语,鸟鸣在远处,风声在远处,马嘶在远处,隐娘在林间,树影打在脸上,不易被人察觉的暗处。主观视角的中心总是大僚,及至飞身一击,一击毙命。大僚的身影模糊,倒下。大僚倒下的一瞬间,世界明晰起来,一切声音都突然清晰扩大。观众所感受到的是聂隐娘的感官世界,刺杀前耳目心只有大僚,大僚死,世界万物归来。木叶沙沙,阳光闪烁。远处风狂,近处枝静,也像聂隐娘的心,不为大僚之死动分毫。开篇简短,表明聂隐娘技艺高超。道术已成。

2.未忍下手。很长篇幅展示第二位目标陪小儿戏耍细节,从蝴蝶,到皮球,小儿憨态可掬。观众所看到的画面,即是聂隐娘的视角。镜头一转,隐娘在梁上,无声无息,作行刺前的观察。隐娘从梁上飘然落下,走至大僚身边,其间大僚并未察觉,隐娘随时有取他性命能力。及至走到大僚面前,闭目小憩的大僚见到刺客,先将怀中熟睡小儿轻放到榻上,而后举剑掷之,从大僚的一举一动中,皆能看到对幼儿的疼惜。聂隐娘举匕首隔开飞剑,转身离去。此篇说明聂隐娘道心未坚。

3.刺客之心。第一次在电影院中看完《刺客聂隐娘》的时候,心中最大的感触是:这不是一个刺客的故事。她的心一直是柔软的初心,所以不能算作一个刺客。这也是唐传奇中原著不具备的悲怆感。在唐传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奇幻故事,看不到感情。但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个个孤独的内心,片里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尤其以聂隐娘为首。她不肯放弃自己柔软的初心,剑术带给她一个坚硬的外壳,和无法诠释的孤独。聂隐娘以大僚小儿可爱为由,复命未杀。道姑判其道心未坚,继而令其刺杀表兄田季安。道姑从初始就当知,这是一场历练,隐娘可能完成使命炼就道心;也可能继续初心,违背命令。

(二)背景声

1.鼓声。在接得任务之后,观众和聂隐娘一样,把握不住决心。一声一声的鼓声,带来暮色昏鸦护城河的画面,一声一声暮鼓打在心上,打在观众也打在聂隐娘的心上,是对决绝之心的加持,也是一种苍凉的晕染,人世便是如此孤独悲戚。在昏鸦缓缓游动中,仿古体的篇名《刺客聂隐娘》出现在画面上。英文片名只有刺客而已,这就是一个刺客的故事,虽然以唐传奇的聂隐娘为外衣,但早已换了整个内核。暮鼓声开篇,聂隐娘的母亲对镜理妆,一切都是日常。苍头平静的报出道姑送归七娘,一切人物的静中,波澜暗潜。

2.琴声与埙声。聂隐娘在全片中均着一袭黑衣,一簪束发于顶。唯独方回家时,沐浴后更了母亲年年备下的新衣。在窈娘沐浴时,穿插着母亲抚琴的画面,琴音乱如母心。背景是曾经一夕之间全都萎了的白牡丹,华贵、洁净,作为嘉信公主的代表。母亲讲述青鸾舞镜的故事,窈娘换上新衣华服,面上无限悲戚。背景乐由代表母亲内心的纷乱琴音换为代表窈娘背心悲鸣的呜咽埙声。白牡丹在风中摇曳,背景不再有阳光。所有人都知道从前的平常日子不复有,从此是舞镜青鸾,每个人的无奈与孤独只有自己心知。

3.风声。风吹庭幔翻动,鸟鸣。窈娘给祖母请安,祖母似乎已经忘记孙儿失而复得。母亲讲述往事,释怀窈娘之心。这一段长长独白,看似仿文言,实为白话,应是导演考量为使观众理解,而改写的,稍嫌不伦不类,容易使人出戏。风声鸟鸣,衬托出平和环境。母亲娓娓道来,嘉信公主故事,也为劝诫窈娘行动,可再考量。窈娘听玉玦事,无声掩面,是仍未放下恋慕六郎之心。

(三)人声

1.百官之声。一场庭辩,以众官之言,讲述朝廷与魏博背景关系。表明田兴、田季安背离的观点立场。既交代了为何代表朝廷力量的道姑公主要杀田季安;也交代了为何田季安要流放田兴,田元氏要杀田兴,聂虞候要护田兴,聂隐娘要救田兴。朝廷派和藩镇派的各位都以表明站位。场景末切换镜头:聂隐娘于梁上。前所看所听都是聂隐娘的视角,这是她的观察,她要行刺的因。但下一个场景又是田季安同小儿玩球。聂隐娘再次看到嗣子年幼这个点。

2.田元氏之声。小儿园中蹴鞠,田元氏华服而过,发现窥视的聂隐娘,使人逐之。聂虞候因而发现女儿为刺杀田季安而归。田元氏向田季安告知聶隐娘事,托词幼子所见,以掩自己时时留意观察之实。长镜头摇过林间,是精精儿的视角。田元氏换装亲查,聂隐娘的来路、去路、目的。田兴知被贬,装中风仍被识破。

3.瑚姬之声。暮鼓,依稀鸟鸣。恍惚的人影,主观视角为聂隐娘躲在幔帐后。瑚姬等待,田季安至,谈论黑衣女子及朝事。窈娘留玉玦,为示绝心。田季安与之交手,败归。鼓声急。田季安与瑚姬讲旧事,讲给瑚姬听,也讲给帘幕后的窈七听。瑚姬一句替窈七不平,向田季安显露自己不同于田元氏的纯真与柔软。也是她得以专宠的手段与心机。为日后窈七救她埋下伏笔。

4.田季安之声。聂虞候回报田兴中风,田季安听完即答:假的。田季安发配田兴去临清,特意来告知妻子:活埋之事不可发生。并唤出帘后密听之人。田元氏聊起黑衣女子事,田季安只回:你耳目灵通。三处发声,简短,一针见血。显露出田季安的聪明,然而许多事他无力施为。将士中的亲朝廷派,不能团结一心;元家的势力。使他处处擎肘,难成其事。

5.田元氏心声。田元氏梳妆,听闻夫君到来,内心有喜,不露于色,只唤下人将孩子们带出来见阿爹。无非是想多一个留住丈夫的筹码,留住他的心多一分,留住他的人多一刻。可是她失败了,夫君只是告诫不可途中暗算田兴,也表明从前旧事他都心知。田季安转身离去,田元氏抛出黑衣女子话题,然而田季安也只淡淡回复,并无意与她深谈。或许田元氏的耳目已经告知了她田季安与瑚姬讲窈七的故事。毕竟连鸡血伪冒月事这样的私密之事都能查到,可见埋在瑚姬身边眼线之深。又之黑衣女子夜袭,怎么会不知道那一段对话呢。然而田季安丝毫不想把窈娘的故事与妻子相谈。田元氏无奈地挤出一个微笑,背对丈夫離开。对镜梳妆依旧,每一支细细插上的发簪,缓缓戴上的耳坠,那稳稳的动作都像一种决心。远远鼓声,田元氏不动声色,心意已决。

(四)风、鸦声

飞鸟苍山,风,阴。送行多了一丝不祥肃杀。空空儿的背景是寒鸦鸣。蒋奴两个使命,明面交代侍卫追杀田兴。暗地暗示空空儿处理瑚姬身孕。

(五)阳光

磨镜少年见义勇为,密林中自带阳光出场。聂虞候默默目睹女儿相救。一行人穿过山洞,此处犹如世外桃源的描述,洞外别有世界。远山夕晖麦黄,一别杀戮世界,处处美好乡村田园风光,有童稚耄耋村妇,是别于深宫的温暖。聂隐娘虽然因为剑术救了父亲性命,但聂虞候开口,说的是后悔道姑带走聂隐娘。比起自己性命,聂虞候更希望女儿过温暖的俗世生活。黎明山水长卷,飞鸟起落树梢,隐娘见此景也会动归隐之心,在听过父亲的表述之后。阳光照进白桦林,聂隐娘脚步稳健,迎精精儿。精精儿望树梢,寻找聂隐娘踪迹。比剑无声,耳中只有剑,心中只有对手。精精儿败,面具裂。聂隐娘回村,磨镜少年跟在身后。他知道她的能力非自己所及,知道她负伤。要去为她疗伤,要她卸掉坚硬的外壳。聂虞候默默看着这一幕。聂隐娘讲青鸾舞镜的故事,讲嘉信公主,也讲自己。讲給父亲,说自己不能回头;讲給磨镜少年,说自己不能柔软;讲給自己,说自己必须继续。

(六)乐音

原著说田季安沉迷酒色乐舞。场景切回魏博宫中,田季安与众官夜宴,亲自拍鼓,与乐姬共舞。空空儿做法,庭院沉寂,只闻蝉鸣。胡琴声渐促,众乐姬归,瑚姬中邪。惊散,聂隐娘从暗影中至,救瑚姬。田季安勿逐击聂隐娘,聂隐娘只告知瑚姬有身孕。此处聂隐娘也多加一分不杀之心。杀田季安,魏博必乱,这是聂隐娘的观察,通过田兴事与瑚姬事,通过精精儿与空空儿。

(七)乱音

田季安问责田元氏。田元氏气定神闲,以众子为恃。聂隐娘看到这一幕,也明白若除去田季安,田元氏及背后的元氏势力仍为大敌。朝议众谏,田季安难反。

(八)云雾

云雾绕山,道姑站在山巅,不再在道观中。聂隐娘复命,以自己种种观察,做自己判断。而与道姑论断相悖,道姑断其仍念旧情。聂隐娘叩别而去,道姑战之,不胜。初始一黑一白与道姑同在一个画面中,继而渐行远,虽镜头摇动,道姑移出画面外,移出聂隐娘的世界。

(九)笛音

羊圈中羊群沐浴阳光,预示回归田园风光。又有白桦、村舍、远山、炊烟。隐娘来送磨镜少年去新罗。

四、结语

无论她真的陪他同行,送他离开;还是与他同行,相携终老。隐娘的心已归来,伴随高调的笛音,回到山水人间的平常。画面落在远山枯草矮树的温暖之中。这一个刺客终不成刺客的刺客故事,留给剧中人剧外人一片柔软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唐传奇——裴鉶《聂隐娘》。

作者简介:

张淅妍(1983-),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院,影视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画面聂隐娘侯孝贤
“宿主”与“蛔虫”
侯孝贤影像中的帮派江湖
身份的瓦解与重建
——从《刺客聂隐娘》看侯孝贤的“归去”主题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22年了,她才是侯孝贤背后的女人
从《刺客聂隐娘》到大九湖湿地
从唐画宋摹本中说聂隐娘
聂隐娘,她不该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