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强?
摘 要:《非凡匠心》是北京卫视的一档主打传统“匠”文化的节目,由张国立作为引领人,讲述两代匠心精神的碰撞与传承。从“匠人”到“匠心”,再直击“人心”;从“演播室”走向“民间”,宣扬的是一种“静与慢”。那些老艺术家们带给观众一场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的享受。本文将以《非凡匠心》中徽州木雕一期为例,从内容与形式论述《非凡匠心》的匠心精神与独特魅力。
关键词:匠人;匠心;《非凡匠心》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14-02
一、引 言
在纷繁复杂的综艺节目中,《非凡匠心》并不是唯一的文化综艺节目,与《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碰撞将这类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推向高潮。《非凡匠心》是一档主打传统“匠”文化的节目,由张国立作为引领人,讲述两代匠心精神的碰撞与传承,每期都会邀请一到两位明星嘉宾参与和见证两代匠人的“匠心”文化底蕴。在快节奏、浮躁、爆米花充斥人们生活的同时,这样一档宣扬“静与慢”的节目出现在观众视野,那些老艺术家们带给观众一场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的享受。观众不仅在致敬真正艺术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在这场艺术盛宴中感悟人生,感受独特的“匠心精神”。本文将以《两代大师施展雕刻绝技》一期为例,论述节目所传递的“匠心”以及节目特有的形式。
二、从“匠人”到“匠心”
《非凡匠心》——两代大师施展雕刻绝技,这一期主要讲述了两代木雕艺术家合作融合传承的过程。王金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徽州木雕手艺的代表人物,90岁的老艺术家怀着对木雕的喜爱七十四年只专注于一凿一刻的执着;而现代雕塑艺术家马文甲作为新写实派木雕代表人物,以刻画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虽然同为木雕,但是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雕刻风格,在一期节目中得到很好的融合。
在《非凡匠心》的发布会上,北京电视台副总编徐滔用三个“因为”揭示这档节目背后的意義——“因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国工匠心手相传的智慧结晶;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匠心永远是衡量标准的尺度;更因为越是置身娱乐时代的喧嚣,我们越是怀念工匠精神的专注。”这档综艺节目观众在视觉的奇观中,收获匠心的内在体验,在诙谐幽默中品味“慢工出细活”的古老真谛。从匠人,到匠心,再直击人心。90岁高龄的艺术大家,在这样的年龄中还坚持木雕,他说自己上午木雕,下午休息,有人打麻将就打会麻将。这位大师不是传统想象中严肃的大师,他给观众的感受是亲切和蔼,但又不失严谨态度的一位老爷爷,黄国伦的雕刻作品比较粗糙,他会直接指出,他说这是实事求是。诙谐不失严肃,这可能就是老艺术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他的认真、执着、专注、严谨,对于木雕的那份喜爱直击人心。在观赏的同时感受艺术家的“匠心”,反思自己,领悟人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欣赏者自觉自愿被这种“匠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所打动。
“匠心”精神也是一种传承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工匠艺术本就是传承的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匠心”也随之传承下来,老艺术家有的那份执着在青年艺术家身上同样体现:马文甲,作为新时代的木雕传人,在他的身上同样感受到那份对木雕艺术的热爱。王金生大师所做的徽州木雕那种古色古香有着中国传统色彩的雕刻艺术——那一座座亭台楼阁,五百罗汉栩栩如生,还有那件历时两年之久的《清明上河图》,每一个刀痕都代表了这位大师的心血,蕴含着中国古典所特有的美与内涵;具有现代特色,深受年轻人喜欢的马文甲所雕刻的现代艺术——衣服、信封、还有残破的纸箱,这些既写实又抽象的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出现,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眼睛,使本来有生命的木头鲜活起来,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也包含了一种对于雕刻艺术的热爱,一种情感蕴含其中。两代匠人虽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却怀揣着对木雕的同一份情感,产生出跨时代的化学反应,带来了1+1>2的效果:王金生老先生的山水亭台楼阁和马文甲青年艺术家的抽象纸盒出现在同一块木板上,这是一种跨时代的相融,使古典赋予了现代美,现代中夹杂着古典韵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交织与碰撞,不仅是两代匠人的传承,更让不同的观众乐在其中,在享受这两种美交织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匠心”的一种深度了解,感受现代与古典的融合,像节目所说的这是“尘封的东西被撕开,传统不被忘记。”这就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也是娱乐节目应该肩负的使命,传统应该被感知,甚至被传承,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体会古典与现代融合之美。
综艺节目在传承匠心精神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认知功能。所谓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1]”在徽州木雕这期节目中,观众对木雕的知识有所了解,平时看到的无论是建筑上的木雕还是工艺品的雕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都是匠人经过长期的学徒生涯,每日做着重复的工作,才会有眼前的精美作品。仅是一朵简单的花,就得经过三个小时的雕刻,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
1.打胚:首先刻出图案的四角,再用平刀刻出四边(纹理)
2.打线:根据图案刻出花苞内轮廓 刀的尺寸配合线条的弧度
3.敲粗胚:去掉多余的部分,留出图案
4.分层次:把叶子与花瓣之间分出高低层次产生立体感
5.细雕之开经络:把花的花蕊叶茎的纹路按照原稿刻画突出出来
6.打磨: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
每个步骤,每个刀痕都体现着匠人的艺术创造。在一秒秒专注下的“慢”与“静”中,在敲敲打打的木锤声中,在淡淡的艺术味道之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理解这份独特的“匠心精神”。在这个浮躁和快节奏的环境下,“静心”与“专注”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可是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在慢放的节奏中体会还有一些东西不仅能安身立命,还将继续传承并影响更多的人。
《非凡匠心》这一档综艺节目中,各个行业的老匠人老艺术家的“匠心”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非遗认证的第五代锔瓷传人“王老邪”,这种频临失传的锔瓷技艺将残缺变为一种美;琉璃大师张毅和杨慧珊的琉璃工房,体验将中国琉璃工艺推向世界的古老技艺;“美猴王之父”严定宪凝结在动画片一笔一画中的匠心匠魂······这些匠人身上的那份“匠心”的难能可贵,在迷茫的生活中感受这份“静”与“慢”的艺术,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演播室”到“民间”
《非凡匠心》这期综艺节目,不再停留于演播室中传播传统技艺,而是走向民间。明星与普通“匠人”同吃同住,带领观众走进匠人的生活,一改以往在演播室中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那种“倾听”关系,(所谓倾听“基本上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型的,因而也带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和强制性的接受状态”)[2]。这种独特的节目形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这档节目中,虽然有明星嘉宾作为引领人,但是明星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众星捧月,而是亲自动手,在匠人面前以一种低姿态的“学徒”身份去向普通“匠人”学习他们身上的独特技艺。从锔瓷到旗袍,从琉璃到木雕······都是一个外行人去学习一门新本领,会被锤子砸到,会被针扎到,会因为做得不好被“老师”批评,在徽州木雕这期中,黄国伦做得不好就会被老艺术家明确指出,而张国立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高兴地如同儿时被表扬一般。在节目中明星已不再是明星,他和大众一样,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姿态,接触各个匠人,学习各种技艺,会为了赞扬而高兴,也会为了批评而沮丧。明星的低姿态不仅使节目更加亲民和大众化,也缩小了普通大众和明星的距离。
第二,节目在传播传统“匠心精神”的时候“不忘本心”,牢记作为娱乐节目的趣味性和娱乐功能:“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经历去投入新的工作。[1]”娱乐不等同于低俗,可以让人们感到心神愉悦获得休息便可以说是一种娱乐。不否认,在这个电子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综艺节目过于娱乐化,“浮躁”“油滑”“庸俗”为娱乐而娱乐,就丧失了综艺节目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舒心享受。《非凡匠心》这档节目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合,明星的插科打诨,剪辑字幕的趣味性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一档大众性的节目。在徽州木雕这一期中,一边是张国立跟着老师父认真学艺的场景,一边是黄国伦拿着喇叭“寻找”张国立的喊话过程,这两段平行剪辑,交叉进行,观众在感受严肃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被黄国伦的“搞笑”所逗乐,跟着画面徘徊于雅与俗之间,使身心得到放松与满足。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赏兴趣。
《非凡匠心》用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一反明星的常态,将节目的主角变成普通的“匠人”,地点转向“民间”,不再给观众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让观众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
在这个利益驱使的社会中,收视率成为了各大电视台所追求的重要因素,综艺节目的大量引进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创新,一味地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只会让节目的质量越来越低。综艺节目是主体与客体的統一,节目的质量低下,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低,将会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综艺节目失去了本应有的社会功能。在《电视艺术学》中,高鑫特意强调了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中要关注“观众意识”,“应力求健康、朴实、高雅、精萃。[3]”《非凡匠心》另辟蹊径,匠人所创造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作为承载这些经典工艺的综艺节目需要观众细细品味,理解节目所带来的深刻意义,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提升观众的内在素养。《非凡匠心》这档节目在传承两代匠人精神同时,感悟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也是让制作者和观众反思,在众多综艺节目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创作更具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使得综艺节目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出来,观众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 高鑫.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