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
不少学生将高中物理学习总结为四个一: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其實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所致。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即引导学生学会用已学知识,自主地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所以,日常教学,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地掌握所学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学情,适度推进,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才能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指导“三读”,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所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是学生自主提高学习能力的必由之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方式有课前预习、课堂研读和课后研读。
1.课前预习。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先拟出预习提纲,结合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习中,学生粗略地感知教学内容,弄清知识点,找出重难点,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交流中突破、攻克难点。既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精读。课堂精读,就是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以齐读或默读的方式边读边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而深刻理解、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要注意的是,必须精读细抠,才能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精读时,若遇疑难,一定要反复推敲:为何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呢?弄明原因。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课后研读。结合课堂笔记,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每学完一章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笔记进行研读,及时归纳复习,以“树形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每一章节内容,以便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加深理解,形成能力。
二、指导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物理感性认识的源泉。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并掌握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
1.要有主次。观察前,我们应出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
2.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必须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逐一仔细观察。
3.要思考。如观察力的合成,大小一定的两种分力合成时,它们的合力随它们间夹角的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观察中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方面举足轻重。实验有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教学实验,还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里暂不做深究。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中的“想一想”,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自主解疑,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逆向思考。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又不产生其他变化。”模糊之处在于没有提出与否定描述相对应的正向的肯定的描述。依据第一种描述“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变化”,可知相对应的方向是热量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输;则第二种方向的准确表示为:“高温处吸热,热量用来做功和散发”,应提炼为“热量用来对外界做功”。那么,第二种表述就可改为:“做功的能量可完全转化为热能,但吸收的热能不可能完全用来做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正反两种方向就很明确,便于学生理解,还能为进一步讲明“两种表述所表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五、科学记忆,提高效率
记忆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活动,要提高记忆效率,就要讲究记忆方法,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科学方式能缩短记忆周期,牢固贮存知识信息。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也就帮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智慧的仓库”。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某些知识时,可随时供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忆:
1.理解透彻,记得牢。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练,记得快。教师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受力分析中一般可总结为“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分析摩擦力,再画电磁浮”。
3.反复强化,记得准。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六、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解题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认真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总之,阅读、观察、实验、思维、记忆、练习等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创造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情境,就会使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才能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