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霜+杨涵宇?
摘 要:网络符号表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便利人们的交际,同时展现着个人特色与魅力,成为使用者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图像符号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基于表情包自身特点与发展态势,探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用表情包进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从而进行自身形象构建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表情包;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78-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纯文字交流到现在的读图时代,图片成为了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情包得以迅速地成长[1]。“一言不合就斗图”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青年人身上更为突出。表情包自身充满着幽默戏谑性,在热门事件或特定情境下,这种解构了的表达方式不仅能表达出使用者的强烈情绪,且其背后寓意时常一语中的,形式的草根性与话语表达的力量性的结合,时常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2]。大学生尚處于校园学习阶段,还未拥有像社会人士一样的权威发言权,好笑好玩却不乏力量性的表情包,不仅可以用做日常交流,还可作为对热门事件及现象的发声工具,自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以南京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结合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回收有效率为93.5%。
有效问卷中,男生447人,占有效问卷的43.48%,女生581人,占有效问卷的56.52%;大一年级占13.62%,大二年级占18.39%,大三年级占25.88%,大四年级占19.55%,研究生占22.57%。被试样本其他基本信息见表1:
说明:数据来源于笔者于2017年2月发放并回收的《大学生使用表情包对自我形象构建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
由表2可知,在参与调查的1028名大学生中,有952人有使用表情包的习惯,所占比例为92.61%;有76人没有使用表情包的习惯,所占比例为7.39%;有869人喜欢表情包,所占比例为84。53%;不喜欢表情包的人数为22人,所占比例为2.14%;有137人对表情包持无感态度,所占比例为13.33%;有658人将表情包作为文字辅助,但沟通离不开表情包。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表情包持喜爱的态度,且自身有使用表情包的习惯。
2.大学生群体的使用表情包的偏好
说明:数据来源于笔者于2017年2月发放并回收的《大学生使用表情包对自我形象构建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
由表3可知,在参与调查的1028名大学生中,有428人最喜欢使用的表情包类型为视频截图系列表情,所占比例为41.63%;有379人使用表情包的偏好为恶搞类,所占比例为36.87%。由表可知,最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表情包类型是社交媒体时代发展起来的充满恶搞性质的视频截图类型表情包。大学生们热衷于自己在视频中截取一些夸张的人物表情,进行艺术再加工。
3.大学生群体对表情包的态度
由表4可知,在参与调查的1028名大学生中,有843人会根据聊天对象的不同而特意选择或改变自己表情包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为82%;有446人在意自己表情包的使用习惯会影响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所占比例为43.39%;有652人的表情包使用是个体自我形象管理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为63.42%;有365人在面对现实交往时,现实个性没有表情包构建的网络个性那样洒脱自然,让其有些尴尬并略感压力,所占比例为34.63%。由表5可知,35.8%的人同意在现实交往中,自己没有表情包展示的那样洒脱欢乐,让其有些尴尬这一说法。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有意识地将表情包作为自我呈现与表达的符号,从而进行自我形象的构建;且表情包构建的使用者的网络个性与现实个性有所出入,产生了人际交往中的隐形冲突。
二、大学生表情包的使用与自我形象构建
(一)认同的获得
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考察人与人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交流。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我们得知人际交流中,准确理解对方意味的前提是交流双方有着共通的意义背景。相较于文字,更迭速度极快的表情包对共通的意义背景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使用表情包时,参与调查的1082个大学生中,44.84%的人认为表情包与文字相辅相成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味(如表4所示)。
网络情境对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和“符号人”的出现使得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具有了全新的意义[3]。沟通双方进行符号交流的最终目的除了交换彼此的信息,更多的是获得认同。在互动中获得肯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饰自我形象,期望获得对自我的认同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认同。相较于现实的交往空间,虚拟的网络交往平台使得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可能去调整、修饰自我,以期呈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对一个人形象的认知并不是在深入理解他的所有信息的基础上,而是根据有限的片段信息推断出的。因而在利用有限的符号信息进行交流互动时,人们有更大的空间去控制在他人心中自我印象的初步形成。表情符号给了双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其意义也可进行多样化的“解释”。大学生群体根据自我所需选择性地使用符号,在互动中获得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基于表情符号的互动过程使自我形象的构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符号的“表演”
网络平台的虚拟社交也是一场“表演”。大学生群体在使用表情包时并非是被动无想法的,而是充满着创造性与掌控欲,利用表情包进行着自我表达,根据不同表情包类型在不同情镜下选择性地使用以构建丰满而个性化的自我形象。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我们可以解释大学生群体面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类型表情包的行为。网络虚拟社交空间中,人们会预设自己的网络形象,网络一切状态行为都在为符合或巩固加强这个预设形象的前提下进行。表情包作为“表演”中的道具,在虚拟空间中,弥补了交流的“不可视”性。人们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情包表达自己此刻的心绪状态,再现自己的表情以及自身的形象特征,针对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的沟通对象,使用风格各异的表情符号,以此展现的多样化的个人形象。充满“表演”性质的表情包符号成了人们进行自我形象再现或再构建的工具,完成“符号自我”的剧演。
(三)自我的反省
我们可从大学生表情包使用习惯窥探其个性,这不仅是因为表情包的使用类型与其个体的兴趣紧密相关,更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将表情包作为自我形象管理的一部分。他们将表情包作为自我表现的一个有效手段,在社交活动中利用该符号进行自我形象的构建。但当符号构建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产生冲突时,这种展示自我的图像符号手段的问题才逐渐凸显。
个体在扁平的空间进行人际交往时,对自我形象进行了修改、掩饰、隐藏,这种虚拟的网络化角色会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出现影响[4]。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通过这个理论,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上文中表情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自我形象构建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社会的交流互动时,其表情包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所呈现形象的界定。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帮助个体呈现自我。而人对所呈现自我的认知又取决于社会互动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通过这面反映自我的“镜子”,得以认识和把握自己。现实中人们的交往往往会面临更多的阻碍与不可控因素,因而在掌控可能性更强的虚拟空间中,人们构建理想自我形象的欲望更为强烈[5]。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视频截图系列表情包,弥补了一些大学生群体现实个性做不到的洒脱自然,因而参与调查的1028名大学生中32.88%的人同意相较于现实个性,更喜欢表情包所构建的自我网络个性这一说法(如表5所示),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的现实个性都像此图像符号呈现的那样洒脱自然、幽默风趣。因而当现实的自我与他人期待的自我以及通过一系列符号构建出的自我产生冲突时,个体会有无形的压力,害怕自己无法印证互动符号投射的网络自我印象,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带来诸如惧怕与网络聊天对象进行现实交往、越来越趋于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己等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小 结
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网民的价值观是缺乏权威的、虚无主义的、去中心的、碎片化的,他们拒绝看清现实、拒绝 “长大”、拒绝严肃的话语方式,带有反世俗化的心理状态;他们钟爱戏谑的方式[6]。与主流文化相异、充满着恶搞、怪诞气息且有浓重风格的恶搞类表情包符号就成为他们“反世俗”的最佳手段。表情包在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的同时,也逐渐发展为大学生群体构建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图像符号手段。在借助表情包的互动交流中,大学生群体得以不断地认识把握自我并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风格各异的表情符号也为多样化自我的展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表情包以其幽默逗趣又不失话语符号力量性的魅力,给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与自我形象构建更多的可能。但随着其影响逐渐深入,逐渐凸显的诸如过度依赖表情符号而逃避现实交往的问题,也应该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夏冬.社交媒体上的图像转向——以Facebook“表情包”大战为例[J].青年记者,2016(26):90-91.
[2] 鄭满宁.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J].编辑之友,2016(8):42-46.
[3] 卜燕敏.从符号学视域看网络生态下个体对自我形象的塑造[D].浙江工业大学,2012.
[4] 刘珠玲.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
[5] 黄旭.基于拟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与现实自我呈现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5.
[6] 郑满宁.“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18-23.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