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前段時间,木心的《从前慢》这首诗很流行,这首无法考证创作时间的诗在当下突然广为流传,表达了在这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生活如此,教育亦同。当作文速成班,“三篇范文走天下”等广告充斥双眼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慢一点?
2016年9月有幸到美国康涅狄格州进行了为期15天的参观培训,走进了美国的5所高中、1所初中和2所小学的课堂。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中美教育观念的不同。
三节慢慢浸润的课
慢慢等——破茧成蝶的写作课
在9月28日的下午我们到Stratford Academy Johnson House一所磁石小学进行参观,有幸观摩了一节写作课。环顾教室,居然看到了几个玻璃罩子,有的里面有白色的蛹;有的里面却是斑斓的蝴蝶。老师给我们解释:孩子们要写关于蝴蝶的文章,于是就在教室里放上蛹,以便他们观察蝴蝶是怎样蜕变而来的。其实,要想了解这个过程,问问“度娘”,只需一分钟,可是,孩子们自己观察却需要14天。这是不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太慢了?其实不然,只需一分钟的解释是冰冷的,而14天的等待却是有温度的,当蛹破茧成蝶的那一刻,相信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了一篇完美的文章。
慢慢想——由内而外的历史课
马克·威廉老师在Loomis Chaffee School私立学校教授《世界史入门》。他把他的历史课称为“由内而外”的历史课。他有一节课讲授的是17-18世纪的商业贸易,学生们以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来还原历史,这样的角色扮演用了两节75分钟的课,除此之外,还有反思交流讨论的时间。威廉老师坦陈,也有人质疑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法耗时过长。但他认为,培养思维比了解史实更重要。原来,历史并不只是识记,还可以慢慢想,从历史出发,构建自己的历史。
慢慢读——时间浸泡的阅读课
9月29日下午参观East Hartford中学,走进了一节英文阅读的课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坐在一起,讨论一篇小说。课堂看起来并不热闹,但表面的安静下是思维的暗流涌动。从讲义上勾画的痕迹,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感受到他们走进了文本,从阅读走向了悦读。课下,和志愿者进行了交流。得知,阅读文本由教师自行选择,一般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且是要求整本阅读,比如《呼啸山庄》就用时一个月之久。用四分之一个学期来阅读一部作品,是不是太慢了?可是,正是在这样的慢阅读中,学生对人性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由点及面,了解整个19世纪的英国文学情况。
两种快慢不同的教育观
其实,在教学中,这些方法我们也会运用。那我们的教学和以上三节课有什么区别?
静心反思,我发现,我们只是用了5秒钟的时间说“要用心观察生活”这句话,而不会带着学生用14天的时间去观察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把观察生活当作写作的手段,生活本身却被稀释了。我们采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只是将其作为40分钟的整个教学流程的一个环节。这些形式只是作为我们达到某个教学目标的手段。有时候我们太过关注最后的意义和结果,太急于要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忽略学习的过程本身。而美国的教育却是注重过程本身的慢教育,慢的价值就在于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唤醒。
杜威在“教育无目的”的理念中阐述了这种过程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过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这种“无用即大用”的重视过程的慢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唤醒。就如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被唤醒者的学生,因为全心投入了整个过程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作为唤醒者的老师,也因为将教学的过程当作最终的意义而体会到教学的快乐。
一个浅近的分析
注重教学过程的意义,把教育当作静待花开的耐心等待,其实,这样的理念在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就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对慢教育的最佳注脚。可是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慢不下来呢?我们不妨就语文学科(相当于美国的英文课)从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两个方面对中美教育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第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统编的,山东高中的教材一共必修有五册,共有46篇讲读课文。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选修教材。每个学段要学习将近10篇课文。而美国的联邦政府只是颁布教学大纲,每个任课的老师掌握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权。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决定自己的教学文本,决定自己的教学进度。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权是美国实现慢教育的前提。
第二、教学评价。说到教学评价,我们的考试粗略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校级或者市级等级别的统一考试。二是全国高考。都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而美国的考试,学校的考试由任课老师自行命题,基本上采用的是提交论文的形式,由老师根据学生平日表现及论文的质量给予学分的认定。相对中国学生一年一次的高考,美国的学生参加的是ACT或SAT考试。高中生可以从高三(美国高中四年)就开始考试。SAT考试每年有7次,ACT考试每年举行6次,并且,SAT或者ACT的成绩只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评价方式的多元以及全国性考试的频繁给了美国慢教育足够的空间。
简单的比较,并不能说明中美教育孰优孰劣。没有最好的教育,但有最适合的教育。不可否认,慢教育是符合教育本质的,但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也不必望洋兴叹,我们可以立足现实,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教育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