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试卷讲评课是在测试、批阅、数据统计等工作完成后,教师根据工作过程中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或能力等缺陷进行查漏补缺的教学课程。历史试卷讲评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三二轮复习开始后,试卷讲评课更是占到了近一半以上的课时。有效的试卷评析,不仅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近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弥补欠缺,巩固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提升学科解题分析能力,从容面对高考。
但现实中我们可以看见,高中历史讲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份份的试卷讲评结束后,学生面对新题仍然无处下手,碰运气式答题的现象依然存在。追根溯源,低效的试卷讲评课难逃其咎。因为传统的“讲授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其特点是学生被动接受,参与度较低。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它倡导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大量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讲评课要由过去的“讲授型”向“互动型”转变。“互动型”试卷讲评课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主导,在讲评课上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试卷讲评课。这类课型的课堂活动较多,学生参与度高,学生陈述自己的答题思路,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展开讨论。
可见,高中历史讲评课的研究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提升讲评课的效率呢?这就必须加强对讲评课的研究、优化讲评课的设计,立足并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成长。
首先,试题选编。选题要“精”。选修的课时很有限,要果断地进行取舍。选题注意代表性、典型性,那些“繁、难、偏、杂”的题目不能选,紧扣核心素养考察的角度: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其次,数据分析。高效课堂取决于教师课前所花的功夫,一堂课成功与否往往与课前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在讲评课前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呢?
第一、讲什么?①将相似知识点的题目进行整合,作为典型问题重点讲;②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所对应的知识点;③在教学中己多次接触但学生仍未掌握的核心知识点;④教学中较少涉及的“盲区”。
第二、怎么讲?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确定在讲解时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能让他们最容易接受。讲评时,不必按照题号顺序对全卷逐一讲评,可以采用分类、集中讲评的方法。
答案呈现。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写或用白板投影呈现答案,以视觉为媒介。从有意注意的维持长度来看,以书面形式呈现答案直观、形象。学生根据答案自行订正,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自主订正中尚未能解决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同学主持,讨论的时候,做对的同学主动发言:题干和选项的关键词是什么?透过题干和选项揣摩出题者的考察意图是什么?排除干扰选项的理由是什么?是与史实不符抑或与材料不符……
自主展示。这是讲评课活动到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选择题讲评策略:阅读题干找中心→研究题眼好入门→排除无效干扰项→比较之后见分晓。
例: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簡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学生讲评:首先,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史料实证能力。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史书记载刘贺是个昏庸的皇帝,但另一方面,考古发现刘贺是个情趣高雅的人。再看选项,A项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C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D项与提干主旨不符合,比较之下只有B项符合题意,强调史料之间的互证。
现在的高考注重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不同,该生在讲评过程中表明自己当时做题的思路,并该哲学原理运用到历史解题中,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展示他的历史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思和共鸣,还可以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习惯和能力,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二卷材料题的讲评可以把学生的答卷用投影仪投影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帮他寻找问题。
材料题学生讲评策略:时空定位→明确题干→材料解析→回归所学→规范答案。
例: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学生之间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对该生所答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第一、二问均比较简单,知识点归纳到位,答案组织较好。第三问未审清题意,“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这里有两个限制:“钱穆与王亚南的观点”、“论证”,而展示的该同学仅从一个角度来阐述。
学生在对答案后,接下来就要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反思自己的思路,这一转变比较困难,需要借助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有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更加有信心、有把握。
当然,易错的、典型的题目还必须配以相应的变式练习,单靠一次练习、点评有时是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师应该根据重难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及时的练习将知识点强化巩固。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有了切身的感受:不放心学生,面面俱到地讲,老师很累、学生很烦。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这些孩子总是会不断地给你惊喜。有组织的、有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探究的、自主生成的过程。
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应该是看学生的参与,看学生的活动,看学生的感受,看学生的收获。我们的历史课堂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固有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设置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主体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构建,实现自主发展。
当然,高三的教学如果不考虑高考那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让我们站在提升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设计历史课堂问题和历史课堂学生的活动,真正地将高三历史讲评课上成高效的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