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贞贞
摘 要: 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 梅兰芳;君子人格;家庭伦理;民族大义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86-04
电影《梅兰芳》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由陈凯歌执导,于2008年12月份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从大伯的自述中拉开序幕,选取“对擂出名”、“感情生活”和“蓄须言志”三个主要故事段落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奇一生。第一阶段讲述了梅兰芳刚出道时,与十三燕对垒一战成名的故事,第二阶段讲述了梅兰芳与妻子福芝芳和恋人孟小冬之间的感情生活,第三阶段讲述了在国家存亡之际,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拒绝演出时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三段故事分别从事业、爱情和国家命运等不同的角度对梅兰芳先生进行解读,从而表现了梅兰芳先生从平凡的个人到一代大师期间的抉择与痛苦,在国家危亡之时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电影《梅兰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出艺术、时代、人生等多个命题。其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有进一步认识与理解。
一、君子人格美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人格的言论。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等等。君子具有仁爱之心,德才兼备,自重自律,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美好品质。在电影《梅兰芳》中,京剧名伶十三燕和梅兰芳身上表现出的君子人格美熠熠闪光[1]。
电影中的十三燕是梅兰芳成名之前京城的伶界大王,是封建戏剧的代表,也是一手发掘并提拨梅兰芳的伯乐。前朝皇太后钦赐的翡翠帽正和黃马褂是他身份和尊严的象征[2]。当梅兰芳提出要给《汾河湾》中的柳迎春加上身段时,十三燕表面上不同意,却偷看了邱如白的信在表演时上配合他,并告诉梅兰芳:“爷爷守旧吗?爷爷不守旧啊,什么老规矩爷爷不在乎,爷爷在乎的是外人本来就瞅不起咱们梨园行啊。你在戏上一会儿一改,这不人家更说咱们是朝三暮四的靠不住吗?咱们是下九流啊!”京剧艺人在民国时期地位是非常低贱的,十三燕虽然是封建戏剧的代表,但他更在乎的是伶人的地位与尊严。在与梅兰芳的对垒中,第二场失败后,十三燕看到马三把果皮壳吐在戏台上,就给马三鞠躬,告诉他这是非常圣洁的地方,不能被玷污。后来马三又说你只要给我鞠躬你所有的欠款就取消,但是他拒绝了。费二爷也劝他在在矮屋檐底下,该低头的时候就低头,但是他却说“那得爷乐意”。明知自己无法挽回败局,十三燕仍然坚持唱完第三场。在“要命”和“要脸”之间选择时,他说自己“非唱不可”,“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十三燕在第三场对战中选择武戏《定军山》,表现自己虽然有志气,但年迈力不从心的的无奈,面对座儿砸场子的混乱局面,他坚持一直唱到最后,直到园子空无一人。十三燕这辈子活着,好像就是为了这场戏似的。在自己临终之际,他叮嘱梅兰芳:“你大了名扬四海,你得大大方方的提拨提拨咱伶人的地位,爷爷争了一辈子的面子,没争着。”玻璃柜中的黄马褂再也不属于十三燕,梅兰芳的时代夺取了他卑微的尊严,但是十三燕的精神不朽,他的君子人格会一直传承下去。
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少年梅兰芳怒对权贵对伶人的戏弄;勇敢面对十三燕的挑战,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他有良好的“戏徳”,作为戏子,永远将座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渐入中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为了将京剧事业发扬广大,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爱情去美国演出;在对京剧充满偏见的纽约,他用自己的维妙维肖的表演和一颗真诚的心真正打动了美国人,成为世界第一人。回国后,面临日本侵华的紧张局势,他坚守民族气节,即使日本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依然不改变自己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在梅兰芳成长的过程中,有懦弱,有无助,也有绝望,但是温柔的抵抗使他最终变得坚强、勇敢和成熟。
梅兰芳的精神气节,他对中国京剧事业的贡献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3]。
《梅兰芳》主要展现人格、尊严和气节,不论十三燕还是梅兰芳,甚至像邱如白、孟小冬这样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气节。邱如白对京剧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使他辞去官职,甚至不惜违背母命,一心只捧梅兰芳。孟小冬虽然听从了邱如白和福芝芳的劝告,决定离开梅兰芳,但是当她真正面对刺客拿枪逼她离开时,她却能对着枪口说:“你现在就可以杀死我”。一个弱女子对爱情的坚守达到如此境界,的确令人钦佩。为维护尊严和地位的挣扎,对戏剧艺术的偏执和奉献,为捍卫爱情表现出的勇敢,都是当代影视文化追求君子人格美的表现。
二、家庭伦理美
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系,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指仁、义、礼、智、信。在电影《梅兰芳》中,对家庭伦理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两个方面。
在父子关系上,梅兰芳自幼无父,大伯和十三燕是他非常敬重的长辈,他们实际上承担了父亲的角色。电影在大伯的自述中拉开帷幕,在威严与神圣的紫禁城中,大伯因唱戏不穿红获罪纸枷锁而被趾高气扬的太监鞭打,揭示了清末伶人卑贱的身份。“纸枷锁”具有象征意义,它实际上是家族意识形态的体现,对梨园戏子来说,是人格、身份的屈辱,是梨园世家渴望摆脱又无法摆脱的枷锁。虽然大伯在信中以自己的经历劝告梅兰芳离开梨园行,永远不再唱戲,从而摆脱枷锁的桎梏,但是梨园世家出身的梅兰芳别无选择,只能服从命运和家族的安排。京城名伶十三燕则以辉煌和悲怆经历,引导梅兰芳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告诫他一定要提高伶人的地位,捍卫梨园人的尊严。从此,他接受了旦角身份,放弃了个人自由,将发展京剧艺术、提高伶人地位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最终,他成为一名京剧大师,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敬仰,完成了大伯和十三燕的遗愿,也算是尽了孝道。
在夫妻关系上,家庭伦理美主要表现在妻子福芝芳和情人孟小冬身上。在封建社会,夫为妻纲,女子嫁后从夫,心甘情愿地为家庭、丈夫牺牲个人主体意识。福芝芳以前也唱戏,自从和梅兰芳结了婚,就把戏给扔了,自觉担当起家庭管家的角色。她识大体,负责梅家天天开着的流水席,三节八气给行里的老人送水果送月饼,年底下送红包,帮梅兰芳打理好家族内的一切事务;当知道梅兰芳出轨时,不能嫉妒,只能暗自流泪,并且为了丈夫的事业着想,出面劝情人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与情人无奈分开时甚至还要安慰梅兰芳。孟小冬作为一名事业型女子,虽然坚守自己的爱情,但是个人情欲终究战胜不了传统的道德绑架,她听从邱如白的劝告,鼓励梅兰芳勇敢地去美国唱戏,不要害怕,她听从福芝芳的哀求“梅兰芳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是座儿的”,将梅兰芳归还给“座儿”,决定不再与他见面。福芝芳和孟小冬为梅兰芳所做的一切正是传统家庭伦理规范对一个女子所要求的。
总之,影片中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发扬,对伶人身份、地位的捍卫,是对家族意识的传承;妻子福芝芳和情人孟小冬的奉献精神是传统家庭中三纲五常伦理规范的反映。他们为了家庭牺牲个体意识和自由的精神将孔子美学中的家庭伦理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民族大义美
从政治国是实用之大端,虽然孔子个人的从政经历并不辉煌,但他积极入世,四处游说,始终胸怀安定天下的政治韬略,政治思想是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暴敛,主张以人为本,为官廉洁清正,在国家利益面前,倡导人要有浩然正气,强调热爱国家,舍生取义。电影《梅兰芳》中梅兰芳的爱国精神、民族大义主要体现1930年的访美演出和抗日蓄须明志两大事件中。
当梅兰芳决定访美演出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在行色匆匆的纽约人群中,一段广播正在播放《纽约时报》权威剧评人的评论:“中国京剧是陌生的艺术形式,充满异国情调,超出纽约观众的欣赏经验,很难理解。”在美国观众入场时,影片中插播了这么一段:“梅先生作为女性的化身,据说比女人更女人,可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手和脸,京剧优雅的沉闷,让西方观众透不过气来,那就深吸气再进去吧。”这就是梅兰芳先生演出时的异国社会背景,此时,梅兰芳已不是某个个体的人,而是上升为西方人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成败关乎国家的荣誉和尊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能被西方主流意识接受非常的艰难,但是梅兰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颗赤诚之心打动了西方观众。他成功了。另外,日本军官田中隆一对梅兰芳的演出也非常喜欢,在日军侵华期间,他认为其他占领过支那的异族统治者在被支那文化同化后,都结束了统治,梅兰芳是支那出现的最伟大的优伶,他扮演的上百个角色象征了支那人的喜怒哀乐,是支那人心的代表,只有征服梅兰芳,才能彻底地征服支那文化。这些都宣告着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接受。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具有民族政治感的艺术家。当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的时刻,他毅然告别舞台,隐居上海。在日军攻下上海时,日本军官田中隆一邀请梅兰芳为日军演出,以笼络人心,他义正言辞地拒绝:“有人要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即使日军将刀架在他脖子上时,他仍然坚定从容不屈服。当日本军官逼他出席招待会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打上伤寒针,并蓄须言志。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梅兰芳先生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坚决抵抗的精神气节令人敬佩,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在国家危亡之时所能做到的温柔的抵抗。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梅兰芳又复出了。这正是梅兰芳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的体现。而且在复演之前,梅兰芳剃掉了胡须,一身白西装,平静地登上通往后台的楼梯,在他身后紧跟着一大群戏迷,梅兰芳说:“谢谢大家,别跟着了,我这就要扮戏了。”至此,纸枷锁彻底地解开了,梅兰芳成功地提高了伶人的地位,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受人敬仰的京剧大师。
儒家文化倡导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梅兰芳先生做到了。在大时代面前,在国家危亡之际,梅兰芳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不仅代表了他个人,更是一个国家的气节所在,是一个民族之大美[4]。
四、结语
电影《梅兰芳》中融入了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观念,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典型的中国元素——京剧艺术,而且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其中,影片传达出的对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的追求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梅兰芳的一生是孤单的,从革新戏剧,到访美演出,再到抗日拒演,他失去的太多,放弃了爱情,抛弃了自由,他的一生是十三燕的寄托,是邱如白的理想,是民族尊严的代表。电影《梅兰芳》展现出了传统京剧艺术和中国主流文化的魅力,梅兰芳的精神,他对京剧艺术的贡献将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只有植根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才能充满生气和活力,为建设中国民族精神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管若松.梅兰芳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也谈电影《梅兰芳》[J].艺术百家,2009(2):138-140.
[2]阮 裕.电影中人物的多面解读——浅析电影《梅兰芳》人物塑造[J].戏剧之家,2015(06):112-115.
[3]李 玲,胡 清.浅析《梅兰芳》的主题意蕴[J].电影文学,2010(6):082-083.
[4]刘西洲.《梅兰芳》:陈凯歌的文化突围[J].安徽文学,2009(4):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