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东
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幼稚的,这也恰恰是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一,
就是以看似合理、有意义,而实际上是荒谬、无意义的行为来消除
自己内心的痛苦
分析心理学专家
前几天,在上海浦东机场,一位80岁的老人往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最后导致飞机晚点数小时,150余名乘客滞留机场。事件一出,网上各种评论之声,有的批评子女未尽义务,有的批评老人太幼稚,更多的则是自嘲中国人太喜欢扔硬币了,从“金钱眼”、景点水缸、神像甚至发展到了恐龙化石等等,无一不是人们投币的对象。
投币祈福的活动最初的起源是什么,或许和宗教里“舍”的文化相关,无从考证,也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祈福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了“心理防御”这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常常会面对来自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或现实情况与本能需要之间的矛盾压力,为了调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心理系统获得平衡和舒适感,人们的心理就产生了一种调节的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精神”就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阿Q被小D欺负,一方面阿Q内心非常气愤,另外一方面现实情况是他又打不过小D,于是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潜台词就是小D是儿子,自己是老子,老子不跟儿子一般见识,于是不出手报复就“合理”了,自己心里也舒服了。
生活中也很常见“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比如你被领导严厉批评一通,你又不敢反驳,而心里又很不爽,于是你可能会想“可能领导在家里被老婆训了”之类的理由,为自己内心平衡找到“理由”。
除了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叫“抵消”。所谓“抵消”就是人们会以象征性的行动来抵消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最常见的“抵消”行为就是如果有人说了不吉利的话,听者或者说话者本人用吐口水的方式来“抵消”不吉利話产生的恐惧。
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是很多的,有一次我在河北讲课,一个学员不小心踩到了井盖上,而按当地人的说法踩井盖会有霉运,当时她便急忙拍了拍自己的屁股,说这样就可以消除掉踩井盖可能带来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典型的“抵消”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了以上知识的补充,我们就比较不难理解老人往飞机发动机里扔硬币“祈福”的行为了。估计这个老人坐飞机应该是比较少的,即便是坐飞机比较多的人,在面对“飞离地面”这种违背了我们一般生活状况的情况时,内心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怎么处理这种恐惧呢?有的人可能会告诉自己“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进而消除内心不安,这就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而这位老人则采用扔钱这种象征的行为来“抵消”自己的恐惧,也就是采用了抵消的心理防御机制。
很显然,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幼稚的,这也恰恰是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看似合理、有意义而实际上是荒谬、无意义的行为来消除自己内心的痛苦。但这并不是说心理防御机制完全是错误的或者不好的,正是有了心理防御,人们才能够抵挡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痛苦,才能“幸福”地活下去。
当然,由于心理防御的虚假性和幼稚性,当人们过度使用某种心理防御的时候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比如上文所说的“抵消”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能会引发强迫症,也就是有些人会用某些仪式性的行为(比如关门、检查煤气设施等)来抵消内心的恐惧,不做这些行为心理不安,做了之后又觉得幼稚无聊,于是产生纠结矛盾,便表现为强迫症了。
对于心理防御机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觉察,也就是知道自己某些行为是心理防御,这样就不会过度依赖这些防御机制,也不会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纠结。而像老人往飞机扔币这样的行为,除了觉察之外就是加强管理了:老人要自我约束,家人协助约束,机场管理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