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情依依

2017-07-12 18:05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等候护照小路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开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地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节选自龙应台《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题目为编者加)

读写对接

《离开父母的那一天》用娓娓道来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年少时第一次离开家人的经历。起初,离家的激动使“我”兴奋不已,忽略了家人的感受;而只有到了真正的离别之际,在饭桌上看见父母的泪水,不舍之情才被激发出来,难以抑制;可谁也无法料到,這一别,竟是十五年之久。

文章用极为真实的笔触,展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令人动容。

相信大家在别离之际,内心总会有百种滋味,如果能把它写出来,就再好不过了。作者就通过生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衬托出了内心的波澜,可圈可点,耐人寻味。

在《目送》一文中,作者围绕“我”和儿子的别离、父亲和“我”的别离等情节,总共选取了六个场面,运用对比、照应的手法,表达出无尽的失落与不舍。在我们的生命中,孩子终会挣脱自己的怀抱,走向远方;而父母也终将渐渐老去,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面对这一切,我们能做的唯有默默目送,默默祝福。就在作者的一次次升华下,“目送”这个动作便有了无尽的寓意。

这两篇文章的场面描写皆颇见功力。所谓场面描写,简单来说,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进行的描写。作者紧紧抓住生活细节,勾勒别离的场面,有声有色,可谓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等候护照小路
等候时的学习
等候体检
等候
小路
小路
如果护照快过期,如何保住有效签证?各国规定有不同
2016全球护照排行榜
那条小路
此生等候,只为刹那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