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八十年记

2017-07-12 17:20
新民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卢沟桥日军抗战

1937年7月的卢沟桥,天气有些特别。

中国北方一向少雨,但是这年7月开头,连绵的阴雨就一场接着一场,接连不断落到华北大平原上。大雨落在树林田野间、落在仲夏的青纱帐间,升腾起密密的雨雾,常常十来米开外,就看不清模样。

卢沟桥边的宛平城外,也是反常景象。此时仅仅是平津一带,就驻扎着5600多日本军队,背后还得到占领了东北的关东军支持。日军不断向中国驻军第29军挑衅,图谋制造冲突。在别国领土上挑衅别国军队,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侵略了。

7月6日当天,29军驻守的宛平城门口,出现了一队日军士兵,非要进宛平城门,中国士兵不容许,那队日军就站在城门口不走,双方从凌晨开始,在雨中整整对峙了一天,直到傍晚日军才撤走。

7月7日,日军又来到城门外。与以往不同的是,日军下午才出现,并且绕过宛平城,直奔卢沟桥而去。当天,连绵多日的阴雨停了,到晚上天空已经转晴。晚上10点半,卢沟桥畔,机枪声响了起来……

“七七”事变,日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侵略中国,是日本人深深刻在骨子里的罪恶念头。

早在400多年前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首次完成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就讲过:“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直入大明国,使四百州化我俗,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愿。”

1868年初,日本中下层武士推翻封建幕府延续了682年的统治,9月开始“明治维新”时代。此后的经济发展,带给日本民族的却是对外侵略的念想,矛头直指相邻的中国。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制订出极为嚣张的侵略中国计划《清国征讨方略》,称“趁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定,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并且提出了详尽的作战部署。七年后的甲午战争、五十年后的侵华战争,都可以看到这个“方略”的影子。

1895年,日本逼迫甲午战败的清廷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在未获得这项赔款前,日本的财政官从未读到数万万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元。”1927年7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起草奏折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占领了东北三十多座城市。此后,日本接连挑起1932年“一·二八”事变、逼迫签订《塘沽协定》,把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多地。1937年7月7日在宛平城外,日本军队公然挑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从国家意义上说,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恶,是几代日本人都洗刷不清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是以弱小的国力,抗击着蓄谋侵略已久的日本军队。由于武器装备和多年战争准备的因素,日军单兵战斗力数倍于国民党军士兵,这个因素造成了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始终无法抗击住日军的进攻。从“八一三”上海、12月的南京一直到中条山战役、武汉会战,中国的抗战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但是与近现代诸多反侵略战争失利的状况不同,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依然没有屈服。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抗击外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定海神针。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驱逐日寇出中国!”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抗日到底。在出现伪军超过日军、国民党高级将领上百人投敌情况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没有一位高级干部动摇、没有任何成建制部队投降。

若干年前,我为了写长篇特稿《踏马平型关》,从京郊的卢沟桥出发,一路数百公里,来到晋北灵丘。平型关战场就在这里关前3千米的关沟至东河南镇的10千米的山谷中。

那天是1995年7月5日,上午10时许,阳光明媚。一进入山谷,两旁都是数十米高遮天蔽日峻立的山崖,几乎见不到太阳,确实是打伏击的好地方。也深深感到,在敌强我弱的战场上,共产党、八路军为了打败敌寇,付出了何等艰巨的奋战。指挥战斗的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写下了这样的诗篇:“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八十年过去了,历史永远值得记取。

猜你喜欢
卢沟桥日军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