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其他中国城市像香港这样,让你觉得有点亲切,又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内地年轻人来说,香港的娱乐产业堪称流行文化的启蒙者。如果说登上1984年春晚舞台的张明敏那一曲《我的中国心》只是香港人首次面對内地观众的官方问候,那么整个1980年代,那些情节引人入胜,制作却称不上精良的港产电视连续剧则实实在在造就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
熟悉的感觉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港派流行文化有强大的渗透力,相当多的内地观众靠自学建立起粤语听说能力,以便能模仿韵味浓郁的粤语歌曲。交流也是双向的,明艳的香港影视明星勤奋练习国语,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开始配备国语、粤语两套歌词版本。
过去二十年间,关于香港的记忆逐渐融入不同个体的记忆当中。
林夕的歌词被铭记在心,对照新老版本《射雕》是长盛不衰的游戏,《大话西游》最早那批拥趸已长大成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会习惯性地在几句经典台词中缅怀自己的青春。周星驰执导的影片《美人鱼》2016年公映时,很多观众前去购票是源于内心愧疚:当年《大话西游》盗版猖獗,欠了星爷一张电影票。
但另一方面,香港始终是陌生的。作为亚洲曾经最耀眼的城市,特殊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以及暧昧的身份,让这座城市变得复杂而矛盾。
走在香港狭窄的街道上会令一些内地城市人感到局促,但它又是那样繁华,国际化,让人感到舒适。中环的奢侈,与旺角的市井气,也只有在香港能将这两种特质融为一体。裹在熙攘的人群里,看霓虹闪烁,在逼仄的小店门口排队,甜腻的美食,潮湿闷热的空气。无论那些粤语歌曲让你觉得多么亲切,在香港街头,你还是会迷失在这富有韵味的方言里。距离感难以逾越,而这也恰是香港迷人之处。
一座城市的魅力来自其丰厚的层次感。每一座大城市都有繁荣、鲜亮的正面,也有它想隐藏的脏乱的、充满烟火气的背面。香港并不想隐藏起这一面,相反,它甚至有点骄傲地将其展现出来。拥挤的街道出现在《重庆森林》和《志明与春娇》里,也在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记录着香港年轻人的爱情与随之而来的创痛,也承载了香港人琐碎的日常生活。
2017年的香港看上去还是老样子:道路狭窄,举着雨伞的人们在相遇时会主动将伞举高,避免碰到对方,这座负荷700万人口的城市仍保持着中国其他城市罕有的分寸感。但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察到它内在的变化。超出预料的是,过去十年,香港吸引了更多来自内地的新移民,他们管自己叫“港漂”,同样,也有不少香港人选择北上发展。在北京,他们像很多其他省市的老乡那样常聚集在提供正宗港味的餐厅,远眺故乡。我们采访了一些老香港人和新香港人,他们同时存在的失落与乐观,正是这座城市在巨变中成长与焦灼的真实写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香港。
香港的气候适合跑步。一位在香港生活了十年的朋友在朋友圈晒晨跑照片,有开阔的维多利亚湾,也有烟雨江南般的九龙寨城,她打了标签说:我爱的香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