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博士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青龙县城镇体系“分区”发展构想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秦皇岛市的城镇发展带来了机遇。秦皇岛市需要通过“分区+分步”的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在这种思路下秦皇岛需要按照“一核+三片区”的格局构建城镇体系,“一核”即秦皇岛主城区,“三片区”即青龙片区、卢昌片区和主城片区,青龙片区即青龙县,卢昌片区即“卢龙县+昌黎县”,主城片区即“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青龙县也需要分5个子区域发展,分别以青龙镇、“七道河乡+草碾乡”、隔河头镇、大巫岚镇、娄杖子镇为中心,通过整合子区域内的乡镇中心地构成。各个子域要分别形成“人”字形、“8”字形、葫芦状、“两横一纵”和◎形城镇格局,最终通过“双辅环”促进“主环”促进青龙县所有乡镇中心地高效整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城镇体系;“一核+三片区”;“分区+分步”;发展构想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周边的河北省带来了很多机遇。秦皇岛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北京经济圈发展战略设计下,秦皇岛市已经成为该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秦皇岛不但要争取更多发展机会,通过吸引和承接京津大都市的更多职能,打造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在行政区域内部做文章,理顺各个县域行政单元间的关系,根据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通过“分区+分步”的发展方式,完善行政区域内的“大秦皇岛”城镇体系发展构架[1]。秦皇岛市虽然行政区域不大,但县域的发展条件差别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市不但要坚持沿海发展战略,而且要充分与唐山市整合,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对行政区域合理地进行片区划分,在完善各个片区的城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整合,构建更为完善的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应该是秦皇岛城镇化的理性选择。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部,下辖三区四县,四区是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区,三县是昌黎县、青龙县和卢龙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承接从京津大都市疏解出来的职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秦皇岛市与京津之间有唐山市相隔,所以在与京津大都市整合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与唐山市整合,而后与京津大都市对接。此前学术界对秦皇岛的发展方式做过许多探索,在将秦皇岛市纳入到大北京经济圈后,在北京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之间就形成了“京秦石三角形”[2],石家庄市与秦皇岛市都进入大北京经济圈范围。秦皇岛市作为该三角形的东部顶点,虽然纳入了大北京经济发展框架,但由于河北省行政区划独有的“空心拳头”特点[3],秦皇岛市在与京津大都市整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推行跨行政区划的软区划[4]治理措施,除了要强化行政区划间通过整合措施构建城市体系外,还要在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分区+分步”发展措施,完善行政区划内部各个中心地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秦皇岛市构建城市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区域内各个中心地间的关系以及既有发展基础,按照“一核+三片区”的方式发展。其中“一核”即秦皇岛市区。“三片区”即图1中划分出的三个区域:青龙县域为青龙子片区,“卢龙县+昌黎县”为卢昌子片区;“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为主城片区。每个子片区都有自身特点,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需要充分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并且高效互动,为在三个子片区内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奠定基础。从图1中可以看出。秦滨高速公路、承秦高速公路以及京哈高速公路成为将三个子片区整合在一起的交通主干线,因此三个子片区在构建各自的城镇体系过程中,要充分依托该交通主干线,同时要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村镇,在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城(村)镇链,将县级中心地、乡镇中心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串联在一起。
图1 “一核+三片区”的秦皇岛城市体系
青龙县与唐山市、承德市邻接,行政区域较广,可以单独划分出一个子片区,在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政区划内各个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同时要与承德市的宽城县、唐山市的迁西和迁安县、秦皇岛市的卢龙县和抚宁区等充分进行整合。卢龙县由于面积较大,在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镇级行政单元为依托,将整个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然后在每个子区域内培养核心乡镇,完善微观层次的交通网络,以青龙镇(即青龙县中心地)为核心,将各个子区域的中心串联在一起构建城镇链。根据如上思路,青龙县可以划分为A、B、C、D、E等5个子区域:A区域以青龙镇(青龙县中心地)为中心,由“青龙镇+马圈子镇+土门子镇+大石岭乡”等构成,马圈子镇市该子区域的副中心,与青龙镇呼应,逐渐构建起“青龙镇—马圈子镇—土门子镇—大石岭乡”城镇链;B区域以“七道河乡+草碾乡”为中心,由“七道河乡+草碾乡+官厂乡+茨榆山乡+朱杖子乡”整合在一起形成,5个乡行政区域的中心较为分散,不便于围绕某个中心地集中发展,所以构建城镇链比较合适;C区域以隔河头镇为中心,由“隔河头镇+平方子乡+安子岭乡+祖山镇”构成,该区域与与青龙镇相距较远,只有通过构建城镇链与B区和D区充分整合,并充分发挥隔河头镇的子区域中心的作用,才能够通过“青龙镇—朱杖子乡—茨榆山乡—隔河头镇”一线,与县级中心地建立联系,从而拉动青龙县东南区域的发展;D区以大巫岚镇为中心,通过整合“大巫岚镇+双山子镇+凤凰山乡+龙王庙乡+三星口乡+干沟乡+木头凳镇”形成,大巫岚镇距离青龙镇较近,并且能够与土门子镇、木头凳镇高效互动,并且与双山子镇、平方子乡等形成城镇链,在D区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发展成为子区域的中心镇;E区以娄杖子镇为中心,同时要适当强化肖营子镇的发展力度,通过整合“娄杖子镇+肖营子镇+三拨子乡+凉水河乡+八道河镇”等形成。如上5个子区域中重点发展的中心镇,要以青龙镇为核心,整合在一起形成城镇环,即“青龙镇—马圈子镇—土门子镇—大巫岚镇—双山子镇—平方子乡—隔河头镇—官场乡—草碾乡—七道河乡—肖营子镇—娄杖子镇—八道河镇”一线,将前文论及的中心镇串联在一起的同时,也将5个子区域连接在了一起(“主环”),“主环”是青龙县城镇体系的中心环,为了促进该中心环的发展,要完成Cxn和Cdn辅助环,前者即“青龙镇—朱杖子乡—草碾乡—七道河乡—肖营子镇—娄杖子镇—八道河镇”城镇环,后者即“双山子镇—大巫岚镇—土门子镇—木头凳镇—三星口乡—龙王庙乡—安子岭乡—平方子乡”城镇环。如图2所示,两个城镇环的结合点为“双山子镇+朱杖子乡+茨榆山乡+平方子乡”,向西北方向与青龙镇整合在一起,向东南方向与安岭子乡和祖山镇整合在一起,所以“青龙镇—朱杖子乡—双山子镇—茨榆山乡—平方子乡—安子岭乡—祖山镇”一线,在如上论及的和的影响下,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城镇链lz。图2中的Cw是在青龙县行政区域内最终要形成的城镇环,即“大石岭乡—木头凳镇—三星口乡—龙王庙乡—祖山镇—官场乡—草碾乡—七道河乡—肖营子镇—娄杖子镇—八道河镇”城镇环。根据图2,为了尽快形成如上各种层次的城镇环,还要尽快完善如下多条短途交通线:“土门子镇—木头凳镇”“土门子镇—大巫岚镇”“茨榆山乡—平方子乡”“隔河头镇—祖山镇”“平方子乡—隔河头镇”。此外还要尽快完善环桃林口水库公路,在将周边乡镇串联在一起的同时,也会将更多的村庄整合在一起。除了以上论及的城镇环外,从图2可以看出,还可以形成其他城镇环,如“青龙镇—桃林口水库环路西侧—草碾乡—七道河乡—肖营子镇—娄杖子镇—八道河镇”城镇环、“茨榆山乡—隔河头镇—官场乡—草碾乡—桃林口水库环路西侧和北侧”等。
图2 青龙县城镇体系示意
(一)青龙县A区城镇体系构建
前文论及,A区城镇体系的核心是青龙镇,同时要强化发展马圈子镇,如图3所示,最终要形成“lh+lz”构成的“人”字形城镇体系。为了形成该城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既有交通网络,将拟建交通线路与既有交通线路对接,为构建城镇体系奠定基础。前文论及,该区涉及的乡镇中心地包括马圈子镇、大石岭乡、土门子镇、青龙镇等。从图上可以看出,lh线即“小老岭湾—大北沟—岭东村—洞子沟—段庄—柳树沟门—大石岭乡—康杖子—映壁山村—红旗杆村—炮手堡子村—头道河子村—小落土岭—马圈子镇—三义合村—黑沟台子—四道河台子—大营子村—老爷庙村—四台子沟—洞子沟”一线。lz即“黑沟台子—沙金沟—老常家—水泉子沟—庙子沟—青龙镇—头道沟”一线。从图上可以看出,lh与lz交汇于“四道河台子+三义合村+黑沟台子”,该处位于青龙镇北侧,与青龙镇和马圈子镇距离相当。前文述及,在A区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青龙镇之外,强化马圈子镇的发展力度,“青龙镇+马圈子镇”可以向A区的南侧、西侧、东北侧扩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依托“四道河台子+三义合村+黑沟台子”,进一步将三家子西沟、沙金沟、老常家、水泉子沟、王道沟、庙子沟、草房庄等整合在一起,进而将青龙镇与马圈子镇整合在一起。在A区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需要遵循图3中展示的步骤:第一步是由青龙镇向图中的圆形区域扩展;第二步是由圆形区域向大石岭乡扩展,同时带动土门子镇的发展;第三步是在兴隆镇和圆形区域共同影响下向洞子沟方向即lh西段扩展。
图3 青龙县A区城镇体系示意
(二)青龙县B区城镇体系构建
如图4所示,青龙县B区要根据乡镇中心地的分布情况最终形成由和构成的“8”字形城镇体系。该区域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有桃林口水库,所以需要围绕桃林口水库,将周边的村镇整合在一起。在图4中,城镇环的东半部分可以依托既有交通线建成,但是西半部分需要在完善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完成,该段交通线即“朱杖子乡—陈杖子村—小苇塘沟—二道沟—头道沟—西蔡峪—小蔡峪北沟—乱石渣村”一线,与东半部分的火龙沟、茨榆山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城镇环。由环桃林口水库公路构成,目前还没有环水库公路,所以尽快构建环水库公路,是将官厂乡、草碾乡以及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途径。在图4中环即“火龙沟—夹脚石村—北稍峪—官场乡—六道沟—三道河—五座窖—铁芦沟—老鸦崖—草碾乡—新立村—厂沟村—牛坨窝棚—阎杖子村—小蔡峪北沟—乱石渣村”构成的村镇环。环水库公路个别区段如“草碾乡—厂沟村—杨树底下村”可以依托既有交通线发展,其他路段都要尽快完善。环水库公路要在“大岭西山—河南村”之间跨越桃林口水库建成,这样就可以使得草碾乡与茨榆山乡的连接更为直接。环桃林口水库公路依托官场乡、草碾乡等将水库周边的很多村庄串联在一起,将水库资源变成推动城镇发展的财富。从图4中可以看出和在“火龙沟+东庄+大窑沟+乱石渣村+小蔡峪北沟”交汇,这里也是环水库公路的最北端,在B区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逐渐成为连接茨榆山乡、草碾乡和官场乡的节点,既有交通线和拟建交通线也会进一步提升该处的通达程度,在城镇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强化。从图中可以看出,B区中的七道河乡不在“8”字形城镇体系当中,为了强化七道河乡到“8”字形城镇环间的联系,需要尽快完善“七道河乡—彭杖子村—北庄户沟—千里洞—沟口—牛驼窝棚—杨树底下村”一线,因此“杨树底下村+大岭西山+牛坨窝棚+沟口”成为将“8”字形交汇处与七道河乡联系在一起的节点。
图4 青龙县B区城镇体系示意
(三)青龙县C区城镇体系构建
图5 青龙县C区城镇体系示意
(四)青龙县D区城镇体系构建
如图6所示,青龙县D区包括大巫岚镇、双山子镇、凤凰山乡、龙王庙乡、三星口乡、干沟乡和木头凳镇等。该区内的既有交通网络呈环状,非常有利于子区域内的城镇体系形成。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要构建三条交通线并形成三条城镇链,从而在子区域内形成“两横一纵”的城镇体系构架。“两横一纵”中的“两横”即和,前者即“大巫岚镇—北沟—南沟—大核桃沟—牛车沟—罗西沟—河西”一线,后者即“双山子镇—谭杖子—孝媳妇沟—横岭子—雷石沟—老徐家—金杖子村—刘杖子沟里—西沟—凤凰山乡—李家沟—龙王庙乡”一线,这条线将双山子镇、凤凰山乡和龙王庙乡串联在一起,在子区域的南部地区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城镇链。相对于而言更具有发展实力,前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大巫山镇与南北向的城镇链整合在一起。城镇链即“干沟乡—南胡哈村—黄石砬—群树沟—黄岭沟—高杖子—烟台子—三星口乡—东沟—二道河子—河西—汤杖子沟—袁杖子东沟—何台子村—西沟—凤凰山乡—岔沟—大地—岳杖子村”一线,该条城镇链将三星口乡和凤凰山乡串联在了一起。根据如上“两横一纵”的城镇链设计,与的交汇点与的交汇点会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两个新增长点,前者是村庄组合,主要的村庄包括“东沟+二道河子+罗西沟+河西+汤杖子沟”,距离村庄组合最近的是三星口乡,因此强化三星口乡的发展力度,将其作为村庄组合的核心,就能够提升与的交汇点的发展速度。根据前文,D区要与C区的祖山镇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图6中的城镇环,将“木头凳镇—三星口乡—龙王庙乡—祖山镇—安岭子乡—平方子乡—双山子镇—大巫岚镇”整合为城镇环,与“两横一纵”很好地呼应。
图6 青龙县D区城镇体系示意
(五)青龙县E区城镇体系构建
图7 青龙县E区城镇体系示意
青龙县分子区域进行发展的城镇化思路,并非将既有行政区划严格区分为5个子区域,各个子区域从而严格划片发展。如果以目前的乡镇行政区划为依托,前文论及的各个子区域割裂开来孤立发展,这与在县域行政区划内推进整体协同的城镇化建设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划分子区域应该是在各个子区域相互贯通的基础上划分的,目的并非将各个子区域割裂开来。前文论及,秦皇岛市位于冀东地区,与京津大都市间有唐山相隔,在区位上并不占优势,这就更加需要秦皇岛市从两方面做文章:其一是谋求更多发展条件与京津大都市整合;其二是在行政区划内做文章,理顺各个子行政区域间的关系,在行政区划内分片发展,并且采取有先有后的顺序,在发展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强化“点”的发展,同时要创造条件连点成线,将县域内的乡镇中心地充分整合在一起。在构建青龙县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关于选点问题
青龙县在分区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各个子片区内选择发展核心。这些核心在子区域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在选点问题上需要坚持如下原则:其一是尽量接近青龙镇。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青龙县的县级中心地建立直接联系,直接接受县域中心地的辐射;其二是要充分利用既有乡镇中心地基础。既有乡镇中心地不但承担行政职能,也是一个乡镇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以这些乡镇中心地为基础选点,可以尽快发挥其在周围乡镇中心地当中的带动作用。其三是要打破“点”的传统概念。“点”也可以意味着规模较小的“片”,根据前文分析,在缺乏乡镇中心地的区位上,如果需要构建“点”,就需要将附近的村庄整合在一起,以某个村庄为核心整合其他村庄协同发展,这样的“点”的范围会相对较大。其四是注意行政力量介入。选点意味着资源定向分布,这是在行政力量约束下进行的。所以选点意味着行政意志,但行政意志需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则,要在最优势的区位上选点,这样不但能够缩短城镇体系建设的时间,也能够更好地突出“点”对“面”的带动作用。其五是偏远区域的点的问题。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具有优越发展条件的点一般都会作为优先发展对象。这样的发展思路就会使处于行政区划边缘的乡镇或者村庄被边缘化,因此在选点的过程中也要将可能被边缘化的区域作为新点考虑,使其能够较快纳入一体化的城镇发展序列当中,在保证城镇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城镇发展的均衡性。
(二)关于连线问题
“点”是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集中建设的地方,“线”是将这些点整合发展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注重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线的连接,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在“连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托既有交通线,另一方面要开发必要的交通线,提升镇域范围内的交通通达程度,保证镇域内的交通网络既要将不同子区域内的“发展核心”串联在一起,又要保证能够与高等级的交通干线(高速公路)整合在一起。所以在连线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原则:其一是保证不存在断头路。通过连线,保证在镇域范围内以及镇域行政区划间,所有交通线路都是“回路”,即沿着一个方向走都能够回到出发点;其二保证最短交通线路。在连点成线的过程中,要保证邻近的发展中心能够以最短线路相通,这样虽然会增大道路建设成本,但乡镇中心地间的联通程度和整合程度就会提高,加速城镇体系的发展速度。其三要尽快完善特色区域的交通线路。前文论及的桃林口水库,笔者主张要构建环桃林口水库公路,依托特色水域资源能够发展特色产业,从而通过产业带动村镇整合,推动城镇化。其四是保证将较多村庄整合进来。村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最底层单元,城镇化的目标并非单纯强调城镇发展,通过城镇发展拉动乡村发展才是城镇化的初衷,因此在构建城镇链的过程中,要将尽量多的村庄整合在一起,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五是不能依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线看上去可以成为建设城镇链的主轴,但是需要清楚的是,高速公路经过的绝大多数村镇并无出口,因此对这些村镇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真正能够对绝大多数村镇发挥带动作用的应该是普通公路。
(三)关于格局问题
在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各个子区域内不但要将乡镇中心地很好地串联在一起,而且一定要有“形”,如圆形、三角形、“8”字形等都是“形”中的具体形式。“形”不但保证城镇体系得以建成,而且让城镇体系渗透文化内涵。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发展进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形”的内涵,城市从而能够形神兼备。大都市的城市建设都越来越强调品牌化,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将其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发展成为城市的标志,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县域城镇体系的构建以及向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都需要坚持有“形”原则。在构建“形”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其一为不能刻意构造“形”。在构造形的过程中不能“形唯上”,以免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造“形”的前提是“点”要集中,“链”要适当,“形”需要建立在“点”和“链”的基础上,在完成城镇化建设的功能基础上通过“形”让城镇体系更美;其二是要注意“形”的功能性。“形”要以便捷、通达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的中心地进行聚合整合,在“形”内要区分出中心地的主辅、层次以及发展步骤,通过“形”保证构建城镇体系的步骤和可持续性。其三是要注意形内与形外的关系。前文分析中,片区内或者子域内都构建出了“形”,虽然区域内绝大部分乡镇都能够包括在“形”中,但是每一个“形”都不一定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乡镇或者村庄包括进去,这样就需要充分考虑形内与形外的关系,采取适当方式让形内的“点”引领或者整合形外的乡镇或者村庄。
[1]孟祥林.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大秦皇岛”城市发展对策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38-144.
[2]孟祥林.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保定”的融合发展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13.
[3]孟祥林.“环首都贫困带”与“环首都城市带”:三Q+三C“模式的区域发展对策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3(4):6-67.
[4]孟祥林.“软区划”与京津冀一体化[J].中国经济报告,2015(6):96-99.
(责任编辑:杨燕萍)
Qinglong County Urban System“Partition”Style Development Id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ng Xianglin
(College of Marxism,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3,Chin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reates opportunity for Qinhuangdao urban development.Qinhuangdao needs to promote urban cohesion and radiation by way of the“partition+step by step”development mode.Under the idea mentioned above,Qinhuangdao needs to construct urba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tern of“one-core+three-partition”,“one-core”means the main body of Qinhuangdao city,“three-partition”means Qinglong area,Lu-Chang area and downtown area,Qinglong area is namely Qinglong county,Lu-Chang area is namely“Lulong county+Changli county”,downtown area is namely“Shanhaiguan district+Haigang district+ Beidaihe district”.Qinglong county must also be divided into 5 sub-domain to construct its urban system,each subdomain respectively takes Qinglong town,“Qidaohe town+Caonian town”,Gehetou town,Dawulan town,Louzhangzi town as the center,sub-domain urban system can be shaped by way of integrating town in each domain.Each subdomain respectively shapes“Ren”shappe,“eight”shape,“gourd”shape,“two-horizontal and one-longitudinal”shape and“one ring embraced by another ring”shape.In the end,all of the town center can be integrated together efficiently through the“double auxiliary rings”promoting“the main r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urban system;“one-core+three-partition”;“partition+step by step”;the development idea
F127
A
1672-7991(2017)01-0001-09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01
2017-02-28
孟祥林(1969-),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